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测度与地域类型研究
2021-03-11颜文静
卢 飞,颜文静,张 红
(1.苏州市职业大学 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2.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其产品和服务消费对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2019年山东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4亿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总数的58.06%,实现乡村旅游消费2709.9亿元,接近全省旅游总消费的1/4,乡村旅游在推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适时研究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对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娜等首先将旅游发展动能的相关成果引入乡村旅游系统。[1]杨军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发展动能系统由旅游需求动能、供给动能、营销动能和扶持动能四个子系统构成。[2]Choi H C等则从利益相关角度,提出影响乡村旅游动能的主导因素。[3]此后,学者们主要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对动能系统进行提炼增补,在需求侧方面,潘顺安指出乡村旅游需求子系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引擎[4];张树民等研究发现,回归亲近自然、求知以及怀旧等主观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5]。在供给侧方面,徐林强等指出资本投入是乡村旅游发展与升级的内在动力[6],投资增长率较高,且能够缓解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产生的冲突矛盾[7];于秋阳等从创新供给角度出发,指出文化创意是乡村旅游内生增长的新动能,不仅可以打破人才与技术的空间约束,而且可以推动产业跨越升级[8];Li W J结合制度供给研究发现,政府支持与各方合力的作用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能[9];吴冠岑等从结构供给视角研究发现,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存在收益分配和利用结构失衡的风险[10]。综合来看,既有成果在构建乡村旅游动能系统、划分动能维度、确定动能因子等层面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但多侧重于动能系统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未能对各种动能因子的强弱、结构和层次展开研究,特别是在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乡村旅游动能系统进行定量研究较少,缺乏对动能系统的地域结构进行有效区分。鉴于此,从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角度出发,构建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乡村动能系统进行测度,并借助聚类分析方法对乡村旅游动能系统的地域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动能系统提升对策,这对于山东省乡村旅游要素配置方式的变革和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一、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活动与乡村自然环境、乡土民俗风情和乡间田园风貌高度结合的产物,其开展是多种动能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合力的结果。这些动能因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可控的、多种变量集合的系统机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能包含因素繁多且复杂,单纯定性较难分析,所以构建动能系统指标体系,找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动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显得尤为必要。在充分吸收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可行性、科学性、综合性、层次性、系统性原则,结合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从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三大动能体系中选取指标,建立了制度动能、需求动能、结构动能和资源动能四个层次11项指标的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测度指标体系
测度指标体系中的制度动能所含指标意在反映山东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政府支持力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需求动能意在表现山东省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劳动力及客源人数等综合人口情况;结构动能意在反映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劳动力结构水平;资源动能意在表现山东省乡村旅游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本文选取山东省十七地市①作为乡村旅游动能系统的测度对象,考虑到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获取性,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19)以及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扶贫网发布的相关文件。
二、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测度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乡村动能系统进行研究,其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将两个及以上的变量组合成一个因子,使得变量的数量有效减少,同时准确识别有相互关联关系的变量组。
(一)因子分析过程
1. 提取公共因子
选取指标的初始单位及其含义不同,因此需要首先运用SPSS软件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KMO检验值为0.709,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0,表明选取的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前三个公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变量,选作公因子。此外,根据公共因子的碎石图可知: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选取3个因子做公共因子是合适的。
2. 因子旋转
通过因子旋转确定每个公共因子中变量的载荷系数,见表3。第一个公共因子中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数量、农村居民数量、乡村就业人数、耕地面积、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数量载荷系数较大,因此将第一个公共因子命名为乡村供给动能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中政府财政扶贫资金、公路密度载荷系数较大,因此将第二个公共因子命名为政府投资及基础设施动能因子;第三个公共因子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住宿和餐饮固定资产变动率载荷系数较大,因此将第三个因子命名为消费和结构动能因子。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表3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3.计算因子得分
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
表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结合输出的因子得分系数,得到因子F1、F2和F3得分函数如下:
F1=0.113*X1+-.0101*X2+0.173*X3+0.002*X4+0.025*X5+0.225*X6+0.189*X7+0.170*X8+0.198*X9+0.193*X10+-0.049*X11
F2=0.129*X1+0.282*X2+-0.263*X3+-0.260*X4+-0.255*X5+-0.129*X6+0.057*X7+0.074*X8+0.042*X9+-0.093*X10+0.079*X11
F3=-0.415*X1+0.213*X2+0.165*X3+0.078*X4+-0.268*X5+0.086*X6+-0.088*X7+0.027*X8+-0.169*X9+0.041*X10+0.709*X11
由因子得分函数和综合评价模型(以公共因子上的载荷系数为权重)得出山东省各地级市乡村旅游动能系统的综合得分,结果见表5。
(二)测度结果分析
从乡村供给动能因子来看,一般而言,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保留的乡村面积较大,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乡村旅游供给动能较大的地区往往集中在山东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中等,而乡村面积较大,城镇化水平相对大中城市较低,在乡村旅游资源的供给数量上更多。但是,乡村面积、农民数量等因素并不能完全代表地区乡村旅游的供给能力。其供给能力具体还需要与地区生产力水平和旅游接待能力相联系,如莱芜市地区生产总值较低,虽然乡村面积较大,但是基础接待设施较差,乡村旅游难以带动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造成莱芜市地区乡村旅游供给动能较低。像青岛、济南、淄博、东营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应带来的就是城镇化发展较为成熟,原始乡村保留较少,农村居民多数外出务工,乡村旅游不作为地区旅游产业的支柱,因此其乡村旅游的供给动能因子也得分较低。
