APP下载

留学生遭遇电信诈骗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2021-03-15李同归

神州学人 2021年3期
关键词:使馆受害者诈骗

文|李同归

图|图虫创意

2020年,中国驻某国使馆处理了一起“假绑架、真诈骗”案件。在该国的一名中国留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损失巨大。事件发生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出国人员心理健康支持项目组第一时间与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合作,及时联系使馆领事官员和警务联络官等相关人员,通过受害学生家长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下面将本次心理危机干预步骤及相关技术作简要回顾,以期对海外留学人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下遭遇过危机事件的留学人员有所启发。

事件回顾

2020年6月19日,国内一对夫妇拨打12308领事保护电话,称在某国留学的女儿遭人绑架,绑匪索要300万元赎金。据当事夫妇介绍,他们头一天了解到女儿近期向很多同学朋友借钱,再三追问下,孩子先是说一个遭遇车祸的同学找她救急,后又吞吞吐吐地吐露“真相”,称她经人提议合伙开公司,在网上借了50万元人民币高利贷,“合伙人”却带着钱跑了,只能到处借钱还贷。这样大笔的金额往来,竟然是通过现金交易的,并且女儿也没有让“合伙人”留下任何字据凭证。夫妇俩和女儿商定继续联系处理此事,但自19日早上就和女儿失去了联系,请宿管阿姨去查看,发现女儿不在宿舍。他们又给高利贷公司打语音电话,显示该号码已经被举报。中午,女儿的微信号发起语音通话,一接听却是陌生人的声音,称已将女儿绑架,“你们不守规矩,举报我的微信号,一小时之内拿300万,否则别想见到女儿。”之后的两个多小时里,“绑匪”一直用女儿的微信号进行各种威胁,不断催促尽快打款,“还有半小时”,“再给你20分钟”,其间还发送了一段女儿的录音,“爸爸妈妈我现在好紧张,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要救我!”

中国驻当地使馆当即协助其报警并敦促警方尽快救人。起初,警方根据当事人描述,将案件列为一起因高利贷纠纷引起的绑架案,按诱拐立案,并成立专案组,出动100多名警察布控搜查,使馆也派工作人员协助志愿者调查。其间,为掌握高利贷案件账号、资金流等信息,夫妇俩按当地警方要求同时在国内报案,配合调查。随着案件调查逐步深入,警方和使馆综合夫妇俩与女儿、绑匪微信对话截屏及通话录音,经反复分析后发现了其中疑点,遂将调查方向转向诈骗。警方的电信诈骗、网络犯罪分析等部门,也加入专案组。直到20日下午,夫妇俩收到使馆的好消息:“警方告知人已找到,很安全。”孩子同警察正一起赶往警局,使馆也派员探望。夫妇俩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

受害学生还原了案情真相,原来此案是一起精心策划的电信诈骗案。犯罪分子6月5日开始同其接触,号称从她寄到上海的快递里发现十几张身份证和银行卡,怀疑她涉嫌洗钱,要求她下载Skype软件,24小时开视频接受监控,威胁要27.8万元保释金,否则会抓回上海第一监狱,并要求不能与其他人谈及案情,不能轻易离开房间。之后,骗子通过监视发现宿管阿姨查看了受害学生的房间,感到有被揭穿的风险,便威胁受害学生这是泄露案情的行为,要其尽快离开,找一个酒店住下,并断绝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这才有了所谓的“绑架案”。更早些时候,受害学生还曾在骗子唆使下发信息向父母索要银行卡取款密码、手机服务密码等。

稳定情绪,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

遭遇电信诈骗,不仅损失钱财,对受害者的心理伤害尤其严重,长达半个月的精神控制,让受害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几乎接近崩溃边缘。如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防止出现严重心理后果的重要环节。尽量阻止危机事件后悲痛情绪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性行为等,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目标之一。危机状态下的受害者,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状态,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足以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在于稳定情绪,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此次案件中的受害学生在被当地警方找到后,被带到警察署进行盘问和调查。见到警察时,她第一反应是发懵的,以为警方是以涉嫌洗钱来抓她的,仍然以诈骗分子对她洗脑的那套说辞与警方周旋。警方刚开始怀疑这名学生是自导自演,后来了解事情经过,才确信是电信诈骗案。

解除戒备心理后,受害学生才如梦初醒,发觉自己受骗上当了,意识到给家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情绪崩溃是必然的。心理危机事件会造成情绪上的危险状态,即使受害人已经安定下来,也仍然有可能处于不适应的高危状态,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一点是迅速介入。

