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动的写实

2021-03-15陈蕾邵永康石琮赵玉芝

民族文汇 2021年4期
关键词:油画创作艺术

陈蕾 邵永康 石琮 赵玉芝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有一位重要的、引人注目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他走过的艺术道路曲折起伏,反映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为探索艺术真谛,锲而不舍、奋力战斗的献身精神。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活着的米开朗基罗”国宝级油画家——张文新先生。

传奇曲折的艺术经历

张文新1928年出生在天津,在22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外婆家成为了张文新的人生起点。外公对张文新很好,经常带他和表弟去看火车和轮船,去天津泥人张铺子的橱窗前看各式各样涂了色的泥人。外公还买来整盒的彩色粉笔让张文新和表弟在铺地面的方砖上画画。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张文新曾欣喜地涂水彩,画汽车、远山......或许这便是张文新最初的艺术启蒙。

在大直沽上小学的时候,张文新有幸受到美术老师刘季伍先生的教育。刘先生的美术课上得十分丰富多彩,绝无重复。张文新初始的绘画知识都是来自刘先生的教导,蜡笔、铅笔素描、速写、木炭和炭粉擦笔画、水彩等,甚至连油画这个名词也是从刘先生那里听来的。中学的时候,张文新遇到一位难忘的老师——杨辕先生。杨辕不但教绘画、木刻,而且还讲述鲁迅先生对新兴木刻运动的帮助和关注。杨辕先生还开办了绿川艺术研究社,有素描班和色彩班,这是张文新接触的第一个艺术社团。当时的天津正处于日本占领时期,在这个中外文化对比十分强烈的地方,张文新深深地觉得中国的绘画需要改进。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信念在心中逐渐加强:中国一定要有像印出来的那样有彩色动人的画。中国要有油画,我要做中国油画家。

1943年,张文新全家搬到已经沦亡的东北。1944年,张文新考入了牡丹江师范学校。1945年,日军投降,沦陷多年的东北迎来新世界的阳光。人们感到了学习的迫切性,张文新也同样。朋友们知道张文新喜欢画画,时常送给他几本从废墟中捡回的画册,罗丹、米开朗基罗、杜米埃、布鲁德等等,还有世界艺术杂志中的几位名家专辑,如马约尔、莫尼埃、伦勃朗和德拉克罗瓦等。张文新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画册和书籍,他的素描和人物肖像速写技艺也因此大踏步前进。这期间,张文新还第一次听到了莫扎特。艺术在年少的张文新心灵中引起的震撼,成为他日后许多年对艺术信念的有力支持。

为了能到大地方去学习,张文新离开东北来到天津市立艺术馆学习绘画技法。他充分利用那里的条件把所有的石膏像都画过一遍。在艺术馆学画的时候,张文新卖掉了母亲遗留下的唯一一箱衣物,买了一铁盒油画颜色,心中默默念到:“妈妈,您的儿子学油画啦!”

大学生活开始于当时位于石家庄北15公里的华北大学。张文新被编入华北大学第一部27班,在那里他第一次读到马、恩论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论美学和毛泽东的文艺理论。这些让张文新感到:这才是引导艺术投入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参与人民生活为人民服务的理论。1949年2月,华北大学第一部3个月的学习结束后,经过罗功柳同意张文新进入有美术和戏剧等的文艺系第三部,并一起前往北京。华北大学是张文新一生艺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因为在华北大学第三部集中了来自延安的一大批创作骨干,这是建国早期全国油画创作最活跃的地方。系主任胡一川画《开镣》,彦涵画《豆选》,王式廓在酝酿《血衣》,罗工柳画《地道战》,辛莽画《毛泽东在窑洞里写作》......王式廓平易近人,张文新每到他家访问,他总是拿出正在构思的草图和其他的画给张文新看,并且讲解关于构思任弼时油画的思路。张松鹤更是把张文新当作他的学生和朋友。期间张文新还参观了徐悲鸿的大型画展。这些观摩使张文新的绘画知识得到了极大提高。

