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2021-03-12高兰芳
高兰芳
在区域协调发展总战略下,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之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观在中国国家战略层面的又一重要实践途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观的实质内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则进一步创新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一)区域分工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生产要素总是要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受到其制约,于是必定产生地域分工与协作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与协作紧密相关,协作密切的前提是分工越来越细,当然,分工与协作不仅存在于生产部门之间,区域经济也有分工与协作。“各地域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分工與协作,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时期,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等因素是产生地域分工的根本原因。一般情况下,越是自然禀赋好的区域越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于是区域间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产生与扩大。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在区域空间布局中合理安排各生产部门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生产力合理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鉴于资源配置模式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生产力平衡布局的重要性。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强大的国家力量统一配置生产力,逐步消除区域发展差异。恩格斯指出:“从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所以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也不是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无产阶段夺取国家政权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有计划的自学的组织所代替”。因此,注定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有更高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通过合理布局生产力,克服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共同富裕的提出与区域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讨论息息相关。资本主义经济为实现区域发展的效率,往往以牺牲公平为代价,于是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区域的失衡与差距问题。而区域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运动的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区分无产阶段运动与非无产阶段运动的根本。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社会主义要实现的区域空间上的平等与效率兼容,就必须考虑对空间的合理再分配。因此,必须重视区域经济发展,注重实现区域内全体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二、中国特色区域发展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总基调: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宗旨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基于这一根本宗旨,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几代领导人都一直把减少及消除地区收入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的执政目标。毛泽东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中。在谈到“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关系”时,他特别强调要通过沿海工业的发展带动内地工业发展,以缩小两个区域间的差距。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尤其是关于“第二个大局”的论述已经充分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思想,其重要含义之一就是避免区域发展出现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一次谱写了以共同富裕、共享发展为特征的中国特色区域发展理论的新篇章。
(二)辩证法:全国一盘棋,利用不平衡实现相对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特征,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经济二元结构在更大空间的表现。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波浪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如果说发展不平衡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直接结果,那么从不平衡发展到实现相对平衡发展,必须运用好“两只手”的共同力量,否则单纯依靠市场的调节,那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市场和政府的两只手共同作用,实现“全国一盘棋”。
(三)战略布局:因地施策,统分结合,动态调整。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沿海”“内陆”到“三大地带”的划分,到2000年以后的“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版块的提出,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长三角、黄河流域”等战略部署的发展过程。总体思路是按不同类型区域为主体的战略布局,随着区域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不同,区域空间的范围和发展重点动态调整。
三、区域协调视域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一)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1.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标北京、天津、河北;长江经济带发展坐标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包括了经济发达省区、经济落后省区及中部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在于形成三个地区之间的整体发展框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于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创新。从以上几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布局可以明显看出,在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之前,国家整个空间发展架构主要支撑是由长江经济带横向轴带和沿海地区纵向轴带构成,而作为我国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则似乎被遗忘在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规划中。
2.统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黄河流域横跨我国的东西部三大区域,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呈阶梯状分布: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从黄河流域之间看,黄河上游、黄河中游和黄河下游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其不均衡,尤其是黄河上游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黄河下游东部的山东省和黄河上游西部的青海省相比,前者比后者的国民生产总值高了25.69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黄河流域省份之间经济差距大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一个缩影。因此,在既有区域发展战略中加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战略,能够促进国家中部(原)整体实现崛起和黄河下游发达地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缩小贫困落后的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加块促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而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是贯彻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实现共同富裕、坚定文化自信
1.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部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专门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黄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既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又与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叠加,面临贫困人口较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的问题。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既有利于上述地区如期实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有利于该地区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繁荣稳定发展。
2.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指其在自然物质意义上的供养和支撑,而且是指其在文明形态意义上的进化。恢弘壮阔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儿女的血脉联系和精神纽带,也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支撑。因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更能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时代价值。
(三)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展新路子
1.探索分类发展之路,守住黄河流域生命线。生态环境保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战略重点和生命底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从生态保护角度来看,黄河流域上游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地区为重点,承担着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必须在加快环境治理的同时做好生态修复,协调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冲突,增强高质量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黄河中游要以抓好水土保持、治理重点区域污染为主要任务。对汾河等污染严重的支流,则要下大气力推进治理。黄河流域下游尤其是黄河滩区,是重要的河流湿地及生物栖息地,需要加固堤坝,修复生态机制,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一方面要退耕还林还草,减轻自然压力的同时恢复天然植被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绿色化、集约化的优质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循环能力。
2.探索协同发展之路,构建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只有实现了保护和治理的“三性”,才能保证黄河流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最大化。无论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安,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弘扬黄河文化,都需要把黄河流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坚持河江联动、河海联动、河陆联动。一方面,黄河沿线省区、沿线城市要加强功能互补和链条对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冲破行业限制,消除产业趋同化。另一方面,要发挥黄河流域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的作用。通过山东港口、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关中城市群等平台载体,促进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深度交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本,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促进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基金项目: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2019年校(院)招投标课题“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