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经济下企业的组织资源贡献行为及创新绩效
——基于中国三大高新区高技术企业的定性比较分析

2021-03-14孙永波胡晓鹃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组态贡献动机

□孙永波 孙 弘 胡晓鹃

(1.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48 2.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

引言

实质上,共享经济是通过新兴技术平台分享闲置资源,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经济模式[1]。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已有研究关注更多的是资源共享行为(resource sharing action),如Böcker和Meelen对生活服务类资源共享行为的研究[2],彭华涛和吴莹对高技术服务企业资源共享行为的研究[3]。本文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互换称为企业的资源贡献行为(resource contributing action)。与强调平台链接资源双方的资源分享不同,企业角度的资源贡献行为深嵌在组织网络中,是企业出于构建自身竞争优势的动机,通过将闲置资源共享以获取企业自身所需要的其他资源,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进行价值创造的企业行动。

为弥补研究空缺,本文主要回答关于资源贡献行为的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资源贡献行为、其构成是什么?二是资源贡献行为如何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首先,本文借助动机—机会—能力(M-O-A)框架构建企业资源贡献的理论模型。该框架指出:动机是组织开展资源贡献行为的动力或目的;机会代表了组织的资源池,其不仅是内部闲置可对外分享的资源,还包括从外部获取的资源;能力是组织具备的整合资源的能力[4]。其次,本文将研究产业竞合与组织因素的不同组合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最后,由于企业行动嵌入在产业环境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组织资源贡献行为同样涉及在分享资源中的合作,竞争与合作是企业开展资源贡献的产业常态。基于此,本文将产业环境纳入对资源贡献行为促进创新绩效提升的分析框架中。

由于现实中企业在产业环境、动机、机会以及能力上的差异性,导致资源贡献的作用机制不一样,可能存在多条促进创新绩效提升的路径。已有研究发现了企业行动有益于企业获取高水平创新绩效的结论[5-6],但受回归研究方法的局限,鲜少探究组织内外多种因素互动对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难以解释企业资源贡献机制的多样性。因此,本文在方法上采用QCA开展对企业资源贡献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创新绩效的因果复杂性机制。

综上,本文的思路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界定资源贡献行为的定义,基于M-O-A框架构建组织资源贡献行为模型;二是整合M-O-A框架和产业环境因素,试图探究产业竞争合作、动机(市场拓展、技术开发、产品模仿)、机会(资金、技术、政府资源)、能力(获取能力、利用能力)的组态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可以驱动企业获得高水平创新绩效的资源贡献机制。

一、文献综述与模型构建

(一)基于M-O-A框架的资源贡献行为

从资源视角出发,共享经济是指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以实现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资源交换行为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商业模式创新。为了建立竞争优势,企业开始发展出一种将闲置的资源、产品或服务进行共享与整合来创造价值的行为。然而,现有研究并未对资源贡献行为的全貌进行界定。戚湧等在研究协同创新企业主体的资源共享策略时指出,资源共享主体的意愿或动机在共享活动的推进过程中起决定作用[7]。但就资源贡献行为而言,推进过程不只包括意愿或动机,因此,本文引入M-O-A框架对资源贡献行为进行界定。

M-O-A(motivation-opportunity-ability)首先出现于消费者对于广告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中[8]。其中,M(动机)是指主体在开展某种行为时的动力、诱因或意愿;O(机会)是指主体在开展某种行为时外部的积极情境,包括所需要的资源及其他条件是否具备;A(能力)是主体能够开展某一行为的潜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这三种因素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目前,M-O-A框架已经在多个层面有所运用和研究,例如个体层面的顾客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等,组织层面的知识转移、海外子公司的角色分类、企业并购等。M-O-A视角正在不断被应用,突破研究边界,由微观研究逐渐向宏观研究延伸。