华北大学的学习结束后,张文新投考了北京大学。张文新认为一个美术家应该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并对这一抉择至今无悔。张文新先到北大做了旁听生,在那里学习物理,1951年期末,他的数学、电磁学、理论力学都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这个时期,北京市文化局成立了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那里干部的主要任务是美术创作。美术工作室通过张文新的一位老同学向其表示了欢迎。张文新到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报到的时候,美工室共分三个组——油画、雕塑和版画。张文新选择了雕塑组。1952年,张文新在张松鹤领导的雕塑组里工作。这个组是由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雕塑家组成,承担华北军区委托为石家庄烈士陵园制作三座青铜雕塑和五块大理石浮雕的任務。张文新参加了青铜圆雕《冲锋的战士》和《民兵》的泥塑工作,也参加了浮雕《参军》的泥塑工作,灵堂的两块浮雕主要由张文新完成。1953年,在张松鹤的建议下,张文新参加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工作,和画家董希文、雕塑家邹佩珠同在辛亥革命组,负责对人群结构和具体人物做进一步形象创作。

自从张文新走进美术工作室,创作大型主题性油画一直是他心中的理想。1952年,团中央决定成立北京市少年之家,作为校外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机构试点。张文新意识到这是自己要表现的题材。那时张文新仍在纪念碑工作,于是他利用每日工作之余,把少年之家这个题材先画一张铅笔画发表在北京日报上。1953年7月,张文新回到美工室把这张油画完成,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北京市文化局因为这幅画给张文新颁发了作品奖。之后张文新又画了《诗朗诵》在朝花出版社出版,还有一系列“小”题材的作品:《女徒工》《读报》《徒工考试》等都发表在了《连环画报》上。

1954年,朝鲜战争进入尾声,和平年代已经到来,国内正在开始大规模建设。铁路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展开,张文新也积极投身到这火热的生活中。1955年春天,因为要去参加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学习,油画创作《工程列车》不得不停止。在训练班的创作课上,张文新又提起这个构图,得到马克西莫夫的赞许。1956年,张文新参加了由全国文联和统战部组织的作家、艺术家西北参观团,去西安、兰州和敦煌参观访问,在兰州到老君庙的一段旅途中,张文新无意中发现了他的《工程列车》需要的场面。那个场景深深地印在了张文新的脑海中。张文新又到正在兴建的包石线和福建鹰厦线继续深入生活。1957年,表现我们国家进入和平时代建设的《工程列车》创作完成,参加了建军30周年美展,并在《美术》《新观察》等刊物上发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作被军事博物馆收藏。60年代,张文新创作又创作了《鲁迅像》雕塑和油画《间苗》;70-80年代代表作品有《巍巍太行》,获文化部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一往无前》《战友》等巨幅油画为军事博物馆收藏;八十年代创作大量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为世界各地收藏家收藏。

1987年,已经工作了40多年的张文新,为了找寻中国油画在西方世界的价值,不顾自己已是60多岁的老人,只身赴美讲学并成为GWS出版公司畫家,开始了他近20年的异国之旅。他先后在“奥克拉荷马西部艺术国家学院”“丹佛美国艺术家”“怀俄明博物馆”等数十次个展和集体展中参展。1994年,张文新受邀成为美国油画家协会荣誉会员,1995转为大师会员。他在加入美国油画家协会的11年里,连续10次获得协会大奖,对美国文化界影响巨大,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20年后,已经成为美国油画协会大师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的他,为了把自己的作品留在国内而毅然回到祖国。

勤奋严谨的艺术使徒

巨大艺术成就与荣誉的取得,与张文新的勤奋与严谨密不可分。

张文新是一位极其勤奋的艺术家,甚至可以称其为“苦行僧”,每次进行主题创作,都会画下数量惊人的速写、习作和草图。《工程列车》创作时间历时四年(1954年—1957年),这期间张文新多次深入丰沙、包石铁路工地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素材,描绘收集建设者的形象。走在刚刚铺好的路基上、施工中的山洞里和未完成的桥梁上,住在建筑队的工棚里,吃在冷风中露天的饭堂,在和建设者日日夜夜的接触中,建设者忘我的劳动热情,军人用于献身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感染了年轻的张文新。铁路工人、民工、技术人员、从朝鲜回来的志愿军、前来探望亲人的家属和青年测量队员的形象,都被张文新一一收录在自己的速写本里,数量竟有几百幅之多。即使是列车车厢旁边的大松树,也是张文新骑车跑了好几次颐和园写生来的。

