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语文名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例纵向探微
2021-03-11苗培鑫
苗培鑫
优秀语文教师具有高超的课堂教学智慧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优秀语文教师执教的经典课文进行研究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分析这节课好在何处,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财富。钱蓉芬、余映潮、任海林分别是第一代、中生代、新生代语文名师,钱蓉芬老师是上海市大同中学的一名优秀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界的一位前辈;余映潮老师是语文特级教师,创建了“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认为“余映潮的工作就是优秀的研究”;任海林老师是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全国第五届省会城市直辖市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追求“诗意”“深度”“生命”的语文课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入各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篇经典叙事散文,上述三代语文名师皆执教过教材中的这篇经典选文,从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发现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三代语文名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例的共性
(一)重视基于品味语句的理解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三位语文名师在执教时,教学目标中都包含以下内容: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课文中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习其中动词的选用、白描、抓住事物特征、详略得当等写作技巧;感受作者童年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体会作者对自由与快乐的追求。这些教学目标都符合初中阶段的学情,也能够体现当时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三位名师都将写作技巧和作者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使用较多时间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来进行这两点的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各版教材中基本都被安排在初一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刚刚结束童年期,课文所写内容与他们的年龄阶段比较接近,但因年代久远,现代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当时有很大差异,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未曾见过皂荚树、何首乌、蜈蚣、斑蝥等动植物,可能很难理解这些事物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因此,三位名师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品味,发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所蕴含的无限趣味,并在此过程中总结作者的描写好在何处,凝练出一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从而推进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二)安排一系列听说读写活动开展教学
本文语言自然真切,是良好的训练朗读、写作能力的语言材料,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三位名师都安排了一系列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来开展教学。首先,三位名师在教学过程中都组织学生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课文的结构划分,并重点探讨作为过渡段的第九段的归属问题。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品读课文两部分内容的语言艺术,分别归纳、学习相应的写作技巧,同时启发学生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征来叙写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最后,三位名师对作者情感的解读都包含“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这一層面,并运用认知语境教学法、上下文语境教学法、课堂情景语境教学法等多种语境教学方法,以童年鲁迅的形象,丰富、完善学生对鲁迅的认知,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情感。
(三)将读写结合作为评价手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描写动植物的第二段、描写雪地捕鸟的第七段,以及描写寿镜吾先生的段落,历来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以第二段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无限趣味”为例,这一句式对学生来说就是很好的仿写材料。在这一小段话中,记叙的次序是先写植物,再写动物,记叙的方位是先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对不同事物所用的动词是根据其特点选择的,“短短的”与“无限的”更突出了百草园的趣味无穷。因此三位名师都设计了读写结合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品味作者语言表达的艺术,抓住文中可供学习、模仿、训练的语言点,学习文中的景物、动作、场面描写,以课堂练笔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写一个小片段,使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以阅读促进写作练笔,相辅相成,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这些写作技巧并能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灵活应用。
二、三代语文名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例的个性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与余映潮和任海林老师相比,钱蓉芬老师更加关注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目标,强调读准、写对这两点,这与70年代末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学生识字量的学情实际,以及关注“双基”的时代背景有关。基于该学情和教学实际,钱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强调识字写字的这一做法,对推广普通话和识写简体字有重要意义。余映潮老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更关注学生能够品析课文之美,他组织学生扣住阅读提示进行品析,例如第二段的阅读重点是描写层次之美,第七段的阅读重点是用词精确之美,写老师读书的段落的阅读重点是描写传神之美[1]。通过师生对话学习课文遣词造句的美感,为后期的写作训练打下基础。任海林老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强调学习默读,通过默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默读作为一种在课堂教学、语文考试和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读书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锻炼学生默读的过程也是提高他们阅读速度和整体把握文章能力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三位名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也有不同的侧重。钱蓉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补充背景知识和字词解释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和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百草园卖给朱文公的子孙”等。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学生查阅资料的途径比较匮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钱老师了解这种学情,并采用认知语境教学法,及时向学生呈现引导性材料,随文而教,补充相关的知识经验,同时减少了在阅读中影响学生理解的拦路虎。在引导学生解读作者情感上,钱老师与其他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一层面,而特级教师肖家芸则认为这种解读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2],后两代名师也存在该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淡化“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样的解读。余映潮老师推崇板块式教学,他的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是课文“两块式结构”的整体构思、作者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他注重从整体感知入手,品析具体语句,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字,感受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任海林老师则是选择了跨文本阅读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拓展环节给学生补充有关寿镜吾先生与鲁迅课桌上“早”字的链接材料,使学生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通过阅读促进理解吸收,对寿镜吾先生和童年鲁迅形象生成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启发学生叙写自己真实、独特的人生经历。