在本文的研究情境中,资源贡献行为是指在合作网络中,拥有闲置资源的资源贡献方,基于既有能力整合内部与外部资源,以达到构建企业竞争优势并创造价值的目的。资源贡献行为的动机是组织开展资源贡献行为的动力或目的;资源贡献行为的机会代表了组织的资源池,其不仅指内部闲置可对外分享的资源,还包括从外部获取的资源;资源贡献行为的能力是指组织具备的将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

1.动机层面

马蓝和安立仁的研究证实了影响企业间知识合作的动机包括研发动机、学习动机、战略动机以及竞争动机[9]。其中前三者是组织为了自身竞争力的提升而主动激发产生的,因此,研发动机、学习动机、战略动机是前摄型动机;后者是由环境驱使的,即竞争动机是由于外部环境压力而产生的反应型动机。

本文依据组织在资源贡献过程中的追求目标,将动机划分为市场开拓(市场寻求)、技术开发(技术寻求)与产品模仿(产品寻求)。市场开拓是指组织优先选择拓展市场范围、提升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方式;技术开发是指组织针对既有技术和新技术而进行的开发和研究;产品模仿是指组织通过模仿其他企业产品创新的方式,尽快缩短与竞争对手间的差距。

2.机会层面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一个组织相对于其他组织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基础之上的,拥有强大资源禀赋的企业具有 “资源位势壁垒” (resource position barrier),并且能够在创新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收益[10]。对制造业的企业而言,行业内强大的资源禀赋意味着提供了组织可利用的差异化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机会优势,成为企业追求高水平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用可从外界获取的资源禀赋指代组织为保证创新活动开展而需具备的积极外部情境。

本文根据吴剑峰等对组织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选择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政府资源作为组织内部分享的和从外界获取的资源禀赋的要素组成[11]。资金资源是指组织在追求创新活动时所积累的资金规模;技术资源是指组织在追求创新活动时补充的知识库规模和招募的人才数量;政府资源则指组织在追求创新活动中获得的来自政府的支持。

3.能力层面

资源视角的能力建构观强调企业价值是由内生创造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对资源的充分利用[12]。Athreye于2005年曾提出资源整合能力的概念,认为企业可以从甄别或识别资源、匹配或配置资源、利用资源三个方面评价组织资源整合能力[13]。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董保宝等2019年开发了适用于我国情境的资源整合能力量表(资源识取能力、资源配用能力),并证实了其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14]。

本文结合董保宝等、Kraaijenbrink等对资源整合能力的研究,将资源整合能力划分为资源获取能力与资源利用能力两个维度[14-15]。资源获取能力是指组织从外部获取需求资源的能力;资源利用能力是指组织将持有的资源进行价值转化,进而开发资源潜力的能力。

(二)组织创新绩效

对创新最经典的阐述来自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指出创新包括企业引入新的产品或新特性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拓新的市场、寻求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应来源,以及创造一种新的组织方式[16]。作为衡量企业创新效率和效果的指标,创新绩效是企业在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过程中将相关投入转化成创新产出而取得的正向成果,它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绩效的关键。

任何创新的实现至少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作用:行动者和行动者所嵌入的环境[17]。当前国内外学者基于这两个层面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驱动机制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分析。

1.行动者层面(即企业层面)

在行动者层面,学者们主要从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和企业行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对于其提高创新绩效、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18]。已有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Wu等证实了企业的吸收能力是组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强大的吸收能力可以缓解东道国与新兴市场之间的文化距离对新兴跨国企业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即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助于提升创新绩效[19]。Yu等在研究中发现,技术能力强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技术,进而驱动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提升[20]。Raffaello等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企业技术资源与政府资源均有利于企业绩效[21]。谢康等的研究构建了对 “企业的大数据分析、组织学习与惯例更新能力作为企业大数据资源到产品创新绩效的实现机制” 的新认知[22]。除企业资源和企业能力外,企业行动对创新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魏江等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在研发网络分散化/收敛化的演化过程中,企业会选择播种型、独奏型、咨询型和增强型的组织学习顺序与之相匹配,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6]。Awate等发现新兴跨国公司通过研发国际化,从发达经济体的研发子公司中获取领先的技术知识,以达到创新效果[23]。

