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从空降兵到试跳员
2021-03-11潘素芳默默
潘素芳 默默
李军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天而降,“跳遍”高原雪山、戈壁荒漠;他们的时间以秒计算,每一跳却都事关生死,他们就是与蓝天为伴的降落伞试跳员。试验跳伞是一项特殊的职业,一具降落伞合不合格,必须通过试跳员多次试跳检验才能确定。目前,全国从事这项职业的只有数十人,李军就是其中之一。?
从空降兵到试跳员
李军曾是一名空降兵,退伍后加入航空工业宏光(原南京降落伞厂)空降空投试放站,成为一名降落伞试跳员。在部队,李军跳的是成熟定型的降落伞,成为试跳员后则要试验前人未跳的降落伞。他发现,科研伞初始阶段是投假人的,过程中有的伞开不正常,有的伞甚至就不开,落下后在地面砸出一个大坑。降落伞设计人员现场作业,分析需要改动的地方。而第二个阶段就需要真人试跳了。
第一次参加试跳,李军虽然心里害怕,但表面上极力装作若无其事。这时,老队员看了出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绕到他前面先跳。
试跳、伞开、落地……一次次的积累,李军慢慢理解了试跳员这份工作:一款降落伞,没有人跳过,试跳员去跳,然后反馈、改进,最后让它成为一款产品。
李军的第一次特情出现在一款根据战技指标研发的科研伞上。试跳的飞行高度是800米,自由落体需要约19秒落地。按照设计,试跳员从飞机出舱5秒后,伞就应该张开了,接着稳定下降、着陆。然而,李军试跳时,伞却没在规定时间打开。他抬头一看,伞正呈长条状下降。“我感觉自己正快速地向地面砸去。”李军并没有飞掉主伞,打开备份伞救命,而是抓住机会观察情况,为后续改进提供一手资料。他先抓着操纵带往外拉,希望伞能张开充气,6秒后,还是没有效果。这时,他的高度只有大约400米,已经是跳伞的极限安全高度了。李军立即放弃主伞,备份伞张开后距地面就只有100米,这意味着再晚3秒李军就有生命危险了。
为责任和使命而跳
2014年,我国空降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综合性试验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原进行,10月的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李军一到试验场地就出现了头晕、呕吐、窒息等高原反应,重重地倒下了。
“别跳了,这个家不能没有你。”数千里之外的妻子听说丈夫有严重的高原反应心疼地哭诉。
“身体是第一位的,赶快撤到安全区。”试验现场的公司领导看到脸色煞白的李军焦急地命令道。
跳还是不跳?如果不跳,为了这次试验,几百人整整准备了一年的心血将付之东流;如果强行跳伞,就有可能永远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再也见不到日夜思念的妻女。稍事调整的李军带上装备、背上伞具毅然地登上飞机,从第一架次到最后一架次,场场不落,圆满完成各项试验任务,为装备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空降兵全疆域执行任务的能力提供了技术装备保障,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在李军看来,试跳员之所以能把生死置于不可预见的风险中,是因为他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一次,李军和队友为超低空军用伞进行试跳,且不带备份伞。“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这款伞出现过主伞不开的情况,虽然后来改进了,但试跳员心里还是有阴影。”登上飞机,李军一直在琢磨伞能不能开。北方的杨树特别高,有二三十米,站在飞机上往下看,杨树就像贴着飞机肚皮一样,晃得眼晕。
“我们五个人不约而同地准备用助跑的方式快速离开飞机,因为不想受煎熬。这次试跳,跟我们的跳伞技术没有一点关系,可以说就是凭着勇气的一跳。”试跳员不跳谁跳?下面还有几百名部队官兵在观摩,他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试跳员在飞机上的一举一动。“一具伞就是一条生命,我们要给他们树立正面的信心,这一跳就是我们的责任。”李军说。
英雄无畏
试跳员工作期间的时间按秒计算,每一秒都是生死考验,为了不断验证降落伞的极限,确保交付给部队的产品是安全成熟的,试跳员需要经历极端环境,挑战人体极限。
盛夏的大西北,戈壁的着陆场上空没有一朵云,完全暴露在烈日之下。李军所在的宏光试跳团队正在进行某型伞的科研试跳。眼看距离地面越来越近,李军的队友老赵按照惯例做好姿势准备着陆。突然,狂风骤起,老赵试图按以往经验用双腿着陆,可是还没站定,整个身体就被狂风带翻了,脑袋磕在地上晕了过去。
失去意识的老赵被狂风的巨大力量推着飞速向前,100米、200米、300米……老赵被挂在降落伞上,双手垂在身体两侧,被拖行了近两公里。幸好沙漠边缘的工地上有个挖掘机,挡住了伞。挖掘机的司机发现后立即下车,把他扒了出来。老赵的脸上、鼻腔里、喉咙里都是沙子,清理了三天才全部清理干净。他的双手血肉模糊,颈椎也因与地面撞击受了很大的损伤。
今年是航空工業宏光成立70周年。1951年12月,新中国首批降落伞诞生于南京降落伞厂(航空工业宏光前身)。当时,在缺乏材料、设备、技术的情况下,全厂几十位员工忙碌了几个月缝制出五具伞具送到空军部队,战士们看到降落伞时非常高兴。试跳时伞开得很好,试验获得成功。自此,我国航空人开始涉足空投空降装备,不断突破极限,一路伞花朵朵。
随着我国空军装备建设一路高歌猛进,跳伞装备接连创造了“最低”“最寒”“最重”“最高”等国内空降空投纪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这一个个纪录的背后,是试跳团队每年两百多天,“跳遍”高原雪山、戈壁荒漠的辛勤付出。他们通过上千次的跃出机舱,在凛冽的空中体验与应对一切可能的情况,并针对伞具的性能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2020年11月18日,第14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英雄无畏”奖被授予航空工业宏光李军空降空投试跳团队。苍穹之上,雪山之巅,他们踏遍了全国二十余个省份,走遍了空降兵、航空兵、特种兵部队,书写着“无畏”人生。“‘无畏并不是拿生命开玩笑,而是科学地认清了一件事,勇敢地去试验它、验证它。”李军说。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