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贴花装饰工艺
——将中国文创陶瓷产品运用在经济发展中
2021-03-13罗皓月
罗皓月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
引言
陶瓷贴花在悠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出现的时间并不算真正意味上的长久,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历史中,耳熟能详的陶瓷工艺有许多,例如:刻花、划花、雕镂[1]。贴花工艺这个名词的代表含义随着时间的变迁,各个国家之间交融的影响,而产生改变。“贴花”这个名词,据悉最早出现的记载于唐代,不过那个时代的贴花,属于字如其名的“贴花”。意为将装饰的泥片贴附在拉胚成型的陶瓷上,形成立体的花纹的效果。当时的“贴花”技艺不算为精巧,带有一丝手作工艺作品的粗糙。而现如今称之为贴花的工艺,则是由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之后,中外关系不断拉近,长时间的贸易往来,科技互通,使得外国的技艺流入中国,所以带来了一种新的工业发展的技术,可以见到的显著优势便是批量化生产,满足大多数受众群体的陶瓷需求。若说是早年的日用陶瓷是素胚上釉便送向大街小巷的餐桌使用,那么在有了这项技艺之后的陶瓷,则可以在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追求设计美的欣赏。也说明了这是一种证明生活水平和城市发展的能力体现。
1 贴花艺术与陶瓷装饰的渊源
贴花类花纸一般分为大膜花纸和小膜花纸[2]。熟悉的人大概会知道,使用小膜花纸的情况较多,因为小膜花纸可以很好的使用在一些难以贴合的陶瓷弧度上,满足花纹的贴取条件。早年的贴花工艺,是一种在民间的艺术形式,皇室中的贵族们大多还是欣赏和使用手绘釉上瓷,例如:明代的“宣德青花缠枝花卉执壶”,便是使用的手绘青花纹样。陶瓷贴花纸的生产历史不长可以体现为书中这样记载,《日本的陶瓷器产业》:随着饮食器(日用瓷等)的大批量生产陶瓷贴花纸,在日本明治时代末期,主要由德国进口[3]。到大正时代经松风陶器、名古屋制陶开始批量生产陶瓷贴花纸。陶瓷工厂的批量化生产离不开这项工艺的发明,它是随着人们生活中渴求而产生的,也同时是对于人们审美需求和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贴花工艺这一项传统艺术工艺技术流传至今,更因为其纹饰取意涉及范围繁多,造型能够得到充足的设计,那么就可以发挥出完整的装饰艺术。不仅是景德镇有着贴花工艺的发展,在云南建水紫陶中也有运用到贴花的工艺,不过贴花工艺多运用在前期,图案绘制时期,后续将贴花按图案用色泥泥土填平、抛光,从而形成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中装饰花纹最为多见,花纹纹饰较为多样,以宋朝为例:花卉是主要题材之一,龙、凤、鹤、麒麟、鹿、兔、游鱼、鸳鸯、山水纹也是常见的题材,回纹、卷枝、卷叶、莲瓣多用于器物的延边装饰,这些装饰都可以有具体的引申创作,在宋代各产瓷区中独树一帜,其中,陶瓷装饰中剪纸贴花的运用是当时工艺装饰的一大创造发明[4]。能工巧匠们为了更高效的生产,从而设计出许多花纹图纸并且渗透于陶瓷的装饰艺术之中,创造了别出心裁的陶瓷装饰样式。我国的生产贴花纸较晚,从日本引进,于上海建立了陶瓷贴花印刷厂,大部分使用石版印刷方式生产陶瓷贴花纸。这也铺垫了我们现代贴花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贴花技术可以运用到的花料除了釉下彩还有新彩、青花、甚至是其他材料,只要纹样可以设计出来,在陶瓷上技术基本可以实现。
2 贴花花纸的发展对文创经济发展的影响
按照现在中国的陶瓷文创类陶瓷的不断发展的需求,陶瓷的批量化生产和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应运而生,贴花花纸的发展对文创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由于陶瓷花纸方便使用需求,分色制版、石版印刷揩粉花纸,所以可以制作的颜色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不会像古代早期一样,因为手工刷色的原因受到牵制,只能刷单色,再多的颜色便已有难度,考验刷色板师傅的能力。至今已广泛采用计算机分色制版,丝网版印刷,水转移胶水纸为衬纸的小膜与P.V.B 大膜并用[5]。第二个方面:因为用拷贝纸裱合在木造纸上的胶水纸为衬纸,有着较强的存放能力,这种材料的属性类似于后续发展的照相相片的分色制版。易于储存放置,也是加快文创陶瓷产品批量化生产的一大益处。可以在生产胚料晾晒的时间里大规模生产花纸,在胚体完全晾晒成型的情况下加上烧成的时间,同步进行,加快速率。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断的发展和前进。虽然贴花工艺需要注意颜色和烧成温度的配合,但是其最大的优异性在于它能够很快的批量化生产,这一条件大大提高了在当时需要大量出口外销的瓷器的生产效率。针对地区文化和当地风情所做出纹样花纸的设计,利用贴花花纸的技术得到快速生产,供应当地游客和网上供应链的需求。由于贴花花纸技术上的支持,可以制作釉上彩、釉下彩、釉中的小膜花纸或大膜花纸,可以针对不同喜好的人群制作出独特设计的文创陶瓷设计。以故宫的文创产品的成功性作为学习投射点,从小范围开始投入创作,题材可围绕生态环境和当地人文等,陶瓷造型和贴花纸造型相结合,突出创意性和简约性。
3 “清代云锦纹样”在陶瓷贴花装饰中的运用
3.1 云锦在文创中文化的融入
