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方言同音字汇》本字考释十六则
2021-03-13鲍红
鲍 红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子】
原文:[tsɿ212]□(量词:一~毛线)。本字当为“子”。按:《汉语大词典》:“子,《广韵》即里切,上声止韵精母。量词。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细长的东西。《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若借大王宝剑,卸下一子头发,封在书中,儿见头发,星夜倍程入楚救母。’《红楼梦》第八八回:‘又拿起一子儿藏香。’”[1]163《汉语方言大词典》:“子儿,①<量>相当于‘束’‘把’‘包’等。㈠冀鲁官话。河北昌黎[tsər213]一~香|一~线。㈡晋语。山西临县[tsər312]一~针。㈢西南官话。云南:一~挂面。”[2]472安徽宿松方言有“一子tsɿ31~面|一~线|一~麻|一~头毛”等用例[3]183。安徽合肥方言有“一子tsɿ213线”的用例[4]243;安徽东至龙泉方言有“子tsɿ213:绺(一~头发)”[5]170。宿松、合肥、东至龙泉方言均读上声。安庆方言音义俱合,例如:一~线|一~挂面。
【趑】
原文:[tʂhʅ31]□(~倒:滑倒)。本字当为“趑”。按:《汉语大字典》:“《广韵》取私切,平声脂韵清母。《说文》:‘趑,趑趄,行不进也。从走次声。’”《广韵·脂韵》:‘趑,趑趄,趋不进也。’《文选·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唐·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6]3489《汉语方言大词典》:“趑,②<形>脚步不稳而滑动。赣语。湖南浏阳[tsÁɿ33]踩咑一~。③路滑。赣语。湖南浏阳[tsÁɿ33]~滑个|~~滑滑。”[2]6441《宿松方言研究》[3]52:“[tshɿ22]□~倒:滑倒。”宿松方言阴平调值22。《安徽东至龙泉方言研究》:“[tʂhʅ11]□(地滑)。”东至龙泉方言阴平调值11[5]88。安庆方言表示路滑难行义的形容词[tʂhʅ31],与“趑”义相合,例如:下雨天路上有点~,走慢点。音有小别,按规律当读送气舌尖前音,安庆方言读送气舌尖后音。怀宁也有此说法,怀宁高河方言声母读[tʂh],怀宁石牌方言声母读[tsh](笔者家人是高河人,笔者的一位研究生是石牌人)。
【豧】
原文:[phu31]□(泡沫)。本字当为“豧”。按:《汉语大字典》:“豧,《说文解字·豕部》:‘芳無切,豕息也。从豕甫聲。’《广韵》普胡切,平模滂。②方言。发怒大声喘息。章炳麟《新方言》卷二:‘安庆、扬州皆谓发怒大息为豧,读如铺。’”[6]3614《汉语方言大词典》:“pū①<动>因发怒而大声喘息。江淮官话。江苏扬州。安徽安庆。”②<名>指人熟睡时发出的鼻息声。㈠江淮官话。江苏东台[pÁu11]打~。㈡吴语。江苏苏州。清·吴文英《吴下方言考》:‘~,音铺。豕卧鼻息也。吴中谓大睡声曰啡音批~。’”[2]6786《合肥方言研究》:“phu21豧(口出粗气:酒气直~;~白沫子:口吐白沫;说大话:他真会~)。”[4]102合肥方言阴平调值21。安庆方言中“豧”可作动词,表示生气发怒时大声喘气,例如:老张气得嘴巴直~地;也可作名词,指唾沫、泡沫,例如:小伢子嘴巴上有许多~|洗衣粉加多了,一盆的~。
【汩】
