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图书编写方法和表现形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13张婷婷
张婷婷
引言
2016 年5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图书是科学普及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科技强国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地震局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图书的编写和创作,在河南省地震局党组的领导和关怀下,河南省地震局成立了科普丛书编写团队。创作团队以习近平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科学性和科普性相统一,积极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图书编写方法和表现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先后编辑出版了一系列防震减灾科普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图1)。
防震减灾科普图书是科学普及地震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普及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知识、倡导防震减灾科学方法、传播防震减灾科学思想、弘扬防震减灾科学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翻译”高深的专业知识,本文从编写方法、表现形式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防震减灾科学普及的内涵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手段,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图1 科普丛书编著工作会议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则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
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它既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科学普及的特点表明,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信息传播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形成富有生机、被公众喜闻乐见的社会化的大科普。
防震减灾科普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也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属性。
就自然科学而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的发生有它自身的规律。科普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地震发生的现象以及发生的规律,进而进行科学易懂的解读,使人们能够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地震的自然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学会与地震风险共处。
就社会科学属性而言,社会科学是研究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科学化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政策和人类的社会活动等。防震减灾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科普的任务就是解读防震减灾方针政策,介绍社会有关部门在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果。
就人文科学而言,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我国是一个多震灾的国家,地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中华民族因地震灾害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广大人民群众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科普的任务是,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展示人民群众在同地震灾害斗争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揭示灾害在毁坏文明的同时也铸造文明的真理。
充分认识和科学把握防震减灾科普的内涵,为我们编写防震减灾科普图书明确了方向,找到了定位,充实了内容,使科普图书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具有人文情怀。
防震减灾科普图书的定义和类型
(一)什么是“科普图书”?
这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学界仍有很多争议。中国科普研究所在2002 年的《中国科普报告》中给出的定义是:“科普图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科普图书是指关于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通俗读物,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之类;广义的科普图书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各类实用技术类图书,部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的图书,以及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类知识性图书。”中国科学技术部在年度科普统计调查时给出的定义是:“指以非专业人员为阅读对象,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目的,在新闻出版机构登记、有正式刊号的科技类图书。”从这两个定义中可以看出,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部对科普图书的定义有明显不同,前者除自然科学方面的通俗读物外,还将实用技术类图书、部分人文社科类图书及涉及日常生活的各种知识性图书都纳入了科普图书的范畴,后者则仅将科普图书限定为以非专业人员为阅读对象的科技类图书,与前者所说的狭义的科普图书基本相同。
