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及其哲学意蕴

2021-03-11周惠

公关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习近平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内建设、党群关系、民族关系进行了重要阐述,对加强党内团结、党群团结以及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指导。在新时代,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的核心要义,从哲学角度了解团结的意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重要指南。

关键词: 习近平,团结观 ,哲学意蕴

历史更迭的速度被现代科技与全球化浪潮向前推升,无论是国内的大环境、亦或是全球整体环境,都面临着现代化冲击下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的选择和重构。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为当代中国发展凝聚了动力和方向,在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来的团结精神,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

一、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的核心要义与主要内容

(一)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的核心要义包括三方面的涵义,一是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三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实现中国梦既是“两个百年”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目标的具体体现。目标的设定使民众团结有了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引领性,使团结“有的放矢”,富有凝聚力。张学良晚年曾评价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时说,“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能成功”,甚至于每一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共产主义,国民党军队 “根本没有什么国家的思想。”包括中央军“都是雇佣兵,少数的人是团结的,多数人是雇佣兵,今天我可以在你这当兵,明天我也可以到别处去当兵。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不同之点在这。所以我跟蒋先生讲,我们打不过他(们),固然他(们)人少,我们人多,但他(们)团结,我们是个(盘)散沙。”[1]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设定,还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设定,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党的十八大开辟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设定,都使得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历史的阶段性目标指引下团结起来。

目标的设定并不是随意的、任凭主观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群众实践及其发展趋势和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作出理论上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科学概括总结出来的,任何脱离实践性、科学性和人民性即最大公约数的目标设定要么好高骛远、难以实现,进而使民众团结的力量递弱;要么难服众望,不能使得民众团结持久前进,这都必然导致团结固有的凝聚力丧失。画出同心圆,找出最大公约数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才能统一认识,凝聚共识,进而才能设定目标,并在目标引领下统一行动;所以,目标设定过程本身就是民主的过程,也是民众求同存异的团结过程。

習近平新时代团结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则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本质上就是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明确了发展依靠谁、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在理论和逻辑上,同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一脉相承。而在目的和实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更是巩固、夯实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方法与途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革命的一大法宝。而今,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新时代,“说到底,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2]而所谓人心和力量问题,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基础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团结的目标设定问题、团结的民心和力量问题等,都不是凭空出现、自然而言就能完成了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史一再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不可能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历史成就和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正是在党的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下,才有中华民族团结目标的制定和目标指引下的民心与力量的团结。

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的三方面核心要义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国梦的目标设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民心民意的最大公约数,指引着中国人民团结奋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则是对实现中国梦目标的实践体现,巩固着团结奋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党的领导则恰如英雄的战士,统领全局,协调各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团结前进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三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伟大的实践当中。

(二)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的主要内容

1.党内团结

党内团结就是加强和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党中央始终坚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全党上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体党员、全党干部形成向心力、团结一致的基础是拥护核心,围绕着核心而凝结起来的团结正如同在牢固坚实的地基上搭建房屋,这样全党才能似铜墙铁壁般坚不可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围绕着这个总要求来看党内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社会环境、国际局势、党内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党内外、国内外环境中保持泰然自若、举重若轻的应对能力,如何根本解决党内存在的作风不正、纪律不明、思想不纯等问题,如何使党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亲密无间、血肉相连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强化党的团结统一。

从理论层面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全党,以科学理论、坚定信念、实践目标等引导和凝聚全体党员,坚持思想一致。从实践层面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党内教育,提出党员干部要坚守“三严三实”,认真落实“两学一做”的思想教育工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通过教育约束引导党员干部形成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性,为党内团结打下牢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从价值层面看,党内团结蕴含着人民性的价值目标,团结是为了更高质量、更迅速地完成人民交付的使命,不负民族不负国家。

