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贾平凹“灵性散文”中纵横交错的“性”
2021-03-14白彩霞赵濡钰
白彩霞 赵濡钰
【摘要】在陕西文坛的“三驾马车”中,相比于路遥和陈忠实的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贾平凹却是最超然也最率性的,他的散文就至少蕴含着“三性”:农民的本“性”、儿童的率“性”以及隐者的悟“性”。
【关键词】灵性散文;农民的本性;儿童的天性;隐者的悟性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4-185-04
【本文著录格式】白彩霞,赵濡钰.捕捉贾平凹“灵性散文”中纵横交错的“性”[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4):185-188.
一、农民的本性
包括农民身上的两面性:优良品性与劣根性。
(一)农民的优良品性
1.勤劳、朴实、憨厚
在没有被保送上大学生之前,作为农家子弟,贾平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农民形象。他勤快、热爱土地、热爱劳动、热爱农民。
14岁的他在“文革”中被迫成为生产队的一名社员,“在棣花的水田塄上,牛头岭的坡道上常常有一个孩子低头走道。他迟早都背着一个背篓,背篓特大,背篓底直磕着小腿腕子……这孩子就是我。”[1]
别的社员派啥活就能做啥活,比如犁地、扬场、插秧、拥红薯窝子、运麦糠、修梯田、套牛、往山上挑粪担等,但贾平凹因为年龄小、个头矮、没力气,啥活都不会,所以辛苦一天,别人拿10个工分,他只能拿3分。因此他被队长派往妇女组一起劳动,妇女组长瞧不起他,可是婶婶嫂嫂们喜欢他,因为他听话、腿勤、会讲故事,还因为他为人厚道,不拉是非。夏天,他去提冰涼的泉水给她们喝,冬天,他会捡柴火给她们取暖。当这些婶婶嫂嫂们在劳动过程中顺手牵羊,把生产队里的红薯秧子、麦粒、白菜叶子塞到怀里、裤脚或鞋底的时候,他就是看见也不吭声:“乡下的妇女善良、勤劳、节俭,但总是自私、目光短浅、心眼小、长嘴多事、爱笑话人、好嫉妒,这些我体会得最深。”谷子成熟的时候,鸟雀们便会成群结队地糟蹋粮食,妇女队长派他去看护,说好饭后有人去接替,结果把这茬给忘了,贾平凹“一个人整上午站在谷子地的一座坟丘上,大声吆喝,甩响鞭,直到嗓子发痒,精疲力尽。”到了下午,见还没有来人接替,担心无人看护的谷子被鸟儿糟蹋,他坚持从中午一直吆喝到了晚上,母亲看天都黑了,儿子却没有影子,找妇女队长一问,妇女队长吓了一跳,赶紧带人去找,发现贾平凹还在那里,她责怪他:“这娃真老实,不来接替你,你就饿死在这儿呀!”但从此,妇女队长却将他当“好社员”看待了,在跟着生产队今日上深山打柴、明日去浅沟割草的历练中,他慢慢就学会了打草鞋、用毛柳枝编篓筐、打胡基、砌墙、垒灶……
不久,全国各地大兴水利,在那个重视政治宣传的年代,贾平凹因为作文好、大字报和标语上的字写得好,一时成为稀缺人才,被推荐到了水利工地上,成为指挥中心的一位宣传员,干了没多久,他就在《工地战报》上独当一面,不仅是主编、撰稿人、排版工、刻印工,还负责发行和在高音喇叭上广播……这一切,都使他很快成为了当地乡镇以及县里文化领域的知名人物,也为后来彻底改变命运——被保送上大学奠定了基础。
2.孝顺、善良、真诚
这既表现在贾平凹与亲人的关系上,也表现在他与朋友的关系上。
贾平凹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姐妹们的关爱与不舍散见于他的很多散文。《祭父》《写给母亲》《我不是个好儿子》以及长篇自传体小说《我是农民》里,贾家的淳厚家风以及他们兄弟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的深情厚谊常常让读者动容。
贾平凹的父亲是个乡村教师,“文革”中不幸被诬陷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当被押解回家后,他抱住贾平凹就放声大哭:“我把我娃害了!我把我娃害了!”他认为自己的娃“不是平地卧的人,总有一天要发达的。”在父亲回乡的两年里,贾平凹一边勤勤恳恳参加生产队里的繁重劳动,一边为父亲字斟句酌写翻案材料:“他口述我执笔,我们写了上百封的申诉信,分别寄往原来的学校、县教育局、县革委会以及地区革委会和省革委会。这些申诉信如泥牛入海,但我们依然在写……”另外,因为家里缺吃少穿,隔三差五的,他们父子三人还要结伴去15千米以外的深山砍柴。鸡叫头遍就起床、收拾背篓、打点干粮、磨好砍刀、每人除穿一双草鞋外还得多带3双草鞋备用,一路上艰难险阻、饥渴劳累自不必说,往返30千米回到家,竟兴奋得毫无睡意:“我背的是70斤,弟弟背的是65斤,父亲背的竟是了112斤。我又用斧子把所有的柴劈碎,粗细长短差不多整齐,再一一在台阶上垒好了,然后坐在院中的锤布石上观赏。这如同年轻的母亲在看着熟睡的婴儿,也如同后来我发表了作品,把杂志放在书案上,打开窗子,又让阳光照在杂志上,感到是那么的亲切。”贾平凹这个稳重、勤劳、孝顺的长子形象跃然纸上。
