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发展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21-03-13高爱军
高爱军
近年来,兴安盟盟委行署围绕加强兴安文化建设,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性建设工作,实行政策性扶持和生产性保护并举,探索项目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相结合的现实路径,推动全盟非遗文化保护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措施多样化、内容多面化的良好态势,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成功申报了兴安盟、自治区、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独具特色的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长足保护与发展。同时,盟委行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不断巩固抢救保护成果,着力提高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和文创产品研发,推动兴安盟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
着力做好顶层设计 强化各项政策扶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研究制定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制度性文件,对兴安盟非遗保护发展提出规范性要求,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和近期发展规划,切实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契机,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吸纳企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不足问题;依托高校申请非遗专项科研经费,在课程体系中植入非遗内容,培养培训非遗传承人;对已经形成产业化的生产性非遗项目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做好生产、传承、展销、宣传等工作。
进一步落实好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着力打造兴安盟非遗类文化产业项目,如蒙古族传统乐器制作、铁板浮雕制作、王府刺绣、树皮画、毡画等。目前,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功申报并争取到蒙古族四胡、蒙医药、铁板浮雕、树皮画、巴斯巴文篆刻等项目的资金支持,着力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培训工作。同时,承接国家文旅部和自治区文旅厅的专项培训,承担自治区东部盟市脱贫致富带头人刺绣和树皮画项目培训,把非遗项目培育成精准扶贫的特色项目和致富技能。
加强宣传教育推广 搭建非遗展示平台
为引领并推动兴安盟特色文化发展,传承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兴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学院及阿古拉艺术学院;充分利用国家“文化遗产日”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创办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力度;举办国际手工刺绣高峰论坛等,通过论坛、讲座、展示会、专题片,全面开展对社会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申请国家艺术基金蒙古族四胡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集中培训全国中青年四胡艺术家和传承人,并在乌兰牧骑宫举办四胡培训汇报演出,让非遗文化绽放异彩;规划建设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数字博物馆,集中展示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成果。
2017 年4 月,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兴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学院及阿古拉艺术学院。这是在成立仪式上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
为全面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推广普及,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大团结,兴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学院举办“非遗文化周”,邀请非遗大师走进校园,让师生现场感受鲜活的非遗魅力,加深对非遗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阿古拉学院通过校政企联合的方式,从人才培养、理论提升、演出推广等方面着力推进蒙古族四胡艺术的传承传播。同时,对年事已高且技艺精湛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重点对口述史、传统技艺流程、技艺技法、传统剧(节)目、仪式规程等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文字、录音、录像、照相等方式挖掘整理第一手资料。
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 促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传统工艺是参与面最广、流通性最强的非遗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走进生活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近年来,兴安盟通过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非遗真正“活”起来。支持和推进多元、多层次的生产性示范基地和传习基地建设,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生产、展示、销售和带徒授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美术系的铁板浮雕画大师工作室、聚橙·乌兰牧骑学院蒙古族四胡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的刺绣和树皮画研创基地,成立非遗工作室、名师坊,因地制宜、因项目制宜地办好各类非遗技艺人才培训班和办学专业,为生产性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特色人才;加强对专业人才和传承人的教育培训,引导民间艺术社团组织加入高校研究团队,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研究和实践;定期评选优秀传播非遗传承人,对盟级以上非遗传承人给予适当的补助奖励。
今后,在非遗传承保护与文旅项目结合方面,兴安盟将着力推动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开发更多符合地域特色、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探索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或体验店,对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销。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组织蒙古族四胡、乌力格尔、蒙古药浴及传统工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旅游景区,开展展示和体验活动,提升兴安盟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吸引各地游客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