由此可见,企业资源、能力与行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重要影响。而企业行动是企业在受到内外部动机的驱使时,为了获取、整合与运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和动态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动机、资源与能力是企业行动的基石。结合本文议题,资源贡献行为作为一种企业行动存在于企业创新活动中,因此,本文将企业资源、能力与动机纳入研究框架,阐述企业是如何组合这些要素实践行动以提高创新绩效的。

2.行动者所嵌入的环境层面

环境层面包括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等。如郭元源等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较高创新产出下创新资源和治理环境的三种最优组合,其中治理环境包含政府干预、法制环境和市场化程度三个要素[24]。杨震宁等讨论了产业间的竞争、合作与竞合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其对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发挥着不同的调节作用[25]。相较于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在本文的研究情境下,更为微观的产业环境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企业的资源贡献行为是复杂的过程。企业为获取外部技术和知识资源、加速知识转移和价值创造,将自身闲置资源在组织网络中进行共享,并构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实现知识共享和风险共担。但在合作的同时,也会因为市场重叠度、资源相似性、资源互补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等因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分歧,进而导致企业间的竞争关系。由此,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深嵌在组织网络中,对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本文将同行业内的企业竞争与合作关系作为产业环境要素纳入研究框架,这样也排除了因产业环境不同而引发的行业差异。

综上所述,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等要素和企业所嵌入的环境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也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局限于资源、能力或动机的某一层面或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三个及以上的要素组合究竟如何联动影响创新绩效的定性比较分析依然较少,尤其缺乏对企业创新情境下多重因素并发的协同效应和驱动机制的探索。因此,在共享经济盛行的背景下,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条件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厘清,亟需采用多元、整体的视角来审视创新现象。

(三)一个整合框架

第一,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依靠自身独特的资源可建立持续竞争优势,而共享经济情境下,企业的核心资源从组织内部资源动态扩展为可利用的外部资源。企业资源贡献具备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企业拥有闲置资源,二是企业分享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构建竞争优势的资源。Wilson等在对众包物流的研究中发现,企业通过平台把闲散劳动力聚集到一起,个体选择贡献闲置时间和技能成为配送员,企业可以从中获得可观收益[26]。因此,资源贡献行为有助于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网络而借用到其他企业的闲置资源,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并且通过与已有资源适配,弥补现有资源的不足,形成良好的资源组合来开发新产品,提高创新绩效。由此可见,资源贡献行为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值得深入讨论。

第二,权变模型强调企业行动嵌入在产业环境中,因此,企业资源贡献行为的发生必须考虑产业环境的影响。产业环境表现为竞争与合作的博弈状态,企业开展资源贡献的根本动因是出于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需要,建立合作可以形成创新优势,减少风险。然而,即使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也会存在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与竞争[27]。

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探讨产业环境与企业资源贡献行为是如何互动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的。互动产生的结果(路径)就是资源贡献机制。本研究中的资源贡献机制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嵌入产业环境中的企业采取某种资源贡献行为以获取高水平创新绩效的路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技术

本文使用fsQCA方法来验证资源贡献行为的动机、机会、能力要素与产业环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而共同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QCA通过布尔逻辑和代数来实现对案例的充分比较和分析,从而能够探索多种因素之间的互动过程对特定现象的 “联合效应” 与 “替代效应” ,而这正适合回答本文的研究问题。在具体的分析技术上,本文选择fsQCA主要是基于如下三个原因:(1)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主要适用于探索单个因素的 “净效应” ,fsQCA则可以发现多种因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和殊途同归;(2)虽然其他的方法也可以检验组合关系,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但是这些方法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无法有效识别条件之间的组合性、等效性和因果非对称性;(3)fsQCA相较于其他类型的QCA分析技术(如csQCA、mvQCA)更具优势,因mvQCA和csQCA共同的方法基础是清晰集和真值表,决定了他们只适合处理类别问题,而fsQCA提升了分析定距、定比变量的能力,不仅可以处理类别问题,也可以处理程度变化的问题和部分隶属的问题。由于本文的因果条件多为连续变量,使用fsQCA能够更充分地捕捉到前因条件在不同水平或程度上的变化带来的细微影响。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借鉴了Lisboa等采用的样本选择方法[28],调研范围含盖了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高新技术开发区。同时,我们借鉴了李柏洲等对我国高新技术行业的划分方法[29],将高新技术行业划分为软件、电子与信息技术行业,新医药与生物工程行业,新能源利用行业,环境保护行业,新材料及应用行业,航空航天、地球科学与物质辐射技术行业,其他高新技术行业。为保证样本来源多样性,研究样本来自科技园区网站企业名录。