父亲去世后,贾平凹将母亲接到了西安城,与她朝夕相伴14年。母亲去世后,他只当她是回老家了。他在写作时,还常常能听见母亲叫他和劝他的声音:“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他于是站起身,疑心母亲是从棣花老家回到西安了,他对着母亲的相片上香,会对她说:“我不累。”在西安的家里,母亲住过的房间,贾平凹至今没有动过一件家具,一切还原模原样。
以上是对家人的深挚感情。对待朋友——热情好客、仁义、真诚的他,被身边人戏称为最能交朋友的作家。贾平凹在乡下时就有许多朋友,成了文化圈的名人后,圈里圈外、城市农村、海峡两岸、港澳与内地,更是多了不少知音与哥们。他把自己的朋友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关照型的,一种是精神交流型的。翻开他的《五十大话》《贾平凹灵性散文》等散文集,仅看他围绕这些朋友们所写的文章之多,就可见其重情重义,其中纪念文坛同仁及老前辈的文章就数不胜数——《悼巴金》《怀念杜鹏程》《先生费秉勋》《孙犁论》《怀念路遥》《怀念陈忠实》《哭三毛》……写自己知名或不知名朋友的散文也屡屡可见,像《友人杨毓荪》《朋友谭宗林》《朋友曹振慨》等。
(二)农民的劣根“性”
1.迷信、狭隘
相对于现当代很多唯物论作家而言,贾平凹是一个比较迷信的人。在他的散文《孤独之夜》里,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宿命观:“像我已经近五十岁的人,越来越对神灵敬畏,对定数神秘,感到一种无法把握命运的可悲与恐惧。”在他诸多的作品中,或浓墨重彩或零零落落,都能看到这些宗教观念或思想情愫的遗迹。
“我每做了一件好事,心情非常愉快。这愉快是不能告白别人的,于是就感谢佛,给佛画像……我画了许许多多的佛像。”(散文《佛像》)
“年轻时爱读蒲松龄的狐狸精,盼不得夜深人静有个女子破窗而入,今画李贺,我还是不怕鬼,爱鬼,则更希望能得些李贺的鬼气以匡正我的思维定式。” (散文《平凹作画记·鬼才李贺》)
“乡下的孩子却因贫穷产生自卑、畏缩、胆怯而转为强烈的嫉妒。人越穷是心思多,敏感而固执,仇恨有钱人、仇恨城市,这就是我们父辈留给我们的基因,而又使我们从孩子起就有了农民的德性。当我已经不是农民,在西安这座城市里成为中产阶级已二十多年,我的农民性并未彻底退去,心里明明白白地感到厌恶,但行为处事中沉渣不自觉泛起。”(《我是农民》)
2.自私、吝啬、嫉妒
“在那贫困的环境里,我学会了自私,因为一分钱,一根柴火,一把粮食,对于生命是那么重要,你少了一份就再也没有了那一份,你不争取那一份就不会是你的那一份,就那么一点东西,周围又都是如狼似虎的人,他多吃一口,你就少吃一口。为一分工记错了,我与记工员争吵;队长在分粮分菜时秤高了低了,我也有意见;我去借别人家的农具或生活用具时被别人家说一堆刻薄话……别人来我家借东西,我也同样骗说没有或是某某借走了。出门在外,憋屎憋尿要跑回拉在自家尿窖里或自留地里;实在赶不及,拉在野外了,偏不让别人捡去。拿石头把粪便砸飞。雁过拔毛,过河屁股缝里夹水。”(《我是农民》)
“别人曾经取笑过我买了一把扇子,为了不让扇子烂,把扇子夹在腿缝里,头在扇子前左右摆动着起风取凉。这是编造的,但我吃芝麻烧饼,芝麻掉进桌缝儿里了,就一手猛拍桌面,使芝麻跳出来用另一只手接住了吃。人死了入土为安,食物进口算没浪费。”(《我是农民》)
“前几年社会上流行一首歌曲《小芳》……我听见歌曲中的‘谢谢你,给我的爱,伴我度过那个时代’,我心里厌恶这小白脸的浅薄。他们在时代中落难,却来到乡下吃了我们的粮食、蔬菜和鸡,夺走了我们的爱情,使原本荒凉的农村越发荒凉了。”(《我是农民》)
二、儿童的天性
当代著名思想家刘再复说,知识分子做人要像孩子,清澈见底;做学问要深邃无比。贾平凹在其散文《十幅儿童画》中也说:“敬畏小儿是为了追寻生命的原本思维。我们不能再做小儿,但我们还有在老时的另一种纯真的回归,许多大艺术家的衰年变法秘密可能也正在这里。”品读他的《月迹》《我的老师》《养鼠》《我有一个狮子军》等散文,感觉贾平凹心里就有一个天真无邪、活泼机智的孩子。
(一)纯真
就拿贾平凹的散文名作《月迹》来说,无论是该作的故事、文字、画面以及趣味,都无不溢满了作家的童真天性。