原文:[ku53]□(①用水、茶等漱漱口;②快速大口喝)。本字当为“汩”。按:《汉语大词典》:“汩,《广韵》古忽切,入声没韵见母。③搅浑。晋·陶潜《饮酒》诗之十:‘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宋·司马光《致知在格物论》:‘故水诚清矣,泥沙汩之则俛而不见其影。’清·王昶《游珍珠泉记》:‘泉莹然至清,盖地皆沙也,以故不为泥所汩。’《集韵》《韵会》:‘越笔切,音䘏。水流也。与同。’《楚辞·九章》:‘浩浩沅湘兮,分流汩兮。’王逸注:‘汩流也。又疾貌。’《扬子·方言》:‘汩遥,疾行也。南楚之外曰汩,或曰遥。’《司马相如·上林赋》:‘滭沸宓汩。’注:‘宓汩,去疾也。又净貌。’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汩硙硙以璀璨。’注:‘汩,净貌。又汩越,光明貌。’何晏《景福殿赋》:‘罗疎柱之汩越。又拂汩,鼓动之貌。’”[1]5卷963页《汉语方言大词典》:“汩,<动>急急地喝,大口地喝,西南官话。湖北武汉[ku213]~了两口水|一口气~完。[汩嘴]<动>漱口。吴语,上海[koɁ5tsɿ34]。”[2]2898安庆方言动词“汩”的两个义项是由“水流、疾行、净貌、鼓动之貌”等义传承而来,例如:饭吃完着要喝点水~~嘴|一大碗汤一口~完。
【䢮】
原文:[xu31]□(~他一巴掌:扇他一巴掌)。[xu212]□推搏。本字当为“䘏”。按:《汉语大字典》:“䘏,《广韵》苦骨切,入没溪。又《集韵》呼骨切。《方言》卷十:‘南楚凡相推搏曰~。’《博雅》击也。”[6]1902《中文大辞典》:“㈠䘏,击也。《广雅·释诂》卷三:‘䘏,击也。’㈡拂去尘埃也。《集韵》:‘䘏,一曰去尘也。’”[7]5856《汉语方言大词典》:“䘏,①<动>拍打;推击。㈠中原官话。山东剡城[xu213]你别~小孩儿的脸!山东平邑[xu213]。江苏徐州[xu213]小毛~了他两巴掌|快把他身上爬的那个虫子给~掉。㈡江淮官话。江苏淮阴[xɔɁ4]从后脑勺~他一下。江苏东台[xuɑɁ3]~你个巴掌。湖北广济[xu35]一巴掌~得老远。③<动>倒出;弃掷。吴语。浙江定海、宁波[huɑɁ5]。1981年第7期《新华文摘》:‘汤建洲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把半碗酒使劲~掉。’”[2]5371《宿松方言研究》:“䘏[xu22],推搏。”[3]54《南通方言词典》:“䘏[xu55]①相推:把他~到门外去。②撒出去:~稻种|~化肥。”[8]安庆方言表示拍打义,音[xu31],例如:一把~死你;表示倒出、弃掷义,音[xu212],如:把书一把~到地上。
【杵】
原文:[tʂɥ31]□(把某物用力塞给某人)。本字当为“杵”。按:《汉语大字典》:“《广韵》昌舆切,上声语韵昌母。捣;捅。《新书·春秋》:‘傲童不讴歌,春筑者不相杵。’”清·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东僧西僧一杵钟,披衣起展华严筒。’”[6]1170《汉语方言大词典》:“杵,<动>捣;捅。㈠中原官话。河南。《河南传统曲目汇编·三弦书》第一集:‘两手平端要饭碗,用带狼牙钉的那一头猛一~。’㈡西南官话,湖北武汉。[tɕÁy42]。㈢湘语。湖南长沙[tɕÁy41]、双 峰[tÁy31]。㈣赣 语。江 西 南 昌[tɕÁy213]。”[2]3094《合肥方言研究》:“[tʂu21]杵(塞:~给他一百块钱;捅:~他一拳)。”[4]103《岳西方言志》:“[tʂɥ21]用力塞:~不进去。”[9]《宿松方言研究》:“[tɕÁy31]杵。”[3]54安庆方言“杵”表示“塞”,是“捣、捅”义的引申,与合肥方言、岳西方言发音相同,都念阴平。
【䢮】
