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以陶瓷非遗为例

2021-03-11山日钦吴军明夏孝言桑月侠邵文娟

陶瓷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制瓷景德镇遗传

山日钦,吴军明*,夏孝言,吴 琳,桑月侠,余 娜,邵文娟

(1.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 333403;2. 景德镇平窑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景德镇,333001)

1 陶瓷非遗传承人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陶瓷非遗项目进入人们视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陶瓷非遗的重视,同时对恢复我国优秀传统制瓷工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1]。江西省景德镇地区唐、五代以来逐渐成为我国南方著名的产瓷地,明、清时期皇家御窑厂也建在此处,浓重的陶瓷文化笼罩着整个小镇。陶瓷发展传承到当代,自然而然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制瓷工匠,同时也拥有较多的非遗传承人。目前已公布的该地区陶瓷非遗项目级别及非遗传承人人数分布为:国家级3项11人,省级7项63人,市级15项584人。如图1所示。

我们对前六批公布的非遗传承人及陶瓷非遗项目作了统计。发现陶瓷非遗项目结构存在畸形。主要表现在非遗传承人分布不均匀、不合理;年龄结构分散大,青黄不接;学历结构参差不齐等。

对各级非遗项目及人数分布分析:由图2、3、4可以看出:在国家、省、市三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皆占据主导地位。制瓷工具制作、原料加工配制技艺等所占比重低,且多数项目只有一至两位传承人。说明景德镇非遗项目结构以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为主,其它辅助工艺、陶瓷包装等为辅。这种结构对于陶瓷非遗传承极为不利,针对陶瓷技艺的传承应该是多元化、多方向化、全面发展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使各个项目都能被大家认可,所接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陶瓷非遗文化融入平常百姓家,非遗陶瓷产品更要成为千家万户的必需品,民众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这就是我们在报纸、刊物上常听到的“活态非遗”。

图1 .各级非遗项目及人数分布

对各级非遗传承人年龄及人数分布分析:由图5、6、7可以看出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分布存在较大问题,在国家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中40-60岁传承人是绝对主力,几乎无40岁以下且国家级传承人基本为60岁以上。传承人人口呈现老龄化、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易导致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甚至断代的现象出现。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培养一批中青年传承人来弥补这个短板。

由图8、9、10所示。我们将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的传承人文化程度归为“好”、受过初中以下教育的归为“一般”,我们发现国家、省、市三级非遗传承人知识结构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各级文化程度分布不均。

图8 表明:在11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7人受过较好教育,部分是高级工程师、工艺美术大师。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非遗传承中去。余下4人从小从事陶瓷行业,受到的教育一般,技艺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图9、10对比显示从省级到市级,较好教育的比重由62.8%提升到66.2%。虽然市级传承人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限于传承关系及学历,他们的技艺、作品创作往往循规蹈矩,难有新意及较大的技术改进。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没有创新的陶瓷非遗迟早会退出时代的舞台。

图2 .国家级非遗项目及人数分布

图3 .省级非遗项目及人数分布

图4 .市级非遗项目及人数分布

图5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阶段及人数分布

图6 .省级非遗传承人年龄阶段及人数分布表

图7 .市级非遗传承人年龄阶段及人数分布

图8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化程度及人数分布

图9 .省级非遗传承人文化程度及人数分布

图10 .市级非遗传承人文化程度及人数分布

现阶段陶瓷非遗项目并不为民众所熟知,且依靠单独非遗项目,经济来源较少,难以维系生存,传承人不得不转行。其次,对相关传承项目,如传统粉彩、古彩、颜色釉配制等,这些项目涉及的原料部分有毒,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对身体有极大的伤害,大家都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如拉坯、利坯等,危害性较小,经济来源较广,大家都愿意从事,此类技艺容易传承和发展下去。在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冲击下,绝大多数陶瓷非遗传承人没办法靠传承技艺来获取一份稳定的收入和生活保障。长此以往,传统粉彩、古彩、颜色釉等非遗传承人将面临极大的考验及生存压力,是坚守还是放弃?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 目前普遍的培养模式

在我国,陶瓷非遗文化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生产者和使用者不和它联系在一起得话,它就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需要传承人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传给继承者。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而在过去相当长时期,陶瓷非遗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这两种传承方式各有其风格和独特的作用,至今还在景德镇地区还有所流传。

2.1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在我国历来已久,“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唐代,韩愈就将师徒关系解释的很透彻。通过师傅收徒,由师徒之间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来传授制瓷之道,是较为主要的传承模式。

以技艺传承作为纽带形成的师徒关系,所谓“师恩大于天”,其类似于血缘相亲的关系基本不会发生变化。是过去最广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师徒传承亦具有相对选择性,徒弟会从师傅的名气、技艺来选择良师,师傅对徒弟遴选更是相当严格,会从其人品、性格、能力多方面综合考虑。但俗语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师傅们或多或少会保留部分关键制瓷技术,来保住自己的饭碗。这将会导致陶瓷的“本源”会有所流失。师徒传承因其封闭性及局限性必定导致部分制瓷技术失传[2]。由于师傅个人精力有限,往往所带的徒弟数量较少,多者十余人,少者仅二、三人,小众化培养方式势必导致小众化的传承,难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3]。这些因素都导致核心技术难以得到传承和发扬。

