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案例

2021-03-15王国英

民族文汇 2021年4期
关键词:初中创新

王国英

摘  要:在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学校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境和生活场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与伙伴、教师形成道德交往关系,在日常学校生活与交往中表现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形式,是个人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此实现价值共享、人格交往、道德发展,品德形成。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教学;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文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强调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重视学生崇高道德与法治的形成。

一、道德与法治为创造力培养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创造力是个体在遗传基础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个体与环境的双向互动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创造教育家托伦斯、巴伦等人经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得出创造力与智力之间只存在较低的正相关,相较于智力,创造力的发展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此外,托伦斯认为“完善和宽容的环境”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重要保障。德育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能为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营造一个鼓励性的、开拓性的良好环境。一方面,德育本身具有较强的舆论指导性,通过表扬、批评等宣传手段表明支持创新的鲜明立场,鼓励创新、发扬创新,一定程度上减少妨碍创造力的不利因素,为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提供舆论支持,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开展方式不再拘于课堂传授,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德育效果。学校德育本身区别于智育等其他領域,学生没有硬性的目标要求,德育内容比较广泛同时又贴近生活,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这种环境更加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因此,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需要德育来为其营造一个具有鼓励性的、开拓性的、自由民主的良好环境。

二、利用身边事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初中学生的生活接触面比小学生扩大了许多,开始企图摆脱家长与教师的影响和指导而寻求独立,但依赖性又很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或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调节情绪,而且因为缺乏社会经验而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有的为了逃避心理压力,沉溺于网络游戏,有的因为“江湖义气”而打架斗殴,有的因为寻求刺激而抽烟喝酒、敲诈赌博,如果不及时地教育和引导,很可能会走上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教师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上正确道路。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构筑“防火墙”》一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和事例来教育学生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学会保护自己,还要扩展课堂信息资源,和学生一起搜集来自网络和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上的资料,如有的因为上网过度沉迷而失去了生命,成为“网络成瘾症”受害者;而3名嗜好上网玩“杀人游戏”的学生只是为了验证自己的胆量,令人发指地杀害了流浪少年赵刚;为了上网而杀害自己亲人的血淋淋的事例也时有发生。教师要让学生引以为戒,面对压力不能逃避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而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多与老师和长辈沟通与交流,在生活中要学会保护自己,对陌生人保持必要的警惕性,不能轻易和陌生人搭讪或吃陌生人的东西、搭陌生人的顺风车,在遇到歹徒时,作为未成年人要量力而行,想方设法动脑筋智斗并寻求帮助,不能蛮干。在与同学相处时要分清是非,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同学的不良行为,逐渐培养自己自立自强的意志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营造生活化情境教学模式

生活化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灵活的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学生沉浸在教师营造的多维度、动态教学体验中,可以促使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非常集中,对教学内容充满探究欲望,教师巧妙地导入思想品德内容的学习,设置必要的探究性问题和悬念,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会调控情绪》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为学生呈现有关“不同情绪表达方式”的视频,如砸桌椅、破坏财务,违反校纪校规;生闷气、吃东西,宣泄自己的不满;大声唱歌、远距离跑步宣泄情绪等等,要求学生思考并谈一谈,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严重影响你情绪的事?你是怎么让自己从郁闷、失落的消极情绪中走出来的呢?;随后,教师可以将学生有机地分成5个学习小组,让各小组成员结合自身体会探讨舒缓和平复消极情绪的方法,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之后,教师认真分析各学习小组的观点,对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和思维方式进行汇总和点评,充分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才智,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勇于展现个人风采。

四、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效融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多元化教学理念的相互融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个人的职业认知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为学生创设高效、灵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而非将多种教学模式机械地堆叠和拼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我与父母交朋友》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单一的品德课变成学生自主交流、相互探讨,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开放型课堂教学平台。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以学生为根本,开发和创设多种新颖、灵动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健康、积极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认知,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参考文献:

[1]罗轩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3(12).

3456501908218

猜你喜欢

初中创新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