原文:[pa212]□(~~:小儿大便)。本字当为“䘏”。按:《中华字海》:“[䘏䘏]<方>屎;粪便,幼儿用语。”[10]662《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䘏,<口>名:屎;粪便(多用于小儿语)。”[11]安庆方言音义俱合。
【戳】
原文:[tʂo212]□(挑拨;怂恿)。本字当为“戳”。按:《说文·手部》:“~,引也。从手翟声。直角切(擢)。”《说文解字注》:“引也。毛传曰:‘楫所以擢舟也。擢舟,谓引舟也。从手翟声,直角切。’”[12]《广韵》敕角切,入声觉韵透母。《中原音韵》入声上声,萧豪韵,穿母,次清[13]。《中文大辞典》:“戳舌,俗语蔑称人之多言也。如两头儿戳舌、献勤出尖儿,见明人小说。”[7]5585《汉语方言大词典》:“戳,<动>怂恿;挑拨。引申为拆台。”[2]7428《南瓜回娘家》:“人丛中不知是谁~一句:‘你敢管?当面去把意见提!’《金瓶梅词话》第八三回:春梅道:‘左右是咱家这奴才~的来。’”[戳舌]搬弄口舌。《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他又在汉子跟前戳舌儿,转过眼就不认了。”《金瓶梅词话》第四六回:“你说你恁行动,两头戳舌献勤出尖儿。”[戳捣]<动>挑拨;怂恿;暗中使坏。中原官话。河南洛阳[tʂhuo42tau54]。崔复生《太行志》第六章:“在石大麻子的~下,他们……暗中却合伙经营了一趟私生意。”[2]7428安庆方言无“戳舌、戳捣”,有表示挑拨、怂恿义的“戳戳捣捣”。安庆方言“戳”有两读,一读入声[tʂho55],穿刺义,同普通话;一读上声[tʂho212],挑拨义,例如:自己要有主见,不要听人~。挑拨义应是《说文》“引”义的引申,上声声调与《中原音韵》所记相合。
【孢】
原文:[pau53]□(植物繁殖)。本字当为“孢”。按:《汉语大字典》:“孢,《玉篇》平巧切,《字汇·子部》:‘孢,孕也,部巧切。’”[6]1014《正字通》:“部巧切,从庖上声,孕也。”[13]“巧”,《广韵》苦绞切,溪母肴韵开口二等上声;又《广韵》苦敎切,溪母肴韵开口二等去声。《集韵》《韵会》《正韵》口敎切,从敲去声[13]。《中华字海》:“①孕育。见《字汇》。②孢子,孢子,植物和某些低等动物所产生的有繁殖作用的细胞,离开母体后能形成新的个体。”[10]710安庆方言表示植物繁殖义的[pau53]当为“孢”,读去声是沿用“巧”的又音“苦敎切”。安庆方言音义俱合,例如:芭茅过几个月就~一大片|竹子~芽~一大些。扬州方言有“报芽”一词:“报芽,发芽(多指种子)。”[14],萍乡方言有“暴芽”一词:“暴芽,长出嫩芽:还冒~。”[15]黎川方言有“爆芽”一词:“爆芽,植物长出嫩芽:豆仔爆了芽。”[16]82以上三部方言词典所记均有误,应为“孢芽”。
【焅】
原文:[khau53]□(~鱼:煎鱼)。本字当为“焅”。按:《汉语大字典》:“《说文·火部》:‘焅,旱气也,从火告声。’同‘熇’,烘烤。熇,烘烤。《集韵·号韵》口到切,去声号韵溪母:‘熇,煏也。或从告。’苦浩切。燥也。《雲笈七籤》卷八十六:‘当以直理之木,熇燥好薪,不用蠹虫及木皮不净薪。’”[6]2204《徐州方言词典》①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各分卷方言词语声调均采用五度竖标法,因为电脑打不出,所以改为调值数码法。下同。:“[熇]kÁɔ51①干熥:把这些小鱼儿放在锅来里~一~。‖集韵号韵口到切:‘煏也’,《徐州十三韵》柒要韵靠:‘干煎曰熇。’”[17]227安庆方言“焅”的“煎烤”义是从其本义“烘烤”引申而来,例如:~鱼把鱼皮~破了|糯米粉~粑吃。
【挠】