1.故事是纯真的孩提时代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是一群懵懂无知的小顽童,事是只有孩子们才干的傻傻的事——寻月。
中秋月圆之夜,山村的一户农家小屋里,几个天真可爱的小孙子正缠着奶奶讲故事,孩子们为穿衣镜上月亮的转瞬即逝而失落,奶奶于是叫他们去屋外、院外的小河边去寻找,结果孩子们惊异地发现:月不仅仅在一望无际的天上,还在葡萄叶、瓷花盆、锨刃上,在每个人的小酒杯里、在波光粼粼的河水里、在闪闪发光的沙粒中、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面。
2.语言是独属于孩子的洁净、简单、隽永
月亮来的时候,它是“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孩子们想象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月亮在酒杯里会“酥酥地颤,使人可怜的样子”;月亮在小河里“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以上文字,不仅让人感受到母语的柔美,也让人沉浸在童言稚语的享受之中。而文中的对话也耐人寻味:
“傻孩子,那里面已經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山里娃眼里最漂亮的女子就是身边的三妹了,难道嫦娥会比三妹还漂亮?这一疑问让读者忍俊不住的同时,奶奶的回答之妙,也让我们不禁叫绝,她没有说“比三妹漂亮多了”,而是说“和三妹一样漂亮”,足见奶奶的慈祥、质朴、会说话以及对孙儿们的疼爱与偏爱。
3.画面是至真至纯的禅境画面
中秋之夜,好久不见月亮出来,孩子们便簇拥在中堂缠着奶奶讲故事——完全是一幅子孙绕膝的中国民俗画。奶奶喊了声:“月亮进来了!”好像月亮也是一个莽撞淘气的小孩子,它不请自到了!在孩子们眼里,这时的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很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但悄悄溜进房间里的它很快就变成影儿不见了,奶奶让孙儿们赶紧去院子里找,果然:“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当孩子们听奶奶说月亮上也有一棵像自家院子里一样的桂树时:“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天上就是人间,人间就是天上;神就是人,人就是神;人与物合为一体,物与人也息息相关……如此这些孩童时期的混沌认知与散淡遐想,无不交织、流溢在这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中。
4.情趣是稚嫩可爱的孩子们的情趣
因为自家院子里就有一棵香气扑鼻的桂花树,所以成人眼里的月亮、桂花树、嫦娥,在这一群孩子们心中,便少了许多传说中的距离、内涵、神秘与敬畏,而是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及。他们甚至不知天高地厚地敢争夺月亮——真是闻所未闻的想法与做法!看孙儿们都说“月亮是我的”,奶奶的做法更令人叹服,她居然给每个孩子各倒了一杯酒,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呢!”这里的老人也像个孩子一样会玩,而孩子们在寻找过程中,居然有了长者的悟性与睿智: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突然觉得,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二)率性
身为文坛声名显赫的大师级人物,却甘拜3岁儿童为自己的老师(散文《我的老师》),也不管这个孩子愿不愿意认他这个学生,贾平凹这一惊世骇俗之举,一方面使我们想起了孔老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境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贾平凹别具一格的洒脱个性。
把一只皮毛淡黄、尖嘴长尾、贸然闯入自己书房的不速之客——老鼠一养就是4年,还好吃好喝伺候它,并戏谑地给它起名为“上书房行走”(《养鼠》),朋友们都取笑他,他却辩解说:这是一只听话的老鼠。它白天里或者看作者读书写作,或者听作者与朋友们说文谈艺,晚上又和书籍古玩玩在一起,谁说它不是一只有文化的老鼠呢?