表5 山东省各城市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
从政府投资及基础设施动能因子来看,政府财政扶贫资金的多少一方面反映出地区农村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乡村地区发展越落后,政府扶贫资金也就越多;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地区对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政府扶贫资金越大,政府对于乡村建设的投入也就越大。高速公路是城镇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路径,公路密度越大,代表乡村地区的交通通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旅游者的进入。从两个指标的得分来看,基本与第一个因子的得分排名一致。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公路密度较高,交通条件较好,但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交通条件的改善,重要的还是乡村资源产品、劳动力等方面的供给程度。经济发达地区的公路密度较大,但同时政府的扶贫资金也相对较少,两者的综合指标得到了第二个因子的最后得分,其排名与政府扶贫资金的多少相关性更大,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在乡村旅游动能系统的构建中,政府扶持力度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公路密度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作用已经发生了转变,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综合来看,政府投资及基础设施动能因子得分较高地区还是集中在山东省的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
第三个因子是消费和结构动能因子,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地区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随着我国周末节假日制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周末近郊旅游,近年来兴起的乡村采摘活动成为城镇旅游者较为青睐的旅游形式之一。在这一因子结构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因子得分就显得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对应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较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随之提升,乡村旅游的出游欲望也更加强烈,乡村旅游动能也就提升。
通过综合得分可以看出: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的得分地域差距较大。综合得分较高的是临沂、潍坊、菏泽、德州等,第一公共因子和第二公共因子对于总得分的排名影响较大,可以推测乡村旅游动能影响最大的因素即乡村资源供给、政府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而消费和结构动能主要作为辅助因子存在。
三、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地域类型与提升对策
(一)地域类型
借助聚类分析方法得到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的地域类型,如图1所示。当横坐标取值为15~16之间时,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的地域类型可以被分为三类:
图1 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聚类谱系图
第一类是临沂和菏泽。乡村旅游动能系统综合得分都较高,排名分别为第一名和第三名,共同特点是第一和第二公共因子得分较高,第三公共因子得分较低,反映出这类地区乡村供给动能较强,政府资助较多,但是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不足,住宿和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有待加强。
第二类是东营、威海地区。乡村旅游第一和第二公共因子的得分较低,第三个公共因子的得分较高,反映出这类地区在乡村旅游资源供给、政府资金扶持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弱势,但是消费动能较强,乡村旅游资源结构较为合理。东营和威海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总值都较高,但是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较少,乡村面积较少且发展旅游的乡村不多,因此在乡村供给方面的动能较弱,但是由于东营和威海两地居民的收入相对较高,因此其消费水平也较高,对于乡村旅游的消费投入也就相对提升,乡村旅游的需求侧动能也就较高。
最后一类是潍坊、青岛、烟台、济南、德州、济宁、聊城、泰安、淄博、莱芜、枣庄、滨州、日照等地区,此类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三种公共因子之间的得分差距较小,但还是存在第一、二因子与第三因子不协调的现象,这也反映出山东省乡村旅游动能系统有待加强和完善。
(二)动能系统提升对策
1. 第一类地区动能系统提升策略
首先,要在乡村旅游供给动能方面进一步开发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使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地方代表性和特色性,加强乡村景区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去掉多余的乡村旅游产能,集中力量进行优质乡村旅游景区的打造;其次,在政府资助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强乡村旅游建设的融资渠道,除了政府资助之外还可以加强对旅游企业或其他企业的招商引资,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的市场价值;最后,在乡村旅游的需求侧动能方面需要重点加强和巩固,临沂和菏泽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本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能较少,地方乡村旅游的需求不强烈,因此,要加强乡村旅游主题性打造和乡村共鸣创造,提升乡村旅游景区休闲疗养的功能,加强乡村旅游组合产品等地方特产的品牌建设,同时打造地方乡村旅游品牌,如临沂地区山地丘陵众多,除了沂蒙山等特色自然风光之外,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也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对于研学旅游和老年旅游群体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菏泽以牡丹之乡著称,可以以牡丹为主题,进行牡丹花卉的观赏、培养、演艺等活动,结合牡丹开放的旅游旺季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使乡村旅游具有产品依托性,打造菏泽地方特色,避免产品同质化竞争。
2. 第二类地区动能系统提升策略
在乡村旅游供给动能方面,要提高乡村建设的力度,鼓励乡村景色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集中,同时加强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的通达度;合理调整乡村旅游资产的结构,将旅游消费从以“吃住行”为主的基础消费转向“游购娱”的享乐型消费,发挥地区休闲疗养的功能,使乡村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3.第三类地区动能系统提升策略
对于济宁这类齐鲁文化的核心地区,有着发展文化体验乡村旅游活动的先天优势,而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较差,政府扶贫资金虽然较多,但主要用于发放到贫困乡村或贫困户手中,用于建设乡村、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资金仍然较少,因此,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引导与支持,在政策上对乡村的资源进行评价和选择性开发,使乡村旅游转变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能;对于青岛、烟台、日照等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城镇化程度较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乡村旅游动能系统的供给侧相对不足,居民消费水平较高,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需求侧和结构转换动能较为旺盛,乡村保留较少,可以打造以休闲渔业为主题的渔村体验项目,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辨识度和体验感,使乡村旅游的整体动能系统趋于协调;对于济南和淄博等地区,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产业结构上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以农业为依托的乡村面积较少,且机械化程度高,地方乡村文化不够鲜明,所以此类城市乡村旅游动能系统的建设重点也集中在供给侧方面,需要充分将乡村地区的现有资源与地方的文化特色相结合,推出农场体验、近郊观光、研学旅游等多种乡村旅游形式,加强优质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力度。
注释:
① 2019年1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山东省由17地市变为16地市。考虑到本文所采用的是2018年横截面数据,为充分展现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以及对动能系统的地域结构进行有效区分,仍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