原文:[nau35]□(把东西一点点弄回家,多贬义)。本字当为“挠”。按:《汉语大字典》:“《说文》:‘挠,扰也。从手,尧声。’《广韵》奴巧切,上巧娘。又呼毛切。《集韵·爻韵》:‘挠,抓也。’”[6]1952《汉语方言大词典》:“②<动>拿,取。北京官话。北京方言[nau35]~着什么是什么。⑦<动>善于张罗,攫取。㈠江淮官话。安徽安庆[nau34]这人会~,什么东西都弄到了。㈡西南官话,贵州清镇[nau55]他进了‘四人帮’那‘港’,~‘倒’个官做。’”[2]4000安庆方言既有“拿、取”义,又有“善于张罗、攫取”义,应是其本义“扰、抓”的引申义。例如:不管什么好东西,老张都能~到手。
【】
原文:[uai35]□摇晃不稳。本字当为“”。按:《汉语大字典》(第2版):“wǎi,同‘崴’。”[18]3967“崴,㈢《集韵》乌买切,上蟹影。②(脚)扭坏,扭伤。如:崴了脚;脚脖子崴肿了。又指脚足等部位不规则地扭动或搅动。如崴掉了鞋;崴稀泥巴。”[18]811《汉语方言大词典》:“,①<动>晃动。㈠江淮官话。江苏盐城[uɛ53]这个老奶奶走路~啊~的,你快去搀下子。㈡西南官话。云南昆明[uæ53]走路嚜好好的走,莫~过来~过去的。㈢湘语。湖南长沙[uai41]他走路有点子两边~。”[2]724《7武汉方言词典》:“[]uai42①<动>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一~一~的|~了一个钟头。②摇晃,不稳:车子开得直~的|我的身子在~|头~昏了。”[19]159安庆方言“”没有“脚扭伤,扭坏”义,只有“脚足等部位不规则地扭动或搅动”义,例如:走路两边~|坐椅子上~来~去。
【䢮】
原文:[nei31]□(钻、急行:往前直~地)。本字当为“䘏”。按:《玉篇·辵部》:“䘏,力罪切,行急也。”[20]《字汇》:“䘏,鲁畏切,音垒。行急也。又音类。”[21]第1册650《汉语方言大词典》:“湘语,湖南长沙,[lei13],‘他一下子就䘏到台上去哒?’”[2]7221安庆方言读鼻音n声母是受n、l不分的方言影响所致。
【炊】
原文:[tshei31]摧(动词;水壶:水~子;用水壶烧:~壶水)。说明:“摧”的义项2“水壶”和义项3“用水壶烧”有误,本字当为“炊”,不为“摧”。另外,郝凝《安庆方言词汇》写成“催”:“[催tsÁei31]烧(水)。[催子tsÁei31tsɿ0]用马口铁做的水壶:用~催水|一~水。”[22]《汉语方言大词典》“催”:“②<动>烧(水)。江淮官话。安徽安庆[tsÁei31]。[催子]②<名>烧水的小罐,水壶。㈠兰银官话。甘肃兰州[tsÁuei55tsɿ21]。㈡江淮官话。安徽安庆[tsÁei31tsɿ0]用~催水|一~水。”[2]6604以上两处文献所记均有误。按:炊,《说文·火部》:“炊,爨也。”《广韵·支韵》昌平切,平声支韵昌母:“炊,炊爨。”《墨子·耕柱》:“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战国策·齐策五》:“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汉书·枚乘传》:“一人炊之。”颜师古注:“炊,谓爨火也。”《战国策·秦策一》:“嫂不为炊。”高诱注:“不炊饭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日,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为我炊雕胡,逍遥展良觌。”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盘》:“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1]37《南京方言词典》:“[炊]tsÁu«i31Ù烧(水):炉子高头在~水|水~开了。