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胺碘酮联合螺内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分析

2021-03-12范良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左房醛固酮窦性心

范良

持续性心房颤动对心脏病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不但降低了患者的心功能,还极易诱发心力衰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动脉血栓等危险事件的发生率。目前,临床上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时,以药物治疗为主,如胺碘酮、螺内酯等,胺碘酮虽然效果较好,但是如果单纯使用,则复发率依旧较高[1]。螺内酯属于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不但能够加快心肌细胞的纤维化,还能够与醛固酮受体进行结合,对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生成进行了抑制[2]。本次研究选取了92 例2018 年1 月~2019 年3 月在本院治疗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详细的分析了胺碘酮联合螺内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3 月在本院治疗的92 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纳入标准:①持续心房颤动发作;②发病时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③临床症状持续2~6 个月;④左心房直径<45 cm;⑤经电复律或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心率成功恢复正常;⑥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左房内径≥50 mm;②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引发的心房颤动;③合并心力衰竭;④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⑤合并电解质紊乱引发的心房颤动;⑥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⑦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⑧合并肝、肺、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 例。对照组中男24 例,女22 例;年龄48~65 岁,平均年龄(56.52±3.21)岁;病程1~8 年,平均病程(5.2±2.0)年。观察组中男23 例,女23 例;年龄47~66 岁,平均年龄(57.01±3.59)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5.6±2.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923)治疗,胺碘酮口服,0.2 g/次,3次/d,1周后对剂量进行调整,0.2 g/次,2 次/d,从第3 周开始,将剂量调整为0.2 g/次,1 次/d,治疗2 个月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对用药的次数进行调整,一般适当的减少2~3 次后,依旧按照0.2 g/次,1 次/d 的剂量长期用药。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螺内酯(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273)治疗。胺碘酮的治疗方式及剂量同对照组,螺内酯口服,40 mg/次,1 次/d。所有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如出现了胸闷、气短等反应时,要立即停药,定期对患者进行血钾、左房内径、血压等指标的检测,对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心房颤动次数进行记录,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均行为期12 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以随访期间患者的表现记录为依据,当患者未出现心房颤动症状则评价为治疗显效;当患者偶有复发,经治疗后再无复发则评价为治疗有效;如经常复发则评价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房内径、SBP、DBP 及治疗后1、6、12 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7 例,有效6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显效16 例,有效14 例,无效16 例,总有效率为65.2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0,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房内径、SBP、DBP 比较 治疗前,两组左房内径、SBP、DB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房内径、SBP、DBP 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房内径、SBP、DBP 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房内径、SBP、DBP 比较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1 mm Hg=0.133 kPa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1、6、12 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 治疗后1 个月,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95.65%(44/46)与对照组的89.13%(41/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2,P>0.05);治疗后6、12 个月,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0.43%(37/46)、84.78%(39/46),均高于对照组的54.35%(25/46)、52.17%(24/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23、11.330,P<0.05)。

3 讨论

心脏病患者极易发生心房颤动,患者主要表现为左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合并左心房直径增大,导致其心脏发生了电重构与结构重构等症状,当心脏结构出现重构后出现折返子波。有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心房越大,其心脏出现的折返子波越对,并且当心脏折返子波≥5 时,则极易发生心房颤动[3]。有研究人员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发现,心脏结构在重构的变化过程中,其结构的重构对心脏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电重构造成的影响[4]。而心脏结构在重构的过程中,心房间质纤维化是最为突出的一项特征,李曼[5]在研究中发现,采用醛固酮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醛固酮治疗,能够有效的加快机体器官的纤维化速度,这一机制的发生与心房间质纤维化的变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本院在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时,采用了醛固酮治疗,此种药物能够更好的激发出心血管周围的炎症反应,引发机体器官出现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进而促进了纤维化的形成[6]。经药理学研究后发现,当醛固酮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时,极易引发机体血压水平上升;当醛固酮作用于自活化蛋白激酶、盐皮质激素受体等时,极易促进心肌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加速了心肌纤维化的形成[7]。胺碘酮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能够有效抑制心脏电重构现象的发生,延长了有效不应期,还对病灶的扩张进行了抑制,起到了清除折返子波的作用。螺内酯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接抗体,其不但减弱了外基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了血管紧张素Ⅱ特定tRNA 的表达,还改善了左心室结构的重构,降低了左心室的直径[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房内径、SBP、DBP 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 个月,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提示,在胺碘酮的基础上联合螺内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治疗,稳定了对患者的血压,降低了其心房左径,患者的复发率减少,效果尤其明显。胺碘酮联合螺内酯能够更好的维持患者的窦性心律,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时,采用胺碘酮联合螺内酯治疗,能够有效维持患者转复后的窦性心律,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建议临床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左房醛固酮窦性心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高血压病患者房间隔厚度及其与左房功能的关系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AAV9-Jumonji对慢性心力衰竭犬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影响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房功能的超声评价
浅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肾上腺醛固酮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同罪犯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浅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肾上腺醛固酮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醛固酮肾素定量比值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探讨
黄永生教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
左房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