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创业人才培养
2021-03-12邹怡情梁小亮余意
邹怡情 梁小亮 余意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技术创新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社会不仅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有巨大需求,而且更需要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投身到创业事业中,助推地方文化发展,让地方文化焕发出新生机。高校作为向社会提供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地,更应紧紧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时代背景培养人才。
一、时代背景
近两年,我国文化产业在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重视下,创造主体、生产手段、传播形式、消费方式和资源开发上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该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产业规模也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另外,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背景和创业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深入地方挖掘、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价值,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力量。同时,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大学生运用文化产业理论知识深入思考地方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并通过创业实践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品,增加文化资源附加值,实现商业价值。因此,高校对文化产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其必要性。
二、发展现状
1.人才供需矛盾问题较突出。文化产业是推动地方发展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可有效满足人们物质精神需求,可有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结合。众多地方政府在文化创业方面更是建设了创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完善了相关文化创业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文化专业人才在地方创业,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然而当前众多高校中,真正向社会输出的从事文化产业管理职业和创业人才的高校屈指可数。因此,高校人才供给少于地方人才需求大矛盾问题突出。
2.培养模式与社會需求脱节。目前众多高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更多侧重的是历史文化、艺术和传媒等传统行业的理论教学,缺少新媒体技术课程,缺少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意识都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没有紧跟和适应“时代大势、学生需求、地方市场需求”三种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以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难以满足企业迅速上岗要求和地方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文件精神要求,出现脱节现象 ,进而导致文化创业型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3.专业与创业教育融合度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时间相比其它热门专业都要晚,在文化创业培养目标和模式上更是经验不足,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众多学院仅停留在鼓励专业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创业比赛的阶段中,文化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性很低 。虽然很多高校设立了创业学院,创业学院也配置了丰富的创业资源和构建了完善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但其定量择优招生培养少部分潜力型创业团队的特点使创业资源难以广泛覆盖全校学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属学院出现内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分裂现象,与校内创业学院之间未实现紧密性合作的情况。
4.专业学生创业自主性较低。受学院培养模式限制以及高校创业资源匮乏影响,大部分学生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进行创业的意识较为薄弱,创业群体数量较少,自主性较低。学生虽然具备文化创业的基本文化产业知识,但由于缺少创业老师的引领、文化创业知识的补给和创业资源渠道的提供、以及受学院与地方联系不紧密和学院文化专业创业氛围低影响,学生的文化创业主动性并不高,缺少学院和老师的引导力和推动力。
5.地方创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地方政府努力全面完善文化创业环境和提供最完备的文化创业资源,以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但是地方创业资源并未得到充分高效利用。由地方政府主导,面向青年群体举办的创业比赛中,大学生参赛队伍少,获奖队伍少。地方政府虽有大范围宣传比赛,但受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限制,以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文化创业项目参赛团队寥寥无几,比赛的价值和作用并未实现最大化,反而使地方众多创业资源被暂时闲置一边。
三、相关建议
1.应遵循的原则。① 学院主导原则。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属学院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导、引领、指导和推动作用,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和专业特性为学生开设必备的文化创业理论课程、组织相关赛事活动、举办文化创业讲座和提供文化创业实训平台等方面的支持。以学院为单位引领、指导和推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往文化创业上发展,为社会孕育出新型文化创业人才,助力文化创业项目得到孵化。② 学生主体原则。在学院提供完备文化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平台基础上,学生为参与主体,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文化创业活动、组建文化创业团队、从专业角度发现地方文化市场需求、抓住市场痒点和痛点、撰写商业计划书、成立文化创业项目,在学院和地方双重支持下大力促进项目落地。遵循学生主体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价值,并以创业形式实现文化商业价值的成功转换,有利于更多的文化创业项目落地地方,使地方文化得到继承和创新发展,并实现以文化促经济的目标。③ 需求导向原则。需求导向原则是指满足时代大势需求、学生文化创业教育需求和地方文化发展需求。学院在文化产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需紧跟新媒体和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增添新媒体技术课程 和文化创业课程及活动以满足学生有关文化创业方面的需求。同时,又要紧紧围绕地方文化需求,学院在课程和活动开设方向上有侧重的偏向地方文化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情怀和主动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建设性帮助,奉献力量的责任精神。④ 专业导向原则。文化产业管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始终坚持文化专业导向,辅以创业教育,不能顾此失彼,出现失衡。新媒体和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给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学生在具备历史文化和管理知识的同时,还需补充新媒体和创业知识,最终达到以文化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为核心,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以创业实现知识转换的效果,发挥时效性作用。
2.具体建议。① 实行创业双导师制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属学院应单独配置文化创业导师资源,实行“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双导师制度,以应对高校创业学院难以广泛实现资源共享问题。校内导师由学院老师组成,为学生提供地方文化资源和法律等其它方面的指导。校外导师由文化企业管理人组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实践平台和相关创业指导工作。双导师制度共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助于学院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精确和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有助于全方位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向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满足社会人才需求。② 成立文化创业协会。学院成立文化创业协会,配置一至两名老师指导并联系文化创业相关资源,学生负责协会运营和活动开办相关工作。文化创业协会以为学生提供文化创业类服务为宗旨。文化创业协会既可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可以弥补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满足学生的文化创业需求。文化创业协会以训练营和赛事活动开展为工作主线,专项有侧重打造品牌活动和项目。文化创业训练营主要面向对象为学院学生,主要内容为邀请文化企业管理人讲授文化创业市场营销、投融资、法律等内容以及分享创业经验。学生可以结合地方文化写一份商业计划书或以参加地方创业比赛的形式作为结题成果。为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协会可开展多样的文化创业比赛,如互联网文化创意点子商业计划书大赛、地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文创产品市场营销和投融资模拟赛。③ 加强学院与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院企合作,实现双方共赢。院企合作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内输优质导师,邀请当地文化企业管理人在学院担任文化创业导师,为学院优秀文化创业项目提供指导;二是外输优质人才,学生分批前往文化企业参观调研或实习,学习企业运营等相关文化创业知识,切实感受工作氛围。加强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学院带领学生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成立文化项目,参加地方创业比赛,联系地方政府,获取文化创业资源扶持。地方文化政府对学院学生文化创业项目团队提供专人指导和培训等各方面相关资源对接,孵化该项目,使项目落地于地方。
四、结语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和创新创业大势背景下,基于目前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时出现的五大现状,高校更应坚持学院主导、学生主体、需求导向和专业导向四大原则,学院更应实行创业双导师制度、成立文化创业协会、加强学院与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三大措施。高校、学院、地方、企业共同构建和完善文化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向社会输出大量优质人才。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