画家何孔德说:“一些不拘细节的画家通常是从画报或自己脑子里得出东西,张文新总要想方设法去找来写生。我就曾从他那里接收过他跑了一百里地从远郊找来的老布鞋和没有经过处理的机枪子弹,练习用的炮弹等。为了画一个马鞍,他不惜跑到杨村(天津附近)、沙河等地。”

张文新觉得自己的成功还源自于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坚持。他认为“没有思想的创作就像没有意义的语言一样虚妄”,那些只按“构图法则”创作的油画,即使物品摆的高低错落有致、横竖线条搭配的十分适当,但由于内在精神的缺失,仍不免流于空洞。因此他所描写的对象应该是为自己所熟知和理解的,是自己体验过的事一段直接、间接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它还应具有积极的内涵。除此之外,他也不喜欢把自己的事业和创作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不断絮语身边的琐事。他更喜欢到广大的天地中去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到最前沿、最活跃的地方触摸社会的脉搏,到各种人群中去,用画笔捕捉他们的形象,去表现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种对自己、对生活的诚恳和热爱就是张文新油画的成功之处。

记录时代的珍贵速写

张文新从青年时代起抱着崇髙的理想奔赴解放区投身革命,虚心地接受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他是度诚的艺术使徒,他很早就领会到,只有在深谙艺术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自由、熟练地掌握艺术技巧,才能成为合格的艺术家。他尊崇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以现实生活为艺术创造源泉的原则,不断完善写实技巧。在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艺术受到“左”的政策和文艺路线干扰时,张文新凭着他对祖国、对人民大众、对革命历史一片赤诚的心,凭着他对艺术的科学认识,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在形式语言上精益求精。他的画风朴实无华,格调清新,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色彩明快、响亮,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具有难得的现实品格。他的油画《在少年之家》、《工程列车》、《间苗》和雕塑《鲁迅像》,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心声。对张文新早期的油画艺术,著名画家何孔德有过恰当的评论,他说:“新中国建立后的油画成就已经形成一个艺术高原,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群峰...张文新的油画,就是其中一峰...”(何孔德:《笔巧意深韵趣盎然》,载《张文新油画选》,河北美术出版社,1988年)张文新很早就在探讨艺术作品的出路”问题,王动为博物馆创作王题性的艺术作品。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创作的巨幅军事画《巍巍太行》、《一往无前》等,场面宏伟,气势恢弘、雄浑,堪称革命历史画力作。之后,张文新走出国门,在美国从事绘画创作十余年,有许多技巧娴熟、有文化品味的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问世。他出色的写实绘画技巧受到美国油画界和广大观众的赞赏,也为中美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邵大箴

石家庄市美术馆有幸得到张文新先生的青睐,收到老先生捐赠的50-80年代的速写作品1081件,记录了张文新先生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艺术历程及其所经历的历史背景。

50年代——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领域

1951年进入北京市美术工作室以来,张文新就把创作主题性油画的责任放在了心上。虽然静物、风景或肖像的写生习作和同类题材的创作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它可以是一张一般的习作,也可能成为一幅了不起的作品,由这些画种步入较高层次,其间路途比较平坦,风险较少。一幅主题性绘画,其所涉及的思想、主题、题材以及包括情节和构图在内的处理方法却非常复杂。可是,张文新认为主题性绘画是身为有志于表现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画家所必须面对的。

艺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结晶于许多代艺术家的传承,长久的文化积淀。只有在自己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土壤里逐渐成长起来的油画,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油画。张文新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不应等待,我们不能等待,在国外的封锁和我们自己紧闭的大门之中,只有行动起来,拿起笔在实践中前进。张文新遵循马克西莫夫所传授的艺术观:绘画技法和创作思想是分不开的。现实主义绘画要求艺术家对人民的责任感,真实历史地再现生活,从而对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他深入工厂、深入建设工地,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用画笔捕捉生活的美,发现生活的本质,在艺术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让艺术参与生活;在实际的创作中学会在运动中捕捉对象的能力和技巧。

1913500783323

猜你喜欢

油画创作艺术
万类霜天(油画)
Jazz
纸的艺术
油画去哪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