作者好收藏,书房里光石狮子就有一千多个(《我有一个狮子军》),他把它们按大小形状组队,一部分安排在大门过道,一部分安排在后门阳台,每个小房门前列成方阵,剩余的整整齐齐护卫在书桌前后左右。每次回家,作者都要在门外咳嗽一声,然后大声呵斥:“谁在喧哗?”四下立即一片寂然,“我”再“嗨”一声,獅子军立即应声如雷——他认为狮子们并不安分,看他不在肯定会互相打闹嬉戏、会把他墙上、地上的文物掀倒碰坏,他进门一声吼,俨然秦始皇驾到:威风凛凛、所向披靡——他想象平时诽谤、羞辱他的人已经被五花大绑,他的“来劲”(给一只石狮子起的名)会代表他去收拾这个人。
就为了吃一碗耀县的咸汤面,宁可叫朋友开车几小时花五十元过路费、十几元油费一饱口福,朋友讥笑他:“我以为你是贵人哩,原来命贱……跑这么远就为了吃一碗一元五角钱的面。”(《吃面》)
三、隐者的悟性
隐者,一般指道家学派中那些学识渊博却甘愿隐居山林而不仕的读书人。贾岛在《寻隐者不遇》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隐者”形象:“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即行为举止无拘无束、放荡不羁,内心世界清静幽远、超凡脱俗。贾平凹在其自传体小说《我是农民》中就写到故乡商州:“历史上……这里出产两种人:一是隐士,二是土匪。”在贾平凹众多豁达、通透的文字中,所体现出的无不是隐者的作派、智慧与气度。
散文《说话》中,贾平凹苦于自己不会说普通话,因此出门干脆不说话,他安慰自己说:“毛主席不说普通话,我也不说了……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嘛。”言外之意,我贾平凹可不是普通人啊,所以我就不说普通人说的话了,何其放浪与幽默!
他对“朋友”的认识也充满睿智与释然,在散文《朋友》中:“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
当身处真真假假的友谊之船被人利用受人戏弄,贾平凹在《活人真是难事》一文中这样自我排解:“谁又在戏谑我,戏谑就戏谑吧,惹得搭伙乐一乐也好;谁又在利用我去获名取利,那说明我有用么,算我养活他了,皇帝都养活了一国人,我能养活几个!”
秃顶后,中年男人,尤其是那些成功的中年男人,谁的内心没有一些不甘、烦闷、自卑与焦虑呢?贾平凹却自黑自嘲,他滔滔不绝地总结出了秃顶的三大理由及十大好处(散文《秃顶》):一是民间理论,灵人不顶垂发;二是地质科学理论,富矿的山上不长草;三是人类学理论,女人长发……把秃顶的男人简直都捧上了天。
成名以后,各种宴请席卷而来,让他很不习惯,于是一封《辞宴书》坦然诚实、不卑不亢就就昭告天下,表明了心志。
50岁一过,对文坛的纷纷扰扰、世人的诽谤谩骂便能淡然处之,在散文《五十大话》中,贾平凹说:“我的病多……病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微调,它让我懂得了生死的意义,像不停地上着哲学课……再就是骂我的人多。我老不明白,我招谁惹谁了,为什么骂我?后来看到古人的一副对联,便会心而笑了。左联这么写:著书竟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参考文献:
[1]贾平凹.我是农民[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2]贾平凹.贾平凹灵性散文[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7.
[3]贾平凹.五十大话[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
[4]廉正祥.新时期优秀散文精选(1980-1990)[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白彩霞(1968-),女,陕西,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赵濡钰(1998-),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影视文学。
337750190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