调研时间从2018年10月开始,截止到2019年7月,变量均反映的是企业在填写问卷时刻的企业情况。我们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677份,其中有效问卷607份,问卷回收率为56.4%,有效回收率为50.6%。其中,软件、电子与信息技术行业问卷占比最高,为30.0%,其次为新材料及应用行业(22.1%)。

图1研究模型

(三)变量测量

本文通过李克特5点测量法测量构念。为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变量均参照已有成熟量表。

1.组织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借鉴陈钰芬等人的测量问卷[30],本文设置了5个题项测量创新绩效:新产品的数量、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创新项目的成功率、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的比重。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询问企业近三年与国内同行业竞争企业的比较。

2.产业环境

本文将产业环境划分为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参考了杨震宁和赵红的测量问卷[25],分别设置4个题项进行测量,例如:本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普遍;本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很激烈等。

3.资源贡献机制

(1)动机

本文依据组织在资源贡献过程中的追求目标,将资源贡献的动机划分为市场开拓(市场寻求)、技术开发(技术寻求)与产品模仿(产品寻求)。分别用1个题项测量,例如:在资源贡献的过程中,企业主要寻求市场开拓。

(2)机会

本文根据吴剑峰等的问卷设计,选择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政府资源测量企业的资源情况[11]。资金资源参考了Nelson和Sampat的测量方式[31],设置了3个题项,例如:在资源贡献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资金支持等;技术资源参考了Munir和Phillips的测量方式[32],设置了3个题项,例如:在资源贡献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科技人力资源等;政府资源参考了Doh和Kim的测量方式[33],设置了5个题项,例如:在资源贡献的过程中,企业受到了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

(3)能力

本文根据Kraaijenbrink、董保宝等对资源整合能力的研究,将资源整合能力分为资源获取能力与资源利用能力[14-15]。资源获取能力设置了7个题项,例如:在资源贡献的过程中,企业获取了财务资源等;资源利用能力设置了5个题项,例如:在资源贡献的过程中,企业能够绑定并利用各类资源等。

三、数据分析

(一)变量的校准

本文参考Fiss的研究[34],并结合Tosmana软件给出的建议值和对研究材料实际情况的判断,确定所有变量的校准点。该方法定义3个定性锚点:完全非隶属的阈值、交叉点和完全隶属的阈值。为了生成这些锚点,本研究将 “5” 设置为完全隶属, “3” 设置为交叉点, “1” 设置为完全不隶属。

(二)必要性分析

在进行真值表分析之前,需要分析前因条件对创新绩效(高水平与非高水平)的必要性分析(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各个单项前因条件影响高水平创新绩效的必要性均未超过0.9,不构成必要条件[34]。这意味着各个单项前因条件对高水平创新绩效的解释力较弱。因此,我们进一步将这10项前因条件纳入fsQCA进行分析,探究产生高水平创新绩效的组态特征。

(三)组态的充分性分析

本文遵循Ragin所提出的QCA分析结果呈现形式[35]。该呈现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清晰地表明各个条件在组态中的相对重要性。在具体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案例在真值表中的分布情况以及研究者对观察案例的熟悉程度。根据研究样本的实际分布情况,本文将一致性阈值设置为0.9,频数阈值设置为1。

