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智慧农业发展的职业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2021-03-12贺婷
贺 婷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十四五”规划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提出“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建设智慧农业。”规划中提到的智慧农业即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与我国大数据、智能设备、物联网、电子商务发展的大环境下,已经有一批无人农场、无土培植工厂、智能养殖等应用场景应运而生。但我国智慧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前期投入高,技术门槛高,专业人才缺口大等现实困难,想要实现大规模的推广还需解决以上关键问题。
1 智慧农业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1.1 智慧农业的内涵
智慧农业目前在学术上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截止2021年10月初,知网上公开的智慧农业相关文献仅有五千余篇,学者们对于智慧农业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智慧农业的内涵,技术应用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发展策略等四大方向。纵观已有文献,可以提炼出各位学者普遍认为智慧农业是指将大数据、云计算、AI、物联网、区块链、5G技术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农业生产规划预期、智能控制、精细化生产管理,甚至精准投放市场,完成销售、售后、最终反馈生产规划的闭环结构。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产业形态的升级形式,是先进生产要素组合后的产业变革形态,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高级形态[1]。
1.2 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
在一些农业发达国家,他们很早就关注了智慧农业发展,并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部署,推进关键技术的创新,形成了各国的特色智慧产业,并获得了较成熟的技术产品、应用场景、商业模式。这些都值得作为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学习案例与可借鉴经验。
我国近十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加强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十四五”规划也为将来的智慧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智慧农业技术产品的创新发展方面,我国取得了明显进步。如农业传感器的国产化、农业无人机比如大疆植保无人机之类的产品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超大型智能温室技术、植物工厂等也在生产相对稀有的农产品如铁皮石斛、稀有食用菌等方面涌现出了一批成熟且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应用场景,地方推动层面也已开展了如北京智慧农园、长沙智慧农业示范区等。然而农田规模偏小,机械化水平较低,智能应用技术前期投入大,资金回笼压力大,技术门槛高,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依然是影响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现实困难。
农田规模小的问题通过国家土地流转政策、乡村新型合作社等形式正在逐渐改善。前期投入大的问题则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启动面向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上云用数赋智”行动解决。“上云”是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行动从能力扶持、金融普惠、搭建生态等多方面帮助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经济发展。而智能农业应用技术的推广,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都依赖于专业人才精准服务行业产业发展,因此,培养服务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非常重要。
2 智慧农业专业人才需求与现状
2.1 智慧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共有31422万人,其年龄构成如图1所示,我国农业从业人员55岁以上人员占比相当大,而35岁以下年轻人群占比很少。从年龄上来说,年纪越大,对于新型技术和知识的接受能力越小,信息化普及程度降低,推广智能化设备和产业的难度将增加。而推广智慧农业所需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于他们来讲将是需要跨过的更高门槛。
图1 2016年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构成
另一方面,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如图2所示,小学、初中文化水平占绝大多数,而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的人群占比非常低。这意味着能够较迅速地掌握新型农业技术,拥有比较好的知识基础的人群占比较低,这是智慧农业的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
图2 2016年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根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中心2019年开展的“全国智慧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不同类型的7272位农业经营主体,调查核心为我国智慧农业应用的现状、需求等[2]。从该调查报告所体现的2019年智慧农业覆盖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构成(如图3所示)得知,41~50岁人群占据很大的比例,18~30岁的人群占比很少,31~40岁人群占比与51~60岁人群占比持平。可以分析,年龄在31~50岁之间,有较长的从业年限,原始积累较好的人群参与智慧农业的意愿很强,他们希望通过产业升级跟上农业发展的趋势。而18~30岁年轻一代的参与不足,从促进智慧农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后劲不够,应当通过政策鼓励、教育倾向、教学改革等各方面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比例。
图3 2019年智慧农业覆盖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构成
从2019年智慧农业覆盖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文化程度构成(如图4所示)来看,初中文化人群占比最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与高中及中专文化占比程度持平,高职和本科及以上水平的人群相较于2016年全国农业经营人员数据来说有很大提升。尤其是调查样本中,18~30岁人群的样本数与本科及以上学历样本数重合,31~40岁年龄人群的样本数与高职学历的样本数非常接近,可以分析,越是年轻,文化程度越高。而在高学历人才中,高职水平人才从事智慧农业的占比远大于本科及以上水平的人才,可见高职水平人才在智慧农业发展领域有很强的潜力。这与高职和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及就业方向具有一定联系。高职院校更注重理实一体,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本科院校培养模式考虑到学生的就业与深造双通道,倾向于知识与科研素质的培养。高职专业人才毕业主要倾向于在本专业就业,而本科人才将有一部分倾向于继续深造,而专业对口就业的比例也低于高职人才。
图4 2019年智慧农业覆盖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文化程度构成
