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论语》上好语文课
2021-03-14龚卫东
龚卫东
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主题先行的程式化阅读分析,使语文变得无趣、刻板、刁钻、凝滞,充满“陷阱”,一点点蚕食了学生的喜爱和社会的厚望,所以才有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极端说法。再加上某些教师、家长对本国文化的不重视,认为英语比语文实用,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语文的“江湖地位”低下,俨然成了一门副科。如何改变现状,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想,何不回到原点,向经典寻求智慧?我认为,《论语》就是绝佳选择。古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其实,这个“天下”无所不包,语文也应属其中。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是阐述学习方面的语录。在“学而”篇第六章里,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启示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不能只注重语文的教学,更要从生活、伦理、仁爱的角度引导学生。“行有余力”,就是指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行动上已经养成了好习惯,具备了一定的修养和素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则以学文”。有句话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做到了“孝、弟、仁、爱、谨、信”,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遵礼守法、心智健全、懂得顾及对方感受的人。先把孩子教育成这样的人,再来谈语文教育,再阅读文本、体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明明朗朗。
可我们都知道,这是理想状况,理想是美好的,但事实不容乐观。“学文”的前提条件因种种原因,很难成立。比如说,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弟”就很难实践;大多数父母宠爱子女,养出一群“小公主”“小祖宗”“小皇帝”,“孝”也无从体现。再有,每位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据调查,我自己教的班,八成以上的学生说,他们的家长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如果有同学欺负你,无须忍耐,先打他,输了再找教师。”“仁爱”之心可谓鲜矣。再加上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补习各种文化知识,本末倒置,学习成了形象工程,成了竞争手段。
所以,语文教师要想事半功倍地教学语文,必先做伦理教师、道德教师,把“孝弟仁爱”植入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成为一个“善感”的人——善于感悟、善于感动、善于感恩。
“学文”的条件成立了,教师还要再用孔夫子的理论武装自己,充实教学理念。孔子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教诲,我们可以古为今用,可从复习、合作、积累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一、“时习之”,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文解字》解释“习”字说:“数飞也。”刚生下的小鸟并不会飞翔,要在鸟妈妈的督促下一次又一次地反复练习飞行,终于有一天可以飞向蓝天,自由翱翔。这就叫“数飞”。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向学生讲授了新的知识,还要经常安排学生复习;学习了,复习了,掌握了,这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和时间,让他们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孔子讲学习是“不亦说乎”,学生学习了,是不是就会有喜悦呢?答案是否定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肯定有枯燥的一面,所以古语有云:“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不是圣人,学生更不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孔子的境界。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学生,试问在茫茫学海里,有几个人能坚持下去?更何况是读初中的小孩?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悦”呢?我认为,教师需要学会“化枯燥为有趣”,将学习的苦裹上精美的“糖衣”,将知识的“冷饭”炒成可口的“扬州炒饭”。要为学生提供能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而一旦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增,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和保障,他们能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成功,体会到进步,“学而时习之”自然是“不亦乐乎”了。
“时习”“数飞”,都是反复练习、钻研的意思。雄鹰那翱翔万里的翅膀是自己练就的,复习的乐趣也是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而得到的。我们上复习课,应该突出“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极力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进行探究发现,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实践,在重复中总结出经验。学生在思考中得到了乐趣,有了新的感受,真正产生了“学乐”,就会增强学习的信心,不再需要借助什么外力,自然而然地会去研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学生都要反省自己:师长传授的学问时温习了吗?这时,“习”就变成了学生的自主需求,变成了学生生活的主旋律,作为教师,我们何乐而不为?
二、善交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人讲同门为朋,同志為友,这个“朋”是与学习有关的朋友,是有志于学问的一群人。学习要善于交流,要张开臂膀迎接学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想要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班级团队的积极功能,我们就要想办法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最佳选择。我的班级里,学习小组一般由四至六位学生组成,组内学生水平虽有差异,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会碰撞出火花,这种教学取得的效果是填鸭式教学无法企及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小组合作能最大限度地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共同面对学习上的问题。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学友多闻,互谅,值得深交;而在争辩、讨论中习得的知识也会更牢固。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弥补前述“学文”之前提条件的不足,因为合作学习使学生们找到亲密无间的学友,彼此分享学习心得,抛开小我,融成大我,大家真诚相待,团结协作,有利于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与人交往要真诚,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和美好,在心中种下了美善的种子,这是受用一生的。
三、学习要耐住积累、思考的寂寞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什么呢?可能是不理解自己的坚持,不理解自己的想法,不理解自己的选择……但我们要做出一番成就,必要有强大的精神、坚定的信念、独立的思想,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对于学生而言,要坚持的就是学习。学习、做学问都要能耐得住寂寞。学习语文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而要能够沉潜下来,不贪求一时的得失,重在积累。都说十年磨一剑,高考语文是十二年亮一剑,其中甘苦许多人都共历过。许多人都认为语文难学,是说它的成绩很难立竿见影,得到提高,这就是忽视了语文要靠积累,而且是长期的积累——这是这个学科的特性,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白这一点,学习语文,只有耐住寂寞,才能迎来旭日高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积淀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教会学生耐得住积累的寂寞,多一分从容、淡定,这种心态,是学好语文所必需的。
那么,要积累什么呢?首先要积累知识,换言之,积累过去的、以前的东西,书本上的东西。可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知识,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有了知识还要认真思考,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还要勤于尝试和实践,让它得到运用,这才算真的学会了知识,完成了积累。温故才能知新,思考是一个新旧知识承接、转化的过程。新不能凭空来,新是从旧中来,新旧转化的连接点就是思考,思考是知识和能力厚积薄发的催化剂。而思考也是寂寞的,彻底的思考常常与彻底的寂寞为伴。“板凳须坐十年冷”,耐住厚积的寂寞,享受孤独思考的快乐,人会变得深邃、笃定,也会更加有智慧。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语文学习,对任何一个学科,乃至人生的修养来说都是这样。
380250190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