表2呈现了用以解释高水平创新绩效的6条高阶组态。其中,每一纵列代表了一种可能的条件组态。解的一致性(Solution Consistency)为0.988,表示在所有满足这6种条件组态的研究样本中,有98.8%的企业呈现高的创新绩效水平。解的覆盖度(Solution Coverage)为0.398,表示这6种条件组态可以解释研究样本中39.8%的高水平创新绩效特征。解的一致性和解的覆盖度均高于临界值,表明实证分析有效。基于组态特征,本文可以进一步识别出资源贡献机制与产业环境在促进组织创新绩效方面的差异化组配关系。

表1前因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表2高水平组织创新绩效的组态特征

四、研究命题——资源贡献机制推动企业创新绩效

基于对6种组态的分析,提出本文研究命题。

(1)组态C1表明,当企业处于几乎不存在合作的产业环境(~合作)中,企业的资源贡献动机是以产品模仿为主导(产品模仿),几乎不以市场开拓为目标(~市场开拓),通过技术资源(技术资源)的积累来满足产品模仿创新的需求。综合以上因素,企业可以获取高水平创新绩效。由于在这条路径下,合作、市场开拓与产品模仿作为核心条件存在,这意味着相较于其他条件,这3个条件对于高水平创新绩效而言更加重要。根据该路径的特征,本文将这条驱动路径命名为 “反应型资源贡献” 。

该路径的生成意味着,这类企业是由于外部竞争压力而触发了资源贡献行为的动机。贡献资源的动机是,模仿其他企业的产品生产与销售,通过一定量技术资源的积累,可以掌握组织想要模仿的竞争者的产品创新流程而实现价值创造的目的,最终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因此,该类组织的创新是由动机驱动的资源贡献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一:在几乎不存在合作的产业环境中,反应型动机主导的资源贡献机制推动企业获取高水平创新绩效。

(2)组态C2表明,在合作的产业环境中(合作),企业以技术开发与产品模仿为动机(技术开发*产品模仿),寻求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尽管企业从外部很难获取政府资源(~政府资源),例如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但企业拥有大量的技术资源(技术资源),以此反哺企业在技术开发与产品模仿方面的创新需求。同时,组织凭借其优异的资源利用能力(利用能力),撬动资源以推动创新,最终获取高水平创新绩效。从上可以看出,企业资源贡献关键是由技术资源与利用能力的组合主导的。由于在这条路径下,技术资源与利用能力作为核心条件存在,这意味着相较于其他条件,这2个条件对于高水平创新绩效而言更加重要,而且,该路径还强调研发动机。根据该路径的特征,本文将该驱动路径命名为 “研发—能力利用型资源贡献” 。

该路径的生成意味着这类企业为追寻研发创新,触发了资源贡献的利用能力。贡献资源的目的是创新与创造,丰富的资金与技术资源是企业维持合作关系的保障,但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资源利用能力,具备这一能力的企业可最大化地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创新绩效提升。因此,该类组织的创新是由动机、机会、能力三者驱动的资源贡献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二:在合作的产业环境中,强研发能力主导的资源贡献机制促进企业获取高水平创新绩效。

(3)组态C3表明,在几乎不存在合作的产业环境中(~合作),以技术开发为动机(技术开发)的企业资源贡献,一方面是通过积累资金(资金资源)推动技术开发,另一方面是凭借其强大的资源利用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资源获取能力(获取能力*利用能力),整合资源,发挥资源的价值,从而取得高水平创新绩效。由于在这条路径下,合作、资金资源与利用能力作为核心条件存在,这意味着相较于其他条件,这3个条件对于高水平创新绩效而言更加重要,而且,该路径还展现了组织的资源获取能力。根据该路径的特征,本文将该驱动路径命名为 “(利用式)能力塑造型资源贡献” 。