2.2 服务智慧农业专业职业人才需求情况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行业人才供需匹配分析谱系图所提供的数据,以全国无人机人才供需分析谱系图数据为例(见图5),全国高职无人机农林植保占高职能力素质的第二位,预计2022年,全国无人机人才缺口将会达到94920人,其中高职学历人才缺口在78664人,中职学历人才缺口在16256人。与之相对应的,高职学历人才培养仅达到12764人,而中职学历人才仅有2029人。由此可见,高职学历的无人机人才缺口巨大,能够流向农林植保方向的人才有限,用人成本也在无形中有所提高。
图5 全国无人机人才供需分析谱系图
根据图6全国物联网人才供需分析谱系图可知,2022年,全国物联网人才供需缺口将达到约92万人,其中本科学历人才占52万多,高职学历人才占34万多,中职学历人才约占6万多,而2022年预计培养的本科学历人才仅12万多,高职学历人才9万多,中职学历人才5万多。可以分析出,物联网在全国各行业领域的需求都很旺盛,缺口较大,其中以本科学历人才的缺口最大,高职学历人才的缺口也不遑多让。而智慧农业领域,相应的缺口也会很大,急需相关人才的情况会更突出,用人成本也将增加。
图6 全国物联网人才供需分析谱系图
3 职业院校智慧农业人才培养情况
通过对五所高水平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学生人数进行调查得知,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非农专业的比例在逐年增高,可见农业类专业招生及办学上面临的困难[3]。
一方面是国家农业发展对年轻血液、高水平人才的迫切需求,智慧农业技术人才的缺口巨大,另一方面是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专业招生和办学上面临的困难。通过调研国内一些示范性特色高等农业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主干课程设置、就业方向、人才培养手段等可以发现。农业高职院校在就业方向紧跟智慧农业发展的潮流,以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技术应用、企业规划与运营管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业互联网为基本就业方向。在专业设置方面,设置了现代农业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等相关专业。但是在主干课程设计上,虽然有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机械等课程,但整体课程设置更倾向于农业生产技术,而在新兴信息化农业技术方面没有做到足够重视,并没有将其列为主干课程。因此,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还有滞后的部分,对于农业信息跨界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缺失,办学特色不够鲜明[4]。这反映了个别院校没有找准定位,没有发挥自身优势导致了吸引力不足。
在人才培养手段方面,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解决农业季节性强、周期长、耗时低效等难题,开发了现代农林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突破教学实训难点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和经验[5]。而辽宁省农业高职院校探索了一系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索集群发展道路,建立专业团队,并形成“产业链”式的专业设置格局,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专业的吸引力和“战斗力”。
4 职业院校培养服务智慧农业人才途径探索
4.1 挖掘专业特色,精准专业定位
经过对智慧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人才层次需求的分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智慧农业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除了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外,还将成为农业从业人员将传统农业升级改造进入信息化、智能化农业生产的快速通道。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横跨农业生产技能与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熟练掌握云服务、大数据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智慧农业发展中急需的人才。其次,根据行业对专业层次人才的需求分析,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将能够有力地充实农业从业人员的队伍,并有效提高整体的从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最后,目前农业类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还比较保守,没有更明确地将信息化技术、智能化应用、大数据、云服务、区块链等内容纳入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对跨界人才培养还没有找准方向。由于缺乏特色,也使自身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为了赶上智慧农业发展的趋势,适应市场对于跨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了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力度。各农业类高职院校应当重新审视自身的专业定位,将眼光放长远,以培养国家和行业需要的人才为己任,以培养未来的人才为己任,积极调研市场需求,深入挖掘专业特色,精准调节专业定位。将培养有特色的,有市场需求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4.2 合作拓展培养途径,细化专业就业方向
农业类职业院校在培养新型信息化技术复合农业生产技能的跨界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与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专业领域已经有比较夯实基础的职业院校合作。而此类院校,也应当将专业的就业目标细化,研究专业人才就业的细化领域,为帮助专业人才无缝衔接目标岗位提供培养途径。
具体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三项:一是双方院校可以共享共建跨界教学资源,升级打造跨界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库;二是可以开展学生共同培养机制,增加学生的交流学习机会;三是拓宽师资力量的共享渠道,双方可以合作成立跨界教学团队,开展师资合作交流与培训,甚至可以提供换岗学习的交流机会,鼓励教师专业能力的跨界培养。
4.3 紧跟新型信息化技术发展,夯实校企合作渠道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能够紧跟新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增强教学团队的专业水平,提高培养人才的精准就业定位,农业类职业院校应当夯实校企合作渠道,一方面主动与企业需求对接,建立现代学徒制,鼓励企业提前录取合适生源,实现定制化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参与到企业已有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与培育上,通过“1+X”证书的开展,除了培养校内专业学生,也将企业的内部人才提质纳入院校内人才培养的过程,为企业降低人才培养成本,也增加校企合作的黏度。最后,校企合作建立大师工作室,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校企师资与技能人员的沟通学习机会。
4.4 服务当地智慧农业发展,拓展培育智慧农业专业人群
根据国内农业从业人员的普查数据可知,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大部分都面临着年龄较大,教育程度不足以匹配智慧农业发展需求的问题,而这一部分人群,往往掌握着经过积累的农业生产资料,面对智慧农业的兴起,他们有切实的参与需求[6]。农业类职业院校应当服务当地智慧农业发展需求,主动与乡镇农业部门合作,为具有升级更新智慧农业生产和信息化技术知识的社会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学习机会的提供可以包括下基层讲座、集中证书考试培训、特色农产品培育科普培训、线上MOOC教学等形式。社会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也将使得智慧农业的发展进入更蓬勃更迅速的发展形势。
因此,做好以上四点,农业类职业院校将完成从市场需求到定向就业培养到校企合作,服务社会,并反向提升市场需求的人才培育闭环。而在师资培养,校企人才交流,社会从业人员提质方面,学校整体的专业实力水平也将形成闭环培育,得到有效提升。未来,将为服务智慧农业发展贡献更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