(三)学习评价的设计
除读写结合外,钱蓉芬老师设计的学习评价主要还包括概括段落大意和背诵第二段两个部分。一是为了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锻炼概括信息的能力;二是能够通过背诵情况看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写作技巧,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一定的语料。它们都是比较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方式,主要着眼于对语文技能的训练。余映潮老师设计了随堂的阅读练习,主要针对课文第二段的内容,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从视、听、味觉角度写景的语句,关注总领句和本段的写作顺序,通过原文语句感受作者的心理,从描写、修辞等角度自主品读美句。这体现出余映潮老师设计的学习评价,存在为写作教学服务的倾向。任海林老师在学习评价上的主要特点是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问题,均不设置唯一的正确答案,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任海林老师根据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适时总结作者对百草园四季的描写好在何处,分别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地方,从而将它们提炼为更加明确的写作技巧;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作者叙述的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探究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下一步在写作方面对学生予以启发埋下伏笔[3]。任海林老师设计这种开放性问答的学习评价,能够让学生充分打开思路,调动师生双边的积极性,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的尊重。
三、三代语文名师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
通过上述对三位语文名师执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例的纵向比较,可以窥见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不同时代的语文名师所持有的教学理念也在发生变化。
(一)从关注基础知识到关注学生主体
第一代语文名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等语文基础知识的普及,时常在学生朗读课文或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课文语言时插入识字写字和词语解释的教学内容,并且这些知识通常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学生自主阅读课下注解获得。而在后两代语文名师的教学过程中,识字写字和词语解释方面所用的时间较少,一般只是简单地朗读字音和强调字形,客观上这与课程标准中加入人文性的课程特点有关。因此,对于朗读课文,第一代语文名师更注重学生读正确,中生代、新生代的语文名师则更注重学生读流利、读得有感情。此外,第一代语文名师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后,一些关键信息往往还是由教师直接总结,同时给出指令让学生做课堂笔记。例如钱老师在讲解寿镜吾先生因作者问“怪哉虫”的问题而发怒后,就直接告诉学生这说明了在封建学校只能死读书,不准提问题,并让学生在旁边注上这里写的是封建学校的学习方法[4]。而后两代语文名师则一般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引导学生将这些思考成果进行整合,自己去完善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提炼。从学生学习内容保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上看,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要比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效果更佳,这就体现了从“如何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到“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的轉变。
(二)对作者情感的解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代语文名师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情感解读都有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自由与快乐的追求。但第一代语文名师执教时还包括另一点,即通过百草园的“乐”与三味书屋的“苦”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恨与批判,并强调这是本文的重点。而中生代语文名师则重视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多角度对话,引导学生回应自己最真切的想法。诚然,语文教材中的鲁迅,绝大部分都是冲锋陷阵的民族脊梁形象,七八十年代对鲁迅文章的解读都带有一些政治色彩。但本文纯粹就是鲁迅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真实记录幼时读书生活的苦与乐,因此后两代语文名师都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童年的无穷乐趣,淡化所谓的对封建主义教育的不满和反抗等学生难以理解、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理性地认识真实的鲁迅,从而使语文课回归本真。
(三)课堂教学活动由单一走向丰富
第一代语文名师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等传统的语文学习活动,教师一般采用“朗读——分析——再朗读”的模式开展教学。但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值以及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容易导致课堂气氛不浓厚、学生思维不活跃等情况的出现。后两代语文名师则能够更灵活创新地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生代语文名师立足文本,将品读讲评、听说读写有机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感受童年鲁迅的生活,探索作者的情感。新生代语文名师在本课的语文项目学习中开展基于文本和生活的开放性问答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集体对问题探讨的不同回答,生成教学内容,进而整合为更系统的、易于被学生理解的语文知识。王荣生教授认为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教学内容的生成[5],在任海林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时,实际上就是在生成有关写作技巧和作者情感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师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下,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乐于动脑思考,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出实实在在的学习内容,教师也能在科学引导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时代发展的同时,理念也在变化,虽然教学理念发生以上转变,但并不能认为后一代完全优于前一代,或者前一代没有可学习之处。必须明确的是,后一代语文名师是在继承前一代名师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创新才形成的。以当今的观点和视角来评价第一代语文名师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等不足,但评价应将其置于当时的学情和时代背景下才能做到公正客观,因此第一代语文名师的教学行为依旧蕴含着其教学智慧,是适应当时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的合理做法。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3.
[2]肖家芸.名师讲语文:肖家芸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60-161.
[3]郭丹丹.中学现代叙事散文教学设计的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4]瞿葆奎,徐勋,陆亚松等.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18.
[5]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4.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语文名师余映潮行动学习模型个案研究”(项目编号:SJCX20_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