该路径的生成意味着这类企业的资源贡献行为由整合能力触发。从该组态来看,主要是指拥有充裕资金资源的企业具有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其中,更重视的是资源利用能力。企业贡献资源发生在合作程度很低的产业环境中,为寻求技术开发,由资金资源支撑了企业开发技术的试错成本;同时,企业资源贡献过程中的整合能力的关键作用逐渐体现,保证技术开发所需的资源,从而在创新活动中占据优势。因此,该类组织的创新主要是由能力驱动的资源贡献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三:在几乎不存在合作的产业环境中,(利用式)能力塑造主导的资源贡献机制推动企业获取高水平创新绩效。

(4)组态C4表明,在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中(竞争),企业开展资源贡献行为是寻求在技术和产品方向上的创新(技术开发*产品模仿),虽然该类企业技术资源稀缺(~技术资源),但他们拥有创新资金(资金资源),同时能够获取创新政策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等政府支持(政府资源),匹配研发方面的目标。该类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为其获取政府资源提供保障(获取能力),同时,企业的资源利用能力又为其实现研发而进行资源转化提供能力支撑(利用能力)。由于在这条路径下,资金资源与获取能力作为核心条件存在,这意味着相较于其他条件,这2个条件对于高水平创新绩效而言更加重要,而且,该路径还展现了组织的资源利用能力。根据该路径的特征,本文将该驱动路径命名为 “(获取式)能力塑造型资源贡献” 。

与组态C3的主导一样,该路径的生成意味着这类企业的资源贡献行为由整合能力触发。从该组态来看,主要是指具备获取和利用雄厚的资金资源和政府资源的能力,其中,更重视的是资源获取能力。在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中,为获取高水平创新绩效,企业开展资源贡献过程中以研发(技术开发+产品创新)为动机,依附其强大的获取能力与相应的利用能力,利用既有资金资源,获取更多政府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创新产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四:在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中,(获取式)能力塑造主导的资源贡献机制推动企业获取高水平创新绩效。

(5)组态C5表明,在合作的产业环境中(合作),以市场开拓、技术开发和产品模仿为动机(市场开拓*技术开发*产品模仿)驱动的企业资源贡献,虽然企业受限于内部资金资源的暂时缺乏(~资金资源),但他们拥有过硬的技术资源(技术资源),可凭借其强大的资源获取能力从合作网络中获取更多的政府资源支持(资源获取能力),如政府补贴、税收减免、政府科技项目等,在资源贡献过程中可实现企业间技术优势互补,促进技术落地转化,最终获得较高的创新产出。由于在这条路径下,合作与获取能力作为核心条件存在,这意味着相较于其他条件,这2个条件对于高水平创新绩效而言更加重要,而且,该路径还体现了组织资源贡献的动机驱动作用。根据该路径的特征,本文将其命名为 “动机驱使型资源贡献” 。

该路径的生成意味着这类企业的资源贡献行为受市场开拓、技术开发和产品模仿的主动性动机的驱动。一方面,合作的产业环境意味着企业间互动频率更高,频繁的商业信息交流将加速知识资源在成员之间的共享,同时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可增进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且减少交易成本。因此,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大量交互行为将加速企业从外部获取信息、知识、资金等资源的进展,有助于企业突破内部资源有限的约束,促进企业开拓市场、革新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强大的资源搜索能力使其更易从组织合作网络中获取市场、技术、政策等信息和资源,对内部创新资源形成互补效应,同时减少了自身开发资源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创新效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五:在合作的产业环境中,动机驱使主导的资源贡献机制推动企业获取高水平创新绩效。

(6)组态C6表明,在竞争与合作平衡的产业环境中(竞争*合作),企业的资源贡献行为几乎不存在市场开拓与产品模仿动机(~市场开拓*~产品模仿),而是仅以技术开发为目标开展资源贡献(技术开发)。但组织拥有强大的资源获取能力(获取能力),可从外部获取支撑技术开发的政府资源,同时凭借其相当的资源利用能力(利用能力)将积累的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转化为创新性技术,从而取得优异的创新绩效。由于在这条路径下,技术资源和获取能力作为核心条件存在,这意味着相较于其他非核心条件,这2个条件对于高水平创新绩效而言更加重要,而且该路径还体现了组织从机会中捕捉资源的特点。根据该路径的特征,本文将该驱动路径命名为 “资源捕捉型资源贡献” 。