2.党民团结

党群团结是指党要与群众建立良好的、亲密的、和谐的关系,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党群关系密切,就能不断巩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掀开了新的主题篇章,未来新社会的美好画卷是围绕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畅想与渴望而徐徐展开的,这其中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离不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因此新时代党群关系的构建首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切的方面切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局势,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着的需求。第一,与时俱进掌握人民群众产生的新愿景新需求。第二,注重对人民群众思想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立足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和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精神需求,在优质文化产品供应、正确价值取向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闪亮底色,是能够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只有各个少数民族团结互助、万众一心,为着共同的理想目标齐心协力去奋斗。民族团结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民族基础,团结精神就如同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将全体中国人民凝聚、融合。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党和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困难群众给予了深切的关怀和科学合理的扶贫举措,集合实际情况实行特色扶贫、特色脱贫、建立民族特色脱贫模范村等,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人力物力财力。

二、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不仅具备丰富的政治思想和指导实践的理论价值,其内在也深藏着哲学意蕴,团结一词蕴含的“和合”、“在对立中求统一”、“在斗争中求同一”等哲学观点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的核心要义和主要内容不仅在理论上以中國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为理论渊源,更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

(一)团结在中国哲学中的意蕴

团结的名称虽然是在近代才出现并广泛使用,但是团结背后的哲学意蕴却是古人深谙的致胜道理,在中华古典文籍中关于团结的思想亦是多不胜数。《孙子兵法》军形篇中就论述了积少成多、团结一心便可致胜的方法;虚实篇中“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3]则讲述了团结优势战胜分散的敌人、合力制胜的法宝。《易经》中的天火同人卦中同人之意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4]同人有团结之意,同人卦也是指导团结的卦象。团结所有人,所涉及的包括荒野之地的人,若能够具备如此这般无比宽广的心胸,自然是利于顺畅地达成目标。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团结的方法早已掌握并运用自如,善于从数量的多少、对象的范围和目标的集中策略来达到团结的目的,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民族团结关系时,认为团结的关键在于让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突出了团结少数民族人民、针对民族地区和促进经济状况的策略。

(二)团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蕴

团结的哲学意蕴,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着的内在动力。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或是思维,都盈满了矛盾因素,是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关系的变化发展在更深层面的运动。关于这两方面的关系,列宁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5]毛泽东的《矛盾论》在继承列宁辩证法思想的前提下,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互斗争的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转化所衍生出来的统一、团结、一致、调和、平衡、静止的性质,当斗争到达一定程度,导致统一、团结、一致、调和、平衡、静止的状态的打破,则矛盾变化了发展状态。矛盾双方在对立中统一,是指我们要善于在对立、冲突、艰难、甚至孤立的局面中寻找相同点,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便获得统一的一面,取得胜利的结果。团结即从对立中寻求统一,集结统一的、相同的、无异议的方面,尽可能多地增加统一,减少对立、或者将对立置于次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处理党内、党群和民族关系,人心向背决定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党的执政命运。

三、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是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法宝。十九大报告指出,把新时代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各方面建设能力以保证党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党内团结对于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维护党的权威和党中央核心地位的重要性,他认为,从古至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之所以面临崩溃或解体的历史悲剧,一个非常明显的原因就是维系着整体生存发展机能的中央丧失权威。因此,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无可置疑、不容忽视。

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思想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全民族的小康社会。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工作,因经济、科技和文化的飞速发展而与以往有所差异,习近平从民族大团结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实际工作创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新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落下一个少数民族,加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以及各民族间的交往交融。其次,将宣传思想教育工作融入民族地区群众教育中,坚持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助于凝聚人心、改善民生,带领少数民族人民走向新时代新生活。

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南。团结是力量的结合,中国内部的团结需要坚持党内团结统一、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坚持各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团结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团结观来指导实践,形成稳固的民族向心力和社会凝聚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海晨,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N].北京日报,2014 -12 -15 (1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04

[3]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8:98

[4]杨天才 张善文 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8:133

[5]列宁中央编译局. 列宁选集.第二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125

(作者简介:周惠,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