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的发展和创新分析
2021-03-14王瑞杰
【摘要】敦煌壁画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也是世界文化宝贵的遗产。敦煌舞由敦煌壁画上的舞蹈姿势演化而来,不仅继承了煌壁壁画中的舞姿,而且不同时代的舞者依据当时的时代特征不断的对敦煌舞进行发展和创新,因此敦煌壁画是敦煌舞的母体。敦煌舞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缺少专业的传播敦煌舞的机构,高校开设敦煌舞的课程较少、缺乏敦煌舞的继承者等。然而如何推动敦煌舞长远的发展,并且能够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敦煌舞的发展现状和敦煌舞的文化特点以及文化特征进行分析,为敦煌舞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敦煌舞;继承;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6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4-158-03
【本文著录格式】王瑞杰.敦煌舞的发展和创新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4):158-160.
一、敦煌舞的起源
敦煌学分化出敦煌舞这一名词。敦煌学作为一门国际性的新学科,中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敦煌舞是甘肃省敦煌地区的一种特色古典舞,由敦煌壁画舞姿演化而来,是古典舞的新流派。其不仅具备敦煌壁画本身蕴含的时代特征、民族气息、地域特点,还包容了新一代舞者对敦煌舞姿的认识、对敦煌文化的认识。为了更好地理解敦煌舞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了解敦煌舞的概念、起源、文化特征等基本信息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本文的研究当中,将针对敦煌舞上述信息进行分析和论述,说明敦煌舞的重要性。
敦煌舞蹈的起源可以从敦煌洞窟的壁画上寻找到一定线索,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路口,敦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由于时代久远,具体的形成年份已经不可知,通过《穆天子传》等历史巨著中我们大概推测出敦煌舞蹈起源于周朝,是十分古老的一种舞蹈。通过历史的不断发展,敦煌舞到了元代之后已经基本成型,但是由于明清的文化发展受到了阻碍,敦煌舞只能留存于被掩埋的沙滩戈壁中。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歌舞团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姿编创了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这个舞剧的成功演出后,“敦煌舞”就在创新和复古中诞生了。
二、敦煌舞的特征
(一)表演特征
就表现形式而言,其舞蹈语言多为形体、象征、乐舞。敦煌舞者形体多颀长,线条柔和,舞姿曼妙,阴柔的美中带着几分刚硬。敦煌舞以“阴”为主,以“刚”为辅,借助柔彰顯雅,借助刚彰显舞之生命力,刚柔相济,给观者最直观、最有力的视觉冲击。敦煌舞的象征则是借用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常用来传递诗意的方法,根据剧情与敦煌壁画舞姿中的某种联系,借助舞者的肢体动作、呼吸、眼神和服饰,舞台的布置,舞曲等表现出今人和古人思想碰撞出的感情、火花。乐舞最初根据壁画上出现的乐器创作,比如扬琴、五指琴,后进一步演化,力求最大限度贴合舞蹈剧的情节,以及编者想表达出的意象。“静”是敦煌舞在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在静中,敦煌舞的美感和表现力伸展到了极致。敦煌舞之“静”并非意味着一动不动、陈旧、腐朽。相反,敦煌舞的“静”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创造力的。从现存比较有名的敦煌舞蹈剧《飞天》《大梦敦煌》《千手观音》等,可以一窥敦煌舞的“静”之美。在这些吸引眼球的舞蹈剧中,敦煌舞的“静”是悠远的,是其从经历了几千年风霜兴衰的敦煌壁画身上带来的厚重感,悠远却不沉重;敦煌舞的“静”是宁静的,是其经受佛教洗礼后从红尘沉淀出来的深刻体会,超脱淡然却亲切;敦煌舞的“静”是淡淡的,是其从宫廷舞蹈的端庄典雅演化而来的含蓄,静谧却不失活泼。如此,敦煌舞传达出的意境不仅唯美、恬淡且富有生命力、生生不息。