该路径的生成意味着这类企业资源贡献行为的触发机制是获取能力。丰富的资金与技术资源为企业开展资源贡献行为奠定资源基础,同时,企业凭借资源获取能力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组织创新的 “供血” ——政府资源。竞合平衡的产业环境降低了过度合作带来的产品创新同质性以及增加了进入新行业的警惕性[25],这样的产业环境更适合企业利用既有资源捕捉新的、可满足技术开发的资源,同时加强了企业的获取能力,以此获取高水平的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六:在竞合平衡的产业环境中,资源捕捉主导的资源贡献机制推动企业获取高水平创新绩效。

五、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第一,本文界定了资源贡献行为的定义,基于M-O-A框架,构建了资源贡献行为模型,并借助M-O-A框架,描绘了组织资源贡献行为的构成,即由资源贡献动机、机会(特指资源)以及能力组成。

第二,资源贡献机制的产生是产业环境与资源贡献行为互动的表现,本文得出了六类资源贡献机制。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依靠独特的资源获取高绩效[36],而在开放的共享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核心资源可以从组织内部资源动态扩展为可获取并利用的外部资源,形成了资源流动,使得各企业在分享中获益。然而,以往研究并未探讨过组织资源贡献机制。本文塑造了企业资源贡献机制,通过考虑组织资源行动嵌入在产业环境中的必要条件,构造了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开展资源贡献行为的研究模型。基于fsQCA的分析结果,本文得出六个命题,总结了企业在追求高水平创新绩效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贡献机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资源贡献行为的研究。

(二)实践启示

第一,高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动机、机会与能力构建资源贡献行为。区别于资源分享行为,资源贡献行为更加强调企业的贡献动机。由资源贡献机制的结果可以看出,多种机制包含了动机要素,突出企业资源贡献机制的动机驱动特点。除培养贡献动机外,企业还需增强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支撑机制运行的资源或机会,塑造保障机制运行的能力。一方面,充足的资源可以提供组织资源贡献行为持续性运行的资金、技术等基础;另一方面,资源获取或利用能力使得资源贡献行为可以有效运行。

第二,高技术企业的资源贡献行为需要考虑其所嵌入的产业环境。企业首先应该采取灵活的策略应对竞争与合作的产业环境,在不同要素主导的环境下匹配合适的资源贡献行为。在竞争激烈或几乎不存在合作的产业环境下,企业可以搭配反应型或能力塑造型资源贡献机制获取高水平创新绩效;在合作主导的产业环境下,企业匹配研发—能力利用型或动机驱使型资源贡献机制以取得创新活动的优势;在竞争与合作平衡的产业环境中,企业能够匹配资源捕捉型资源贡献机制,从而实现资源贡献行为。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后续研究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本文采用问卷法测量了组织创新绩效,由于是由高新技术企业高管直接填写的一手数据,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当前已有研究采用专利[5]、新产品销售[37]等二手数据测量创新绩效,未来本视角的研究可以加入二手数据测量,使得数据结果更加稳健。第二,本文用市场开拓、技术开发和产品模仿代表动机层面,用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政府资源代表机会层面,用利用能力和获取能力代表能力层面,未来研究可以加入或采用更多的变量测量动机、机会与能力。第三,本文基于M-O-A框架界定了资源贡献行为,尽管具有理论基础,但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未来可以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资源贡献行为进行更为微观的界定。

猜你喜欢

组态贡献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浅谈力控ForceControl V7.2组态软件在自动化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ZnF低激发电子态的组态相互作用研究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动机比能力重要
动机比能力重要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组态软件技术现状与发展
高职“工业组态技术”课程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