在这起电信诈骗案中,使馆领事官员第一时间去警察署对该学生进行领事探视,了解事件经过,安抚受害人情绪,是第一个对学生进行情绪安抚的人。孩子的父母也第一时间和女儿取得联系,及时进行情绪疏导。我们事先提醒家长,首先要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无论被骗了多少钱,在与女儿对话时都要尽量淡化经济损失,强调孩子平安回来就是最好的结果。千万不要在对话时指责孩子,要沉住气,先倾听孩子的诉说,尽量引导孩子认识到“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真正得到成长”的道理。

果然,受害学生在警察署通过微信给父母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没有汇50万块钱吧?他们演警察演得太像了,我都被感动了……”然后,还是对不起爸爸妈妈、被骗了那么多钱等内疚和自责的内容。

父母在电话里告诉孩子不要担心经济损失,要多关注自己的安全和健康,引导孩子关注当下,比如晚上的住宿、吃饭等琐碎杂事,并一直与孩子保持紧密联系。待孩子晚上回到宾馆后,提醒她及时与借钱给她的朋友们进行联系,告诉他们目前的状况。毕竟此事在当地影响比较大,她就读的学校、住宿的公寓、打工的机构等都被调动起来,使馆也发动当地中国留学生进行了大范围搜寻。大家都很担心她的安危,所以要及时告知大家自己已经安全,向借过钱的朋友确定还钱的时间,等等。毫无疑问,当晚受害学生肯定仍处于情绪极度不稳定的阶段,专注于当下的杂事,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可以让受害人充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支持,避免产生更多负面悲伤情绪。

中国驻当地使馆领事官员第一时间赶赴警察署,对受害学生进行领事探视,安抚其情绪

与此同时,我们鼓励父母给予受害学生支持性反应,帮助她宣泄痛苦情绪,不阻止、不批评地引导,使之将心中的痛苦诉说出来。这些支持方法主要包括暗示、保证、宣泄等,要求父母以同情的心态听取并理解孩子的处境,给予她适当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她振作精神、鼓起勇气,提高应对危机的信心。

维护自尊,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危机事件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害者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的思维。因此,我们鼓励父母帮助孩子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部分,使她能够实现对危机的控制。

这一步最为关键的是引导受害人对受骗归因。通常,遭遇电信诈骗以女性为主,这可能与她们富有同情心、容易相信陌生人、情绪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恐惧害怕心理有关。一旦受骗后产生“我真的比较傻”“我就是能力差,容易上当”等不合理认知,极易导致自我评价低下,从而丧失自尊,引发严重不良后果。引导受害学生对这一危机事件进行良好的归因,是改变其不合理认知的重要途径。因此,尽量让受害学生把遭遇诈骗归因于疫情等外在不良因素,把成功走出诈骗归因于自我努力等内在因素,这种归因的“自利性偏差”对于维护受害学生的自尊相当重要。

有调查表明,留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或心理困扰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业、社交和人际关系。在接下来的心理危机干预中,我们要求受害学生父母帮她列举了一些客观因素,比如住宿环境安全让她放松了警惕,近期比较累,需要应对学业、打工等多重压力等,并分析轻信电信诈骗的原因在于疫情导致她不能跟朋友进行正常交往,从而得不到外部支持所致。正常情况下,她完全可以通过跟导师面对面进行交流,或者和朋友聚会闲聊时,透露自己的烦恼。但因为疫情只能待在宿舍,很少有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才导致了这场危机。假如没有疫情,这些问题可能都不会发生。

随后,积极引导受害人对遭遇电信诈骗进行合理化认知,比如“骗子太可恶,只有经历了,才深知其可恨之处”“这次经历可以作为鲜活案例,要广泛宣传,让更多留学生提高警惕”……并鼓励受害学生通过回顾整个事件,理解电信诈骗发生的过程,了解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各种影响,增加对其控制感。同时,待她情绪平静下来后,及时总结受骗的全过程,详细整理各种资料,配合当地警方及中国使馆,对遭遇电信诈骗的资料进行汇总。在汇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采用升华等积极的应对方式,直面这场危机事件。

重建安全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最终目标

电信诈骗的可恨之处,在于破坏了受害者的心理安全感。这一事件中,受害学生对事件的描述是这样的:

(那个诈骗)都是老套路,快递出问题,涉及洗钱,收集个人信息,等等。长达两个礼拜的24小时监控和不断洗脑,让我几乎崩溃,最后配合骗子手写高利贷的借条,手拿借条照相,录制“爸爸妈妈救救我”的语音,都是我心甘情愿地配合骗子们,因为我觉得马上要完成一件重大事件,终于就要解脱了。