(二)形态特点
敦煌舞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形”与“神”。敦煌舞中一大特色——“S曲线”“Z曲线”,多弯多曲,舞者弯曲四肢、出胯、歪头,丰满且柔和。舞者不断挑战身体极限,将“形”之美发挥到极限。“神”是内心情感的迸发,主要通过舞者的眼神传递。敦煌舞的眼神传递了各种情绪、表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各色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
敦煌壁画的创作深受佛教的影响,敦煌舞中部分手势即来源于佛教的手印。比如双手合拢的手印来源于药师印,有消灾祛病的含义;合掌式、五指相贴合的手势则来源于莲花合掌,表达无限的欢迎、无我的接纳、无上的接引。这不仅仅给敦煌舞的手势镀上了优雅端庄的美感,更给手势背后的深刻宗教之义一次新生的机会,也是编者对观者的祝愿,是编者、舞者和观者的艺术之泉汇流的过程。
(三)文化特征
敦煌壁画千姿百态,画中人物有的体格壮硕、英姿飒爽,有的柔弱娇媚,风情万种,壁画中的舞蹈动作也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然而,不论有看似多么复杂、多么混乱的元素,总体上敦煌壁画仍给观者呈现出一种宁静、祥和、协调、幽静的境界。敦煌壁画是敦煌舞的母体,敦煌舞是敦煌壁画的再生体,在本质上,敦煌舞沿袭了敦煌壁画纯净的美感。敦煌舞沉静的美感,是它区别于其他舞种的一大文化特征,也是它最本质、最耀眼的文化特征。
敦煌舞沉静之美具体表现为刚柔并济之美、形神兼备之美、节奏韵律之美。敦煌舞善用身体的曲线,在舞者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展现出柔和、圆润的美感。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动态地交互,体现出矛盾却又统一、独特的美感。
敦煌壁画深受佛教的影响,据史料记载,敦煌壁画的重点不在于眼部的刻画。不过从现存的资料中不难发现,简单的眼部刻画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闭目、斜睨、瞪眼,不同的眼神传达出人物不同的心情,刻画了不同人物的形象,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敦煌舞的眼神得到了敦煌壁画的精髓。在《千手观音》的表演中,演员的眼神是干净、端庄、高雅的;在《飞天》的表演中,演员的眼神是宁静、温柔、沉稳的;在《大梦敦煌》中,演员的眼神是妩媚、娇柔、活泼的。根据不同的情景,演员的眼神发生不同的变化,再适时地配以音乐节奏的变化、舞蹈动作的变化,近距离地向观众传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性格。
三、敦煌舞的发展现状
(一)敦煌舞的发展特点
敦煌舞是从壁画走出来的舞蹈,其发展局限性强,多依靠舞台表演传播。
1.注重意境和意象的创造
敦煌艺术具有宗教所特有的理性精神和艺术境界,而且包含着具有西域独特性的文化内涵。敦煌飞天中具有多元文化,凝聚了百年以来艺术家的热情和智慧,敦煌舞发展到今天,不是机械古板地对敦煌壁画进行写实,不是刻意模仿复制,而是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对敦煌舞文化内涵的深刻钻研,是艺术家们意境和意象的创造。
2.依靠舞台表演传播
敦煌舞相对于其他民族舞而言,存在时间短,发展晚,而且以敦煌壁画为母体,因此敦煌舞的发展不像其他民族舞的发展可以依靠本民族的人民来继承,从而得到相应的发展,敦煌舞的发展只能依靠艺术家和敦煌舞爱好者的舞台表演得到传播和发展。
(二)制约敦煌舞发展的因素
敦煌舞的成果是辉煌的,从第一部敦煌舞剧《丝路花雨》到如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飞天》《大梦敦煌》《千手观音》等作品。现在观众对敦煌舞的热度仍不减,不少敦煌舞仍有一批热心的观众。但是在繁华的表象背后却是不得不令人警惕的空洞。虽然现在没有专门对敦煌舞的研究和调查,但是敦煌舞或多或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陷入了和其他民族舞一样尴尬的境地:缺乏创新,观众逐渐审美疲劳,关注度不够。目前敦煌舞剧的舞者数量并不足够将敦煌舞辉煌地延续到下一代。敦煌舞是从壁画上走下来的舞蹈,也因为这一特点,敦煌舞没有特定的民族来继承。相比于其他从古就有庞大继承者基础的民族舞,敦煌舞的境遇令人担忧。
1.机构数量少
