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伢子闹革命
2021-03-12顾庆丰
顾庆丰
1935年8月下旬的一天,红军长征过草地。一位负伤的红军团政委,正昏昏沉沉地骑着马向前缓行,忽然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喊他的小名“统伢子”。他循声望去,发现旁边的水沟里躺着一个人。下马一看,竟然是病得奄奄一息的表弟九伢子。他一把将九伢子抱上战马,兄弟俩相互扶持,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九伢子就是日后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把他抱上战马的统伢子,则是后来的开国上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任司令员杨勇。
毛委员带走了他们的心
1926年7月,北伐军进军浏阳,浏阳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九伢子胡耀邦参加了少年先锋队,统伢子杨勇加入了共青团。
1927年9月9日,毛委员(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9月16日,起义军开始向文家市集结。九伢子和统伢子,一个跟着起义军宣传队宣讲,一个守着起义军在操场上习武练功,直到9月20日清晨,他们爬在围墙上,听毛委员给起义军讲话作动员。
毛委员把国民党反动军队比喻成大水缸,把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比喻成一块小石头。现在石头太小,砸不烂大水缸,但等革命力量壮大成了大石头,就不怕砸不烂国民党反动派这口大水缸。他们豁然开朗,决定跟随毛委员,参加革命军。
九伢子只有12岁,统伢子也才13岁,毛委员觉得他们年纪太小。可两个伢子不死心,跟着队伍,一直走到了湖南和江西交界处。毛委员发现后,拦住他们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回去吧,等你们长大后,革命会来接你们!”毛委員说完走了,走到一个山口处,还回身向他们挥了挥手。兄弟俩站在那里久久没有动,他们感觉到毛委员带走了他们的心。
智拟标语吓住敌人
起义军离开浏阳后,文家市陷入白色恐怖之中,里仁学校校长和几名共产党员身份的老师都被反动派抓捕杀害,革命转入地下斗争。九伢子和统伢子为鼓舞士气,白天写好“打倒国民党”“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晚上趁着夜色,偷偷贴到墙上。
敌人恼羞成怒,派出暗探到文家市,准备当晚将革命者一网打尽。统伢子的母亲在文家市开了个小饭馆,她从几个食客口中听到消息,立刻要两个伢子想办法将消息转告。
怎么办?统伢子想不出办法,九伢子却胸有成竹,他拟了一条标语:“七十二行早回家,晚上杀了莫怪他。”两人一连写了几十张,张贴在文家市的大街小巷。地下革命者看了提高了警惕,反动派看了,吓得晚上不敢再到文家市来。标语一语双关,既通知了革命者,又警告了反动派。
先后加入革命队伍
1929年夏,胡耀邦和杨勇双双从里仁学校高小毕业,但“革命”还没来接他们,他们决定继续求学,等待时机。这时,浏阳县立中学在全县招考100名学生,杨勇在胡耀邦的帮助下,考进了前100名,而胡耀邦则名列前十。
进入中学后,兄弟俩发奋学习,但各有偏重。胡耀邦用功读书,勤于思考,碰到难题一定要弄个明白;杨勇则专心体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兄弟俩住一间寝室,睡上下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1930年4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二度打下了平江县城,并成立随营学校,在浏阳招收20名青年学生,入学训练,随后分到红军作战部队。杨勇兴高采烈地说:“毛委员说的革命来接我们了!”他被第一个选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学员队班长。3个月后,他从随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红八军作战部队,很快就成长为红军连队政委。
1930年11月,中共湘东特委来浏阳选调干部,胡耀邦被选中,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1931年2月,15岁的胡耀邦成为少共湘东南特委技术书记;7月,任湘赣省儿童局书记。1932年5月,因工作突出,他被选调至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工作。此时他与杨勇已3年不通音讯,相互不知对方下落。胡耀邦灵机一动,在中华苏维埃报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的表兄。很快,杨勇就凭这个寻人启事联系上了他。
仍是母亲的伢子
1949年9月,浏阳文家市的小街上,出现了几名解放军战士。走在最前的那个,神情激动,脚步匆匆。当他走到一棵大槐树下时,正好碰到一位老太太,军人一见,立刻上前,一把拉住老太太的手,冲口就喊“妈”。老太太怔住了。军人激动地说:“我是杨勇,杨勇啊!”老太太还是没有反应。杨勇忽然想起了什么,急切地说:“我是统伢子,你的统伢子啊!”老太太听了,一把抱住他,呜呜地哭了起来:“统伢子,你一走20年,也不晓得回来看看妈!”
此时的统伢子杨勇,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司令员,正带领部队路过浏阳。这时闻讯赶来的另一位老太太,忍不住抱怨自己的儿子九伢子。杨勇忙告诉她,九伢子胡耀邦现在是解放军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正在指挥解放军解放四川。
两位妈妈欣慰地笑了。当年坐在围墙上听演讲,被毛委员带走了心的两个伢子,已经在革命的队伍里长大了!
(本文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