众所周知,科普图书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即科学性和通俗性。科普图书的目的是向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没有科学和通俗性的图书,不能称之为科普图书。结合上述两个定义和科普图书的特点可以明确,所谓科普图书即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以普通大众或非专业人员为阅读对象,以通俗易懂为形式,以普及为目的的图书。根据科普图书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凡同时具备科学性和通俗性两个条件的图书即可归入科普图书的范畴。也就是说,以自然科学为内容,以普通大众为阅读对象,以通俗易懂浅显的语言进行表达,以普及科学为目的而出版的图书都可以归入科普图书的范畴,一般不存在争议。
(二)防震减灾科普图书该如何定义?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针对不同的人群(中小学生、城镇社区居民、农村居民等),进行了问卷调查,排在第一位的是:我们这里是不是在地震带上,会不会发生地震;第二是我们居住的房屋能抗几级地震(城镇居民),如何建造抗震房屋,增加多少建筑成本(农村居民);第三是地震来了是躲还是跑,躲在哪里、跑到哪里最安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们经过深入的思考,认为防震减灾科普图书首先在读者对象上以非专业人员为阅读对象,以自然科学(地震)为切入点,以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防震减灾)为主要内容,也就是说,防震减灾科普图书以普及地震科学知识为基础,以解读防震减灾方针政策和科技成果为重点,以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目标,强化“防”的根本作用,提高“抗”的意志,增强“救”的效果,从而达到普及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知识、倡导防震减灾科学方法、传播防震减灾科学思想、弘扬防震减灾科学精神的目的。
(三)防震减灾科普图书的分类
有了防震减灾科普图书的定义,还要考虑科普图书的类型,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图书的章节设置、知识点的设计、语言的表述等,便于作者把握图书的整体结构,特别是语言的运用。
目前,科普图书的分类方法主要有:简单分类方法,即分为知识类和实用技术类两个大类;按读者对象分,分为高级科普、中级科普、一般科普、启蒙科普,或者分为幼儿科普、青少年科普、成人科普;按创作类别分,分为科普小品、科普诗歌、科普美术、科幻小说;同时还分为行业科普等。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按内容、对象、学科、行业、体裁、类别或者形态等进行分类的,但无论哪一类,都要满足内容、目的、对象、形式四个方面科普图书的基本要求。
1.在充分认识科普图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防震减灾知识的表现内容,我们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丛书定为中级科普,目的是以发布的防震减灾行业标准和技术术语为标准,充分展现防震减灾的科技成果、工作成果和公众自救互救方法,把科学性放在第一位,不至于误导读者。
2.科普图书另一个定位是读者对象,读者对象不同表现的内容不同、图书的表现形式不同、运用的语言也不同,是系列科普图书必须充分考虑和把握的一个重点问题。例如,读者对象年龄的不同、地域的不同、职业的不同,对知识的需求、认知和接受能力也不同。一方面要考虑我们想让读者知道什么、接受什么,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需求什么,我们必须从中找到知识的平衡点,做到两者各有侧重。为此,我们根据读者对象年龄的不同、地域的不同、职业的不同,将防震减灾科普系列丛书进行了分类:从年龄上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中学防震减灾知识读本(图2);从地域上分为城镇社区、农村防震减灾读本;从职业上分为领导干部读本、企业职工读本、示范学校防震减灾辅导老师读本、志愿者读本等。根据读者对象不同,我们各有侧重编写了相关知识,连图书的表现形式、标题制作、版式设计和插图都各有不同,可以说是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读者,量身定做的防震减灾科普图书。
图2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丛书
图3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普图书精品创作工程——《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读本》
3.关于图书的表现形式,我们采用了读本形式(图3)。读本广义讲是指课本。这种形式比较灵活,书的结构层次分明,知识容量比较大,便于读者阅读。
防震减灾科普图书编写的原则
作为科普类图书,在创作中应体现科学性、权威性、通俗性、新颖性、可读性、人文性。在体例上,应区别于教科书、学术专著和一般实用性科普读物;在行文上,要在科学性、精准性的前提下,语言力求生动活泼、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引人入胜,避免科学名词的简单罗列堆砌,使读者快乐阅读、轻松阅读;在编写方法上,突出以下特点:
(一)做到共性统一,个性突出
这是由系列丛书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共性统一,是指丛书是一个系列,书的体例、插图、数据和语言风格要一致。对地震知识的基本概念、防震减灾技术术语,不管在哪一本书,都要采用已经颁布的地震行业国家标准及防震减灾术语,而对其内涵的解释,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及说明性的事例;所谓个性突出,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读者量身打造的防震减灾科普图书,针对性要强,不仅内容编写、语言风格上要有针对性,连书中的插图都针对不同的读者,有区别地绘制。
(二)坚持科学性,做到准确严谨
科普图书是展示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要形式,也是科普文化的重要载体。编写丛书的目的是提高公民的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因此,科学性是编辑这套科普图书的本质要求。为了做到科学性,在知识点设计、采用事例等方面,要更多地体现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建设地震安全农居方面的新理念、新做法、新成果,所引用的事例、数据等,都是权威的、最新的、科学的。
做到准确严谨,就必须始终坚持有理有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切忌片面、夸大和不真实。还应当避免猎奇,介绍地震中自然界的现象,不能故弄玄虚,给人带来错觉和误导;介绍科学探索中的一些项目和专家的一些观点,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启发科学思想有积极意义,但不能过分渲染、无限延伸。总之,必须把科学性放在科普图书编写的首要位置,把科学性作为衡量科普图书的最高标准。
(三)注重可读性,力求趣味性