目前敦煌舞的继承和发展是由对敦煌舞感兴趣的舞者、艺术家和民间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很少有专门研究敦煌舞的机构。这一点,是有关文化部门对敦煌舞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文化界对敦煌舞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的。专业机构的缺乏,导致专业的敦煌舞舞蹈演员缺少,因此敦煌舞的继承可能会断层,敦煌舞发展可能会迟缓。
2.开设敦煌舞的高校数量少
从敦煌舞舞者的来源来看,与其他民族舞者的成分相比,高校学生学习敦煌舞的人数较少。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有高校开设敦煌舞课程,促进了敦煌舞的发展,使得更多人能够了解敦煌舞,但目前开设敦煌舞课程的高校并不多。目前国内只有十几所高效开设了敦煌舞的课程,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一些高校,例如西北师范大学等,而且选敦煌舞课程的学生比选择其他民族舞课程的少。存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敦煌舞课较为薄弱,敦煌舞传播的影响力小,这就导致敦煌舞无法像傣族舞等民族舞一样,能够获得大量的、专业的新生舞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敦煌舞的发展。
3.敦煌舞史册保存较少
敦煌舞正式进入大众视线是1971年的《丝路花雨》。仅就诞生时间而言,相比于其他民族舞、古典舞,敦煌舞的历史其实是比较短的。而且敦煌舞是由壁画改编而成的舞蹈,因此敦煌舞的史册保留较少。这使得敦煌舞的继承和发展变得更加困难,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敦煌舞,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解读敦煌文化,去领悟敦煌的历史。
4.宣传力度小且手段单一
为敦煌舞注入新鲜的血液,是敦煌舞永葆青春的必要条件。媒体、相关文化部门对敦煌舞的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宣传方式的单一也是造成敦煌舞名气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敦煌舞的宣传被局限在舞台表演、电视宣传的格局里,而忽略了利用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的力量。
四、敦煌舞发展和创新的途径
敦煌舞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和特色,如若现代舞者、艺术家、观众们对它投以足够的关注,毫无疑问,它将富有强大的生命,在中华文化中一直闪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敦煌舞前所未有的机遇。虽然它起源于茫茫的戈壁上饱经风霜的壁画,但是却不拘泥于此。它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不同的民族,吸引不同地域的人们,用它无限的包容发展和创新敦煌文化和敦煌舞。
生活在敦煌的民族是富有生命力、创造力的民族,是生生不息的、顽强的民族。敦煌文化流淌着和他们一样的血液,也有顽强的生命力。敦煌文化是民族的文化,也是中国的文化、世界的文化。敦煌舞发展之事,不是某个机构、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事,而是整个艺术界应该关注的事。
(一)增加机构数量
这里的机构不仅是指舞蹈机构也是指敦煌舞历史研究机构。针对敦煌舞保留史册较少这一问题,建议成立相关文化机构,招募对敦煌文化、对敦煌舞感兴趣的能人志士,专门对敦煌舞相关的文化遗产进行归类、存档。这一机构,希望以敦煌为据点,在敦煌建立文化馆、博物馆。从敦煌地区开始建设,逐步壮大,逐渐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辐射。
(二)学校增设敦煌舞课程
敦煌舞的动作柔美,柔中带刚。如果没有足够的基础功,即使对其模仿,也只能做到动作神似,而神不似。鉴于此,可考慮将敦煌舞带到中小学校园中去,从小抓起。以此为基础,还可以在各大高校设置敦煌舞的相关课程,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壮大敦煌舞的师资力量。建议向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开设舞蹈培训课程,侧重“形”“神”“韵”“律”方面的培训,注意对身体个部分进行分解动作训练;至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可以开设敦煌文化课程,在课程中穿插敦煌舞的文化教学。敦煌舞者更应该注重敦煌文化的学习。
