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彰显思政理论课的学术性与接地气

2021-03-12汪继红

现代企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术性理论课案例

汪继红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给学生形成了枯燥、刻板、乏味的印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层面,而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方法则为在考试之前突击背诵为主。这种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无法让思政理论教育获得预期的实效性。在新时代,面对新生代,思政教育更加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思政理论课应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知规律、生活实际、知识实际,立足与学校实情、学生就业需求、社会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以多维度、多层次、多向度的思维方式,实现理论课程的学术性与接地气完美地融合,让学生将思政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

一、思政理论课当前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长期以来,我国思政教师对思政理论课的传授方法主要以讲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主,部分思政教师在讲述思政理论时普遍照抄照搬教材中的理论逻辑体系,运用理论性的材料以证实理论性的结论,这些理论性的材料和理论性的结论均过于抽象性和理论性,学生对其难以进行深入理解,大部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方法主要以机械性的背诵为主,难以理解其背后缘由,同时也难以将其灵活地与实践生活相结合。面对思政课,学生除了应付期末考试外,几乎难以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思政教师主要以讲理论的方式进行授课,使得思政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思政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2.理论知识不能与时俱进。我国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知识与信息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理论知识和案例。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等政治理论知识需要與时俱进地与新时代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含义。但是,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在授课时普遍存在使用陈旧课件的现象,教学素材陈旧、案例更新率低,教师在课堂上讲述陈旧落时的案例,使得学生对课程难以提起兴趣,进而对思政课程产生排斥心理。部分思政教师教学方法枯燥、备课素材未能与时俱进、导致课件材料吸引力和说服力均不足,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达到育人的教学目的。

3.思政理论知识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便已经初步涉及,学生为了应付思政课考试,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便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背诵。在学生的思维中,思政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以机械式背诵为主。大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课程时,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是在九年义务阶段所学的思政理论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让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始终停留在背诵学习的阶段。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中所出现的专业术语难以理解其背后逻辑,思政教师对思政理论的教学也普遍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讲解,理论知识和授课方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学生为应付考试所采取的机械式背诵法,既无法长期牢固地记住所学知识,又无法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无法将学生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培养。

4.语言表达“假大空”。传统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的宣传有固有的政治语言,思政教师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也普遍采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授课,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普遍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习以为常,也较为适应。但是,在新时代,西方思想进入我国,信息的开放性让广大民众的思想也开始出现多元化,新生代学生追求民主、自由、实事求是,网络世界让学生能够相对客观地看到世界的不同角落,接受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思想,思想的开放性让新生代学生较为排斥“假大空”的语言表达方式。思政课的教材语言表达方式多以理论性和学术性为主,话语表达较为抽象,多数学生也认为思政课较为枯燥、刻板和乏味,部分思政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也未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进行融合,同时在讲述相关社会事件时也未能做到客观、全面、系统地分析,从而让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产生排斥心理 。

二、辨证分析思政理论课的学术性与接地气

1.理论必须融入实际。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如果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则将会极大地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使得学生对该课的学习产生反感和逃避的情绪。教师及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若仅仅只是应付考试,而无法用这些理论来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这并不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思政理论教学必须要将理论融入实际才能改变当前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现状。思政理论教材的学术性较强,语言表达方式专业,将学术性与接地气进行融合,即将理论与实际案例进行结合,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用学术性理论接地气地解决实际案例问题。思政教师应按照教学安排,每一课理论知识均需要与时下相对应的实际案例进行融合,既要讲出理论背后的逻辑,又应教授学生如何将这些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

2.理论知识需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包含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及政治等,这些理论知识中时事政治部分的理论等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思政教师在讲授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时,需要对新时代的政策方针进行深入地了解与解读,这些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能够清晰地指明我国未来的政治、经济、民生等发展走向,以及当前我国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所采取的相关经济发展措施和利民措施,这些政策和方针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均具有现实意义,学生能够通过思政教师的讲解学会理解这些理论知识的能力,并运用这些能力自我解读我国新时代的其他相关政策和方针,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能够指导其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实用性技能,是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典型教学法之一。新时代诸多思想和理论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使得部分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出现动摇,思政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关注这些问题,运用理论知识与时俱进辩证地分析这些现象,正确地运用理论知识有力地说服和指导新生代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3.讲述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想政治理论教材所表述的内容抽象且学术性,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理解起来十分费力,例如,教师讲述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风运动等专业词汇时,学生一般很难理解这些词汇的背后逻辑,也较难将这些理论与当前的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教师在讲述这些内容时也较少对其背后的逻辑进行详细解读,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无法理解这些内容时也只能采取背诵的方式将内容记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思政教师在讲述思政理论知识时,需要将学术性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案例。例如,讲解《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教材时,需要将我国近代史的内容与实际的历史故事相结合,我党为什么会选择共产党这条道路的原因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而不能运用学术性语言简单地表述为“基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国情”二字对于学生而言无法深入理解其具体内容,如果教师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形式将其原委进行分析,这样更利于学生对学术性内容的理解。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讲述理论知识,不仅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授课语言应接地气。思想政治教师应该采用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方式替代“假大空”的学术性语言,思政教师在讲授某一理论时,可以将学术性语言用接地气的语言进行解释,再运用当下学生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案例对理论进行再度升华。例如,在讲解毛泽东的某种思想时,将理论讲解后,可以举现实案例,将毛泽东思想运用到现实案例中,詳细讲解该思想是如何解决现实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依据理论进行举一反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该理论的现实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思政教师在举例说明时,需要对该例子有充分的了解,并准备充分的理论说服学生的不同观点,同时,所举的例子应该避免政治敏感或低级趣味,始终抓住教学的重点。

三、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体系,也是一种端正学生价值观,传递我党思想方针和意识形态的科学理论体系。目前,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思政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用接地气的方法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思政知识的兴趣,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学术性理论课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网页学术性算法研究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