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探索
——以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为例

2021-03-12

人才资源开发 2021年3期
关键词:职称指标体系人才

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等,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的必然性出发,设定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确定评价指标,探索构建符合江苏省实际的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的专业技术评价制度经历了任命制、评定制、职务聘任制三个阶段。我国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一直在改革,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6〕77号),2018年又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8〕6号)。同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广纳良策。2019年,江苏省出台《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进一步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研人才评价标准。职称改革对我国科研技术队伍建设和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然存在评价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不紧密、以人为本理念未得到贯彻、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未得到体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有效、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二、科学构建科研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科研人才评价是否公正、合理关系科研人才的切身利益和科研积极性。摒弃传统“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方式,构建“量质并举”的综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科研人才找准专业发展的“方向标”。依据“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的基本要求,系统科学构建科研人才职称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能促使科研人才对照标准找出长处和差距,明确自己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努力方向,对激发科研人才积极性、主动性起到较大的“方向标”和“指挥棒”作用。

2.有利于开启科研人才职称评审的“透明窗”。传统科研人才职称评审主要采取专家集中封闭式评审的模式,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且受评委专业背景和责任态度等原因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评委凭大致印象判断的人为因素偏差。因此,构建科研人才职称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将客观量化评价与评委主观判断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评审透明度。

3.有利于制定人才分类评价的“标准尺”。建立科研人才职称量化评价体系,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按照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科研人才特点,科学合理并灵活制定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量身定制不同岗位的评价标准和考核要素权重,推进人才分类评价。

三、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1.针对性。科研人才职称评价旨在对从事科学研究、科研辅助、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才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符合科学研究活动特点和科研人才成长规律,符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别于从事工程、临床和教学工作等岗位特点。

2.导向性。以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为原则,根据自然科学研究科研人才的成长规律,坚持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量化评价标准,创新量化评分方法,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科研人才,充分调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科研人才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江苏省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江苏科技强省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打造人才队伍。评价标准以个人能力和实绩为导向,科学评价。

3.系统性。以人为本,从科研道德、思想道德、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等基本素质,科研能力、研究基础和科研潜质,科研取得的代表性成果等多个维度对科研人才进行系统评估,体系更全面。

4.科学性。学术评价与市场评价相结合,科学计量法与同行评议相结合,优势互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5.易操作性。评价标准定义准确,不能含糊不清,便于量化、利于比较;指标选取应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赋分合理,权重适当,获取的数据标准规范、真实可靠;评价程序繁简适中,评分方法简便易行,评价数据易于获取。

6.限定性原则。不背离省级职评文件精神,应在不低于省级通用标准的基础之上制定量化评价体系;对严重违反规范的,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

7.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中,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不能绝对分开。在推行职称量化评价工作时,充分认识量化评价的局限性,如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要素不适于直接量化评价。因此,在职称评定时,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综合评价。

四、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通过文献查阅、科研人才访谈、申报单位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江苏省职称管理有关要求,总结归纳并凝练主要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设计兼顾科研各阶段,覆盖从科研人才基本素质、岗位要求、发展潜质等多维度进行的评测。

1.科研素养。科研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指科研人才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思想道德、学术道德、职业道德三方面达到的基本要求。思想道德是我国公民的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学术道德,是一名科研人才进行学术研究时需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能恪守科研诚信,学术作风正派,无剽窃、造假等科研不端行为是科研人才的工作底线。职业道德是从业人才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优秀员工的重要职业素养。其中,思想道德和学术道德是评价科研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对违背思想道德和学术道德的申报人才,实行一票否决。

2.科研素质。科研素质是科研人才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科学研究经历、创新的科研意识、良好的科研环境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学习能力是知识更新的重要手段,利于增强科学研究的预见性、创造性、系统性、科学性,克服科学研究中的盲目性。

3.科研成果。在科研成果方面进行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

笔者对2015年-2019年在江苏进行的且已完成的基础研究课题成果和技术研发项目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来源:江苏省科技计划管理平台),结果如图。

以上数据研究表明,科研成果形式多样,论文、研究报告和调研报告、专利是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对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工艺、装备、产品和制定行业标准等是成果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应着重技术成果的创新性、突破性;对从事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型专业技术人才,重点考查成果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从事科研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查其成果转化及推广、咨询及公共服务的业绩成果。科研成果主要从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效益三方面进行评价,淡化论文数量要求,重点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实际贡献。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高质量论文、研究分析报告、规划方案等方面。技术创新方面,拓展工作绩效、创新成果的认定范畴,在取得的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外,将取得专利、植物新品种、国家新药等知识产权,参与制定的标准、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等作为参考。在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方面,将产品、技术研发和推广、成果转化、社会科技公共服务取得的成效等作为职称评价的重要考量。具体科研人才职称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详见表1。

表1 科研人才职称评价指标体系

五、评价指标的权重

笔者采用专家访谈法,分2轮进行,共邀请30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单位的参与过职称评审工作,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专家进行访谈,对评价指标合理性和指标权重进行讨论和打分,经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终指标体系和权重,详见表2。

表2 评价指标依据与权重

六、结语

科研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发挥着监督和规范科研人才科研实践和研究的导向作用。传统的职称评审容易受到外部干扰,不利于科研人才队伍的长效建设。必须不断完善现有职称评审体系,创新量化评审新方式,加强职称评审的激励和指引作用,建立指标化、专业化、制度化的职称评审制度。

猜你喜欢

职称指标体系人才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人才云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