学校开设敦煌舞的课程是保证敦煌舞有长久、优质继承者的一种手段,也是保证敦煌舞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手段。走向人民群众,汲取更多的能量,是其能够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三)加大传播力度,创新传播方法
敦煌舞的传播仅仅依靠舞台表演,它的传播是单一的且影响力是不够的。加强宣传力度,提升敦煌舞文化的知名度,将敦煌舞带到大众中去,是敦煌舞长久存活的必经之路。足够、广泛、高效的宣传是走向大众的第一步。走出这一步,需要相关文化管理部门配合出击,需要更多媒体工作者对敦煌舞进行长久的宣传。
因此敦煌舞爱好者,敦煌舞机构要通过微信公共号、微博等自媒体多方面进行传播。利用敦煌当地旅游资源,以敦煌为据点,大力宣传敦煌舞;也可以考虑在广场舞、体操中加入敦煌舞的元素,向中年人、青年宣传敦煌舞。
(四)对敦煌舞发展和创新的思考
敦煌舞走下神坛,走到民众中去,并不意味着变得低俗,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而曲意改变敦煌舞的本质。在宣传、发展敦煌舞时,要注意保留其本质文化特征,切勿使其本身的光芒因为无知的改编而变得庸俗、黯淡。但这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滞留不前。不论是壁画艺术还是舞蹈艺术,都遵循“变则通、通则久”的原则。因此在发展和传承敦煌舞艺术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新时代艺术特点,有取舍地加入新鲜元素,加入生活中的元素、现代人关于生命的思考,在创造过程中结合受众的特点,激发观者对优美、静谧、和谐、祥和之境的渴望。
五、结论
敦煌舞是我国特色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敦煌壁画的再生。从第一部敦煌舞《丝路花雨》,经过一批又一批舞者、文人、艺术家的努力,到现在已经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敦煌舞剧。在这个过程中,敦煌舞不断自我演化,逐步建立起独特的艺术体系,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宝藏,为中国特色舞蹈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中国甚至世界舞蹈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敦煌舞可能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它本身的魅力足以吸引一大批青年舞者、艺术家投身于此。目前艺术家们面临着的问题是如何更深层次挖掘敦煌舞背后的艺术、文化价值,和谐地融入现代的舞蹈技巧、音乐,适当运用先进舞台技术,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令人瞩目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观众、舞者、艺术家,为敦煌舞带来新的生命力,确保敦煌舞这一中国特色艺术鲜活、丰满,长存不朽。
参考文献:
[1]解雨姣.试论敦煌舞的风格和本质特征以及观者对敦煌舞的审美认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73-76.
[2]杨嘉.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敦煌舞的美学特征及其传承发展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7(1):111-114.
[3]王茜茜. 敦煌舞“三道弯”的审美略探[J]. 音乐时空.2015(3):16-17.
[4]夏莹莹. 敦煌舞风格训练与基本功训练的关系[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73-76.
[5]谢艳春,屈曌洁. 敦煌舞的审美特征[J]. 民族艺术研究,2005(5):36-41.
[6]马兰. 敦煌乐舞传承与发展策略探究[J]. 当代音乐,2016,94(14):90-91.
[7]李婷婷. 浅议敦煌舞蹈的多元与统一[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4):79-81.
[8]李婷婷. 敦煌舞蹈的独特之美[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2):82-86.
作者简介:王瑞杰(1997-),女,甘肃,艺术硕士,研究方向為舞蹈表演。
346050190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