[炊子]tsÁu«i31Ù烧水用的金属容器,有嘴,有提手。”[23]《徐州方言词典》:“[炊]tsÁue213金属制成的烧开水用的壶。”(徐州方言阴平调值213)[17]179《武汉方言词典》:“[炊子]tsÁei55ˑtsɿ烧开水的壶→[铫子]tiau35ˑtsɿ开水壶。”[19]197《丹阳方言词典》:“[炊]tþÁye33=[铜炊]tɔŋ24-33tþÁye33-55①烧 开 水 用 的 铜 制 水 壶②=[炊]。”[24]《长沙方言词典》:“[炊壶]tsÁei33fu13烧水壶。”[25]《汉语方言大词典》:“炊:<名>烧水用的壶。㈠中原官话。山东曲阜。江苏徐州[tsÁue213]路上坐~|~开了。[炊子]<名>烧开水的壶。㈠中原官话。山东曲阜。㈡西南官话。湖北武汉[tsÁei55ˑtsɿ0]。”[2]3609综上,安庆方言表示“烧(水)”和“烧水壶”的[tsÁei31],本字即“炊”。
【】
原文:[lǝu31]搂(用力抠:~黄鳝)。本字当为“”,不为“搂”。按:《汉语大字典》:“《广韵》:‘,落侯切,剅,小穿也。平声侯韵来母。’《玉篇·刀部》:‘,卢兜切,穿也。’”[6]35《4汉语方言大词典》:“<动>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往较深的地方挖;抠。㈠吴语。上海[lɤ53]。浙江宁波[lœø42]~耳朵。浙江苍南金乡[lao44]墙~个洞。㈡赣语。江西南昌[lɛu42]、新干[lɛu53]~一个洞。㈢闽语。福建福州[lɛu31]。”[2]579《5黎川方言词典》:“[]lɛu22挖、掏:~耳朵|~一个洞。”[16]100安庆方言音义俱合,例如:在饭碗里~个洞|拿根棉签~耳朵屎。声母念鼻音[n]是因为安庆方言[n][l]不分,二者属于同一音位。
【荡】
原文:[tan212]□(~水:用开水把羊肉、蔬菜等焯一下)。本字当为“荡”,将食材置于沸水中数分钟,以清除杂质。按:《汉语大字典》:“《广韵》徒朗切,上声荡韵定母。①涤器。《说文·皿部》曰:‘荡,涤器也。’②洗涤;清除。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皿部》:‘荡。凡贮水与器中,摇荡之去滓,或以磢垢瓦石和水吮之,皆曰荡。荡者,涤之甚者也。’《汉书·元后传》:‘且羌胡尚杀首子以荡肠正世,况于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颜师古注:‘荡,洗涤也。’《齐民要术·涂瓮》:‘以热汤数斗置瓮中,将荡疏洗之。’《颜氏家训·序致》:‘习若自然。卒难洗荡。’”[6]2571荡,中古全浊上声字,“荡秋千”的“荡”安庆方言读去声;“荡水以清除杂质”的“荡”安庆方言保留古音声调,读清上,例如:羊肉一定要~水才能除掉膻味|菠菜要~个水才不会麻嘴(涩嘴)。中古全浊上声安庆方言大部分今读去声,但也有少数保留古音,读上声,如“缓、阜、肚”等。
综上,本文考释了《安徽安庆方言同音字汇》中十六个方言词的本字。这些方言本字在今天的共同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因此这些本字的考释为印证古代文献中某些词的词义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方言语料,具有文献学和校勘学价值。同时,“搞清楚方言词的词源对于了解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对于了解方言的历史和社会历史的关系有重要意义”[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