可读性是编写科普丛书的基本要求,没有可读性和感染力,就不能吸引读者,就不能起到科普的作用。所谓可读性,就是要使读者容易理解作品中所讲述的科学原理,领悟作品中所倡导的科学思想,接受作品中所传授的科学方法。要做到这些,第一,内容上要新颖。在选取内容和制作标题时,要尽可能选用新知识、新成果,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新追求,做到内容和表现形式新颖。第二,叙述上要开阔。在表述科学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要注意与相关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和人物背景相结合。第三,语言上要活泼。在准确表达意思的前提下,尽可能调动各种可以运用的语言修辞方法,增强作品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以达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效果。
所谓趣味性,就是让读者快乐阅读、轻松阅读,使读者在轻松快乐中享受科学、理解科学、崇尚科学。提升科普作品的趣味性,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追求科普作品的生活情趣、文学情趣和哲理情趣;二是要注意挖掘和呈现科学内在的有趣现象,使读者在阅读中享受科学的无穷魅力和乐趣;三是要研究读者的心理,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四)兼顾人文性,体现人文情怀
作为面向公众的普及性读物,人文性也是对科普图书的重要要求,更是科普图书创作的新趋势。因此,科普图书必须树立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的理念,既要使人们认识地震的自然属性,又要从科学人文的角度讲述防震减灾的文化理念,从人文关怀出发讲述科学防震减灾的方法、自救互救的故事,使防震减灾充满人情味和思想性,力求体现其文化的内涵、科技的含量和人文的精神。
(五)坚持引用经典,规避风险的原则
所谓引用经典是指在图书编写中,对于一些知识点的表述,比如地震来了是躲还是跑,怎样躲等要引用已颁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引用权威专家的经典观点和论述,引用最新的、公开出版和发表的著作、论文的经典。这样做,既不误导读者,使广大读者掌握正确的防震避震方法,又经得起地震系统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检验。
(六)展示才华,奉献知识
编书的过程是荟萃知识典籍、归纳知识成果、延伸知识链条和传播知识经典的过程,也是展示自己知识才华、人文关怀的过程。要处理好“写”与“编”的关系。写的是自己的,编的是别人的。因此,要择优收编为我所用知识点和事例,除了地震的标准术语和定义,最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论述。写不是抄写别人的,如果连续引入别人书上的200 个字,就有抄袭的嫌疑。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入理解各种概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言表述或者事例说明。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编写好每本书,在写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奉献知识,为广大读者倾情奉献防震减灾知识文化大餐,使他们在遭受地震灾害时因此保住生命,将是我们做的最大的善举,也是每本书的价值所在(图4)。
防震减灾科普图书取得的社会效益
该丛书出版后,我们先后在《应急管理报》《河南日报》及其微信公众号、中国地震局网站等刊发书讯和书评。利用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深入学校、社区和城市文化广场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和赠书活动(图5),先后为信阳市实验小学、濮阳市第一小学、郑州市长江路小学等6 所学校,赠书1 万多册;向河南宋庆龄基金会捐赠5000 套;向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捐赠5000 套;广泛用于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和农村地震安全服务站。积极参加北京、承德等地的图书订货会,被选入河南、山东、四川等省的图书馆配,成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入农村、社区书屋。充分利用该丛书的资源,选择部分章节在报刊、网站发表,制作科普图解,在网站和微信上推送,使科普传播效益最大化(图6、图7)。
图4 签名仪式上,大家在共同的劳动成果上亲笔签名留作纪念
图5 海燕出版社为郑州市银河路小学举行赠书活动
图6 在《中国应急管理报》刊发《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有专业知识读本啦》
该丛书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2013 年,在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广电总局、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第二届河南省青少年优秀文化产品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青少年最喜爱的传统文化产品类三等奖(网络投票);2014 年,被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科普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成果奖一等奖”;2018 年被中国地震局评为“首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大赛三等奖”;2019 年被应急管理部评为优秀科普图书;2020年,在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2020 国际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大赛”中,《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读本》获得图书类“人气奖”;被中国地震局评为“2019—2020 年防震减灾优秀科普作品”。
图7 工作人员向大河报豫直播栏目记者介绍防震减灾科普图书
结语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科学普及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研究,坚持防震减灾科普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加快防震减灾科技成果的科普转化,着力解决防震减灾科普“为了谁”的问题。要及时掌握科普需求变化,把更加注重灾前预防、更加注重综合减灾、更加注重风险管理作为科普的切入点。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切实提升公共服务意识,不断丰富科普工作内涵,打造科普品牌,实施好科普精品创作工程,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为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