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父》的“笑”

2021-03-11徐晓勇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渔父屈原文章

【摘要】《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关键词】《渔父》;“笑”;教学设计

《楚辞·渔父》篇幅不长,但意蕴丰富,文中渔父的“莞尔而笑”,尤其耐人寻味。“莞尔而笑”即微笑,在屈原表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的决绝之志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显得颇为无情,也为文章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一、探秘“神秘的微笑”

(一)笑谁?

文中的屈原,继流放汉北之后,又被流放到江南,沦为一位江边憔悴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痛苦绝望,游走在生死边缘,俨然无路可走。然而,身为楚王同族、才华出众的屈原,原本是有路可走的,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这正是屈原的可“笑”之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本文是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对话围绕“放”字展开。渔父好奇地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为何从郢都来到这蛮荒之地?屈原回答,世浊我清,众醉我醒,所以被流放。而屈原为何被一贬再贬,最终陷入绝境,无路可走?渔父指出了屈原的症结所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正是“深思高举”,而不“与世推移”,屈原走到了所有人的对立面,陷入了彻底的孤独。而为什么屈原如此执着?屈原以水为喻,表达了自己对水所代表的“清洁”的追求:沐者弹冠,浴者振衣,时时保持察察之身、皓皓之白,这是一种清洁的精神。他对浊世失望、排斥、厌弃,并毫不妥协,面对渔父的劝告和建议,屈原毅然而然地拒绝了,决心宁赴湘流,投身于清洁的水世界,一个“赴”字,尽显屈原的坚定和从容,也体现了屈原的个性和追求。

(二)谁笑?

显然,渔父不是一位普通的江上打鱼者,而是一位隐居的知识分子。作为一名隐士,他跟屈原宣扬的是老庄思想。刘熙载在《艺概》中还有一句话,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在乱世中,为什么庄子们有路可走?老子提出,“身贵于物”,生存是第一位的,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那么,怎么活?渔父劝告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既然举世皆浊,那就与世同浊,既然众人皆醉,那就与众同醉,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但问题在于,渔父自己是一位同流合污的人吗?显然,在处理“物我关系”上,渔父与屈原完全不同。所谓“物我关系”,是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就是文中“世与我”“众与我”“圣人与物”“身与物”“我与世俗”的关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物而不对物,《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无为而有为。庄子强调物物而不物于物,以超脱的心态待物,而不被外物所累。《史记·庄周列传》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对“清洁”的追求,对世俗的排斥,使得庄子拒绝出仕,也使得渔父隐居荒野,可见,渔父不仅不会同流合污,而且和屈原一样,同样有着“清洁的精神”。

那么,渔父为什么要劝说屈原同流合污呢?其实,这是回应前文屈原的话:“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既然屈原对被流放愤愤然耿耿于怀,渔父就告诉他,只需要放下“深思高举”的姿态,与世同浊、与众同醉,不仅不被流放,而且能够显达有所作为。显然,这是渔父愤世嫉俗之语,本意并不在于劝说屈原放弃高洁之志。他也以水为喻,指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像水一样顺应万物而不争,希望屈原能够与世推移,保全自己,和自己一样,选择归隐之路。

(三)“笑”的意味

渔父莞尔一笑,笑出了文章丰富的意蕴。渔父依次给绝境中的屈原提出了两个建议,从俗或归隐,都遭到屈原拒绝,于是渔父“莞尔而笑”。这不是嘲讽的笑,更不是轻蔑的笑,这笑里包含了理解、同情、无奈和惋惜,当然还有不舍,渔父“鼓枻而去”,仍然以一首《孺子歌》相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歌中同样以水为喻,不管沧浪之水清与浊,都可以为我所用,而无论社会清与浊,都能够为我所容,随遇而安,恬然自适,暗示屈原归隐。在唱完歌后,渔父才“遂去,不复与言”。可以想见,屈原仍然不为所动,不加理会,以死殉志已成定局。两个“去”字,凸显了渔父的不舍,甚至可以说,这“笑”是渔父含泪的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在莎士比亚笔下,同样徘徊在生死之间的哈姆雷特痛苦地思考;而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在其文学作品中突出地表现生死问题,并且最终以选择死亡的行动回答这一重大问题的伟大哲人和诗人。长期以来,关于《渔父》的作者,大家看法不一,其实,不管作者是屈原本人,还是另有他人,渔父形象的塑造,都烘托了屈原的形象之美,两人的对话,体现出中国人面对外部世界的基本的哲学态度。渔父的“笑”意味深长,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堪称文眼。

二、基于“笑”的教学设计

(一)阅读:从“笑”读进去

细读文本,明白了渔父的笑的意味,也就把握了全文的主旨,同时也掌握了理解文章的钥匙。屈原有路可走,却相继拒绝了渔父同流合污和归隐遁世的建议,在处理“物我关系”上,在自我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采取了截然对立的态度,决不屈己从俗,体现了“屈骚精神”,展现了坚强的人格和美好的节操。这种主旨通过渔父形象的塑造凸显出来,而渔父形象集中体现在他的“莞尔一笑”中,在教学中,可以把《渔父》的笑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渔父的“笑”的意味,进而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思想。

笔者在教学中,先请同学们填空:“渔父的笑是(  )的笑”,要求大家用一个词语写出笑的内涵,并说出这样填写的理由。然后组织同学们讨论渔父的“笑”,引导他们思考、梳理、探讨《渔父》中的“物我关系”,并引导同学们再进一步探讨“渔父和屈原有何异同”,从而领会两人都具有“清洁的精神”,但渔父超脱,屈原执着。在此基础上,组织大家讨论:你怎样看待屈原?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历史上大多数人选取了折中的态度,如苏轼的一生历经坎坷劫难而始终豁达乐观,突出体现了渔父的思想,在《超然亭记》中,苏轼说:“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但他也毫不掩饰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二)诵读:从“笑”读开去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尤其是像《楚辞·渔父》这样富于诗性的文章,更需要教师组织学生有感情地展开朗读。

在本文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试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渔父的“笑”及其透露出来的复杂心理。试读就是试着读,尝试朗读出文章的句读、语气和情感。作为一种硬读,它以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思考,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试读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巧妙设置课堂主问题,在本文教学中,以渔父的“笑”切入,探究“笑”的内涵,在主问题的基础上设置次要问题,并以问题串联起文中相关文段,在探究内容的同时疏通文章的词句,把“文”和“言”结合起来,将整体感知和细节推敲结合起来。试读的基础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教师发问,学生试着把相关语句诵读出来。试读的难点在于语气的把握,如文中的三次问答,人物语气各有不同。开始,渔父看见屈原惊讶地发问,屈原悲愤地回答;接着,渔父愤世嫉俗地规劝,屈原断然拒绝;最终,渔父仍然深情地以歌谣相劝,屈原未予理睬,人物语气有着微妙的变化。在反复尝试着诵读和体悟中,同学们逐渐触摸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渔父的这一笑,笑出了屈原的人格之美,也笑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在教学中,不妨从渔父的“笑”出发,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充满挑战和趣味的探索之旅,一起揭开“笑”的神秘面纱,领略古典文学和古代文化的高深境界。

作者简介:徐晓勇,1974年生,江蘇扬中人,本科,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渔父屈原文章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