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
2021-03-14王利菊
王利菊
摘 要:义务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启蒙阶段,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需从小抓起,从问题意识着手加以培养。小学语文学科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明确的要求,而且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育 问题意识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3.029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呼唤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注重培养小学生自主和独立的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研究、探寻,在自主实践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若失去了问题的诱导,就难以引导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自然也就难以实现深度的学习,那么学习就是浅层次甚至是形式化的。为此,我们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尽可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相互联系的问题给学生制造各种悬念或者做出铺垫,让学生在对环环相扣的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望,换言之,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促使小学生逐步实现积极主动的学习。
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如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总是再三强调问题意识在学习和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性。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写过这样一句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十分生动地概括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可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却让人感到担心。如果将学生的语言行为划分为“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有质疑”,那么这三种行为中“回答问题”绝对是占大多数的。质疑、提问很少。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基本状况是跟着教师走。
“学习过程性目标”是新《课标》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即注重“经历、体验、探索”这三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断激发学生问的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成,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呢?首先应该确定两个目标:
1.我要问: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能有勇气展示给大家,乐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2.我会问: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关键问题,一针见血地提出中心问题,勇于向教师的标准答案提出质疑。教师则要学会宽容、大度,具有接受学生观点的勇气。善于发现闪光點,具备从学生众多问题中发现好问题的能力。善于启发、挖掘、归纳、解决问题。
据调查分析: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两手高高举,问题不间断。教师只要肯给他们一点时间思考,很多学生其实都愿意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逐步上升,孩子们大胆举手提出问题或主动回答问题的现象却慢慢减少了。
为什么学生不愿在课堂上发言了呢?一是心理问题。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有了面子,怕自己的提问会引来一堂哄笑。二是教学方式问题。教师喜欢正确的答案,常常对一些偏离自己预设的问题,一棒子打死,学生也就没了质疑的兴趣。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有些学生从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他在学习上有种依赖心理,自己不肯动脑。
另外,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只安于听和记,回答的问题也是教师预设好的。只要根据教师的思路就可以,这样,无形中就减弱了学生提问的兴趣。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引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想问
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是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哥白尼正是在对日心说的质疑过程中,通过大胆假设和深入研究,才提出了地心说。还有,很多发明者就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适时地讲述类似有趣的故事,逐步实现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也让学生逐渐明白,人类对于自我和周围世界的改造过程,就是一个孜孜不倦地提出、分析、思考,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事实上,人类社会的每一项发明和创造,无不以“问题”作为起点的,而一个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否敏锐大胆地提出、发现问题,并能在思考和实践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往往是我们判断其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重要尺度之一,而这种创新型人才恰恰是当今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换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上述故事,正是为了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上述道理,进而逐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想问问题的欲望。
2.民主平等,营造和谐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敢问
根据笔者日常的观察及调查发现,在日常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小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提问题,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们。究其原因,往往与学生的“三怕”心理有关:一是怕自己提的问题深度不够而引起同学的嘲笑;二是怕由于自己的问题太偏而遭到教师的责怪;三是怕自己的问题问得太多而引起教师的厌烦。这三怕从深层次来看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离不开自由平等的环境和轻松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考验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验,建议语文教师做如下尝试:一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心学生,在交流中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亲其师的效果。二是有技巧地处理各种学生提出的问题,如面对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或不符合要求的内容时,应赞扬这种敢于提问的勇气;由于考虑不充分或紧张而语无伦次时,则给学生时间认真倾听;若提出的问题是之前已反复强调过内容,则应耐心解决而不是讽刺嘲笑。
3.活动激励,提高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好问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显著心理,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通过举办各种评比、竞赛活动,实现小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如可实行班级提问积分制,每堂课提一个问题,可加0.5个积分,提一个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可加0.5个积分,积分到10分,换星星一颗,每2颗星星可以进行一次抽奖活动,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何愁学生不爱提问。当然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竞赛,并评选周最佳质疑能手。为了能当上最佳质疑能手,学生不仅需要熟读课文,还需要用心阅读,以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并通过自主思考或者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转变,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四、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促使学生善问
“好问”“勤问”“敢问”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提问”的初始阶段,“善问”才是提问的关键,即还需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就是想要吸引学生去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探求,教师应教会学生慢慢掌握无疑中生疑,有问题而生疑,生疑而思疑。其可贵之处不在于排难解困,而在于探理求源,既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课堂中,“问题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它是实现问题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充分思考,主动发言,积极讨论,实际验证,最后达到应用层次,并在应用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此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要积极地探索,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探究知识的奥秘。在此過程中,学生们活跃了思路,慢慢地学会发现、探究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素质。更可喜的是,孩子们在语文课上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将这种能力延伸到其他学科,使孩子们探索能力得到了发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拉说:“人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想,教育的真正目的其实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的头脑变成富有生命力的火把,让思维的火花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愿问题伴着学生学习,伴着学生成长,使学生好学乐学,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
[2] 〔宋〕朱熹《朱子读书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37125019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