文创这个名词的解释便是以文化作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承载不同载体从而构建的创新的文化创作产品,现如今引用历史文物作为切入点较多,开始发散延伸创新,创作出新的创意产品,所以说在历史文物中能够让人们耳熟能详的文物作品,便是可以勾起人们作为受众群体对文创陶瓷进行购买欲望的一种发动力。文创产品是文化、创新、产品,也可以同样解读它的意思,首先是它一个产品,再是有创新价值的产品,然后再附加上有文化内涵的创新性产品[6]。对产品创新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焦点论题。以明代作为陶瓷文物元素提取方向,明代的华美的云锦图案,可以结合现在高超的贴花技术工艺达成这样一种技术成果。这种想法并不少见,例如:英国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Yair 教授等以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研究如何从传统的手工艺品锡中提取纹饰、外形、材质等,通过知识整合并设计新的现代产品[7]。Tan 等研究了非物质文化的知识建模,并运用于产品设计当中。Ruotsalo 等研究了基于知识的数字文化遗产挖掘方法与技术,运用在文化产品的再设计当中。陶瓷纹样花样的演变、发展与同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中国大部分的陶瓷设计,尤其是传统陶瓷造型设计,往往是从第一阶段的模仿形式渐进为第二阶段的非具象阶段,并且一直取用至今,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造型方法[8]。这种被称为“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是我们现代仿生设计在陶瓷上的应用表现,在其他艺术表达形式中:雕塑的应用[9]。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封建社会时期的清代,这种独特的造型方法一直贯穿其中,所以在文创陶瓷中,这种装饰纹样是受普遍大众欢迎并且接受的,合理分析可以利用贴花技术得以实现和大批量生产。
3.2 清代云锦纹样的特点在贴花中结合
据明《天水冰山录》记载,妆花品种有妆花缎、妆花纱、妆花罗、妆花绸等17 种[10]。云锦配色时而多至十八种以上,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大量使用金线,形成富丽堂皇的独特风格。所以一般使用在皇家贵族身上,如:《明黄缎缉米珠绣彩云金龙纹龙袍》(如图1)中的一小段纹样截选,此图出自故宫博物院馆藏,是清代时期的产物,纹样中心最为夺目的是龙纹,接着可以看见的是旁边环绕的龙架祥云和松柏、和一些装饰字“囍”、鱼纹等,缉米珠围绕在整件服饰的各个角落,别名为串珠绣,是将宛如米粒大小的珍珠钻孔,用丝线将其串联,按照设计的纹饰图样,按照顺序固定在绸、缎地上,整体织锦配色柔和融洽,也符合当下审美,可见结合成功的案例有:故宫口红·郎窑红,“郎窑红釉观音尊”是故宫口红的唇色灵感来源,“洋红色缎绣百花文夹氅衣”也是引用灵感而做出的外观包装,是利用了服装中的纹样作为外包装进行文创再设计,云锦花纹的华美不逞相让,不仅可以结合在素白洁净的白胎底中,也可以结合于其他釉色做底色,或者说是模仿景泰蓝的文创设计,在技术上得以实现。花纹的多样性同时可以结合陶瓷的雕镂或者浮刻,这样显得装饰和胎体自身结合有序,形成具有节奏感的文创陶瓷设计。
图1
4 “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在陶瓷贴花装饰中的运用
除了云锦这种在衣服上繁复的纹样出现,在古代同样享誉盛名的还有珐琅彩的陶瓷,同样是由外来引入的陶瓷技术,工艺的不同所产生的样式和效果也不相同,若是用釉上彩绘的方式,这种繁杂华丽的缠枝莲纹饰需要专业的工艺美术大师辛苦作画数天甚至数月,考虑到层层工序和意外的发生,一个仿珐琅彩缠枝莲纹的成瓷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是如果是在有贴花技术的加持下,小膜花纸可以运用在各式各样的陶瓷形态上,而且可以高效率高速率的达成这一成果。事实上,之前已有成功的案例,虽然陶瓷上的花纹较小,但是也是美观和设计相统一的设计:例如故宫博物院近年推出的陶瓷文创产品,如“故宫福禄寿喜·葫芦食盒”。葫芦食盒的器型中部运用了贴花工艺,金色的鹿纹和蝴蝶纹,既古典又简洁,符合装饰艺术设计中的现代装饰的趋向,装饰趋向简洁化。可以取珐琅彩缠枝花卉中缠枝花纹的部分作为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的基础图纹,如:清代《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如图2)。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个蒜头瓶的瓶身的花纹结合的清美、繁复又带有一丝素雅,颜色搭配清新,是较为符合现代各年龄层段的审美取向的纹样,运用的方式可以分为,满花和片花。制作成文创陶瓷花瓶,结合缠枝花纹发散联想,制作出现代花卉的衍生图案,合理运用挂在陶瓷贴花装饰中。
图2
5 结论
现代文创产品的发展具有许多值得重视的特点,因为其体量往往较小或者可以提供的灵感思路较多。并且纹饰多倾向于简洁大方的设计感。陶瓷文创产品可以更多的运用贴花装饰工艺,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好的思维方式,可以在更多的同领域市场上得以见证。能够在文创陶瓷产品中更好的设计装饰图案,还可以考虑到受众群体年龄层,清代文锦纹样、珐琅彩缠枝莲纹样和现代的抽象形式的结合运用,陶瓷不仅可以是在材料上结合,为陶瓷文创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的可实施性。贴花工艺中的多色贴花也可以使文创产品的精细度和完整度增加,使得收藏和使用的人们对这些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元素产生更浓厚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