在这一过程中,骗子首先让她进行网贷,好在她国内的手机确实不能使用,无法进行网贷,又转而逼迫她向同学和朋友借款,每借到一笔,就切断与此人的联系,最终让所有人都觉得当事人说谎,人品有问题,从而切断了受害学生最直接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威胁她不要跟父母讲,否则就是泄密,犯的是重罪……24小时监控,不断洗脑,切断与父母和朋友的联系,最后只能任人摆布。骗子的骗术的确高超,操控孩子进行配合,编制了各种各样的剧本来威胁家长,利用家长着急的心态威逼利诱,无论对学生还是家长,都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家长明知道女儿要钱的理由不合常理,仍然愿意相信孩子只是一时头脑发昏,走错了一步棋,想尽快满足对方要求,解脱出来就算了。

这些套路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了受害者的心理安全感。因此,恢复受害者的安全感,重建其各项心理和社会功能,从而恢复对生活的适应,是危机干预的最终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做很多事情。

一是积极帮助受害者使用各种资源,获得控制感。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危机事件发生后,受害者的生命或环境控制感被摧毁,很容易导致无助和绝望的情绪,影响心理重建。因此,第一步是让留学生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此次事件,我们通过受害学生父母指导她积极配合当地警方、中国使馆官员,同时也鼓励她及时与导师、研究室的同学、学校院系及学生处的老师进行联系,告知校方自己是安全的,获取社会、使馆、学校方面的持续支持,也鼓励她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与熟悉的朋友面对面进行交流,一起做饭、买菜、逛街,等等,重新建立或接续那些曾经受到影响的朋友关系。尽管疫情期间不能正常线下接触,但也可以通过线上方式保持与朋友们的联络。更重要的是,保持每天与父母联系,毕竟父母是最重要、最基础的社会支持来源。

二是改变或转换环境。与引发危机事件的刺激脱离接触,在生活上提供帮助,保证营养与日常生活需要,注意安全和护理,逐渐消除受害者的无助感和恐惧感。此次事件,我们了解到受害者的父母在当地有认识十几年的朋友,他们还会一点中文,语言交流上不存在障碍,我们建议父母联系这些朋友,让孩子在事件处理完后的几周内去他们家中住几天,与他们一起过家庭生活,这样能够大大缓解孩子的焦虑和紧张。另外,长时间封闭在原来的宿舍里,再回去后很容易回想起受骗的场景,因此,鼓励她尽快搬家,脱离这个容易引发恐惧的环境,也是消除负面情绪、建立安全感的不错选择。

三是稳定支持网络。建立物质和心理支持网络,尽快恢复学习生活秩序,以稳定受害者的心态。促进稳定是心理重建的第一步,有利于尽快恢复受害者的各项心理机能。此次事件,因为受害者正处于压力最大的毕业和找工作阶段,鼓励她把精力放到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上,帮助她尽快适应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积极支持她去参加面试,寻找实习单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她感受到来自父母、学校、朋友的支持,为她顺利完成学业打下良好基础。更要鼓励她主动为自己量身定制“心理支持资源包”,其中的支持资源可能是朋友的陪伴、兴趣爱好、能带来慰藉的小物件、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专业咨询服务,或是心理互助团体、留学所在国的中国驻外使领馆教育部门……等等。只要有效、可及,就值得去探索和尝试。

四是鼓励自信,不要让受害人产生依赖心理,注重自力更生能力在心理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关怀尤其重要,这样在压力集中出现时,才能更好地应对。心理学家建议留学生注意避免“HALT”,即别让自己太饿(hungry)、太生气(angry)、太孤独(lonely)或太累(tired)。此次事件,我们指导受害学生父母观察其自我关怀能力,并对她在学业和人际交往中的每一个细小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她的主动性,发挥她自身的能力,主动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解决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各种问题。

通过上述努力,这名受害学生很快走出了遭遇电信诈骗所带来的心理阴影,目前已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并顺利在当地找到一份工作,一切都走上了正轨。尽管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相信她一定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学成归国。

总之,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结合起来,从而使受害者能够有更多机会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强调危机事件中个体自身对其行为和决定所负有的责任,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同时调动如家庭、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给予受害者支持和帮助。对受害者来说,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等都是应对危机事件中有力的社会支持。

愿每一位在外留学人员都能真正做到平安留学、健康留学、成功留学,成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使馆受害者诈骗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