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磨一把利剑
2021-03-11
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科研人员,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再次吃下一颗定心丸。
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这一数据无疑彰显了国家支持基础研究、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决心和魄力。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了近一倍,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首次超过了6%。在这样的力度下,2020年的科技创新工作交上一份高分答卷——“天问”升空、“嫦娥”探月、“奋斗者”下潜……
但是,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2020年,我们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卡脖子”的难言滋味:在芯片制造、高端精密仪器、大型工业软件等尖端核心技术领域,短板依然突出。
万丈高楼平地起,短板背后折射的是基礎研究根基不牢。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所言,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重大科技成果被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十三五”期间的创新亮点。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十年磨一剑”,甚至“几十年磨一剑”的产物。
“‘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是熬出来的,不是简单用钱砸出来的,更不是突击出来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的话代表了很多科研人员的心声:为“卡脖子”技术磨一把锋利的宝剑绝非易事,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要有科研管理和评价改革的持续推进。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同时给出解药: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近年来,为了维持健康向上的科研环境,政府主管部门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破“五唯”“包干制”“揭榜挂帅”……桩桩件件能否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效应是一线科研人员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摆在科技界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如今,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十年磨一剑”的郑重承诺,体现了对基础研究科学规律的尊重,也给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新的目标。希望手握这把利剑的勇士们,能够勇闯创新无人区,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