2.2 家族传承

《景德镇陶录》中说:“陶有窑,窑有户,工有作,作有家,陶有所资各行。[4]”在景德镇制瓷业中,为有利于家族生存及技术传承,家族传承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传统的、广泛的、延续至今的传承方式。

家族式传承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世代经营陶瓷生产的家庭作坊式传承。作坊里常常出现一家男女老幼齐上阵的景观,这在其他行业是难得一见的[5]。二是家族对某项特有的制瓷技术的垄断式传承。家族垄断式技艺是不外传的,十分神秘。比如陶瓷类国家级非遗项目—挛窑(指砌窑和补窑)。但如今,传统柴窑在景德镇已非常少,挛窑这门古老的技艺正濒临失传,即使挛窑工人打开了禁锢数百年的思想,但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已经找不到愿意学的年轻人。家族式传承虽有利于家族生存,但不利于技艺的良性传承。因为太多约束,家族、族规、帮规。制瓷技艺仅限于特定的家族内部传承,没有对外交流,也不会去对外交流,难以有较大的改进及发展。

3 传承人培养新模式

毋庸置疑,传统的传承模式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其不足之处:传承效率低、传承周期长等日益显现。所以我们必须改进传承模式,据此我们提出了“三位一体”新模式。这种新模式通过政府主导、高校加盟、行业参与等多方面在其中联动共同发挥作用。

3.1 政府主导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部门一项长期的文化建设工程。近年来,政府建立了从国家到省、市、县等各个层级的相关政策来指导陶瓷“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并有了阶段性的进展[6][7]。但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传承要进一步延续,政府应尽快出台更多相关政策,切实保障非遗传承人的相关利益。重点应放在以下几点。

1、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机制,早在2008年文化部就已颁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但在公民申报时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遴选时评委们可能存在很强的主观性-会偏向于挑选自己喜欢的项目;有些则以名气大小来确定最终代表性传承人的人选,却对有技艺有能力但名气不大的传承人不重视。为了使传承人的认定更为科学合理,对陶瓷非遗传承人的认定,除了应有完备的书面材料外,可适当增加陶瓷技艺现场演示、考评环节,评审专家能了解被推荐人的能力、水平,能更客观择优评定传承人,也能避重资历而轻能力的偏向。同时在非遗传承人评定方案的基础上,减少不必要、繁琐的程序,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参与评选。

2、完善财政支持的管理机制。政府在传承人培养上首要考虑他们的生存问题。若生存都成了很大的问题,毋庸置疑传承很难延续下去,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这些也都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政府迫切需要在现有的非遗传承人档案基础上制定一套生存情况评定方案,对符合贫困补助条件的非遗传承人合理发放补助金。给他们创造就业条件,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让他们无后顾之后,积极投身非遗传承保护。

3、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机制。现阶段出现了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这些人都可以算是陶瓷工艺大师,但目前陶瓷非遗发展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多数人在成为传承人之后看不到好的发展前景,所以传承人积极性不高。为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可在非遗传承人当中选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效仿高校、企业职称评定制度,按照非遗传承人技术水平、工作时间、传承情况等给与相应级别的职称。国家按传承人职称的高低发放相应的工资,从传承人收徒及传承情况给与一定的绩效,并作为评定后期晋升的的条件之一。这样传承人就能看的到发展前景,会朝着保护、传承的方向去努力、改革、创新。

3.2 高校加盟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为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现阶段在陶瓷培养非遗人才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高校教学中引入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需要有一定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除已有的专业课教师外,高校可定期陶瓷非遗传承人来举办专题讲座,或进课堂为学生授课,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方式解决陶瓷非遗在校园传播不广泛、学生了解不透彻的问题。也可尝试以“特聘教师”方式聘请部分代表性陶瓷非遗传承人在高校任职,同时给予其相应的工资。今年来,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结合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投身职业学习及生产[8][9]。所以相关陶瓷类高校的教学更应充分结合现有陶瓷方面材料、资源,开发相关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课程。对陶瓷非遗项目可由陶瓷非遗传承人口述或实际操作相关技艺,专人记录成口述史材料、音像资料,最大程度将其保留。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如微信公众号等推送给学生,或作为一门必修课添加到现有课程中去。同时将目前较为成熟的陶瓷系统理论知识与实践工艺技能课程编入教学大纲之中,使教学内容与陶瓷非遗传承相关性越来越大。这样更有利于构建牢靠的教学理念,使陶瓷非遗传承人、老师及学生都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江西某高校近年来根据学院情况,集中优势资源,首创“非遗粉古彩特色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陶瓷“工匠精神”贯穿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积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古彩制瓷技艺“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10]。这种模式,依托职业教育体系,非遗传承人以教师的身份教授某项专业技术给在此方面有兴趣、基础、能力、想法的优秀学生。既有利于对某项非遗项目的传承,又利于双方获取相应的利益。

3.3 行业参与

近年来国家在景德镇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大力推进陶瓷非遗传承整体性保护。在其中,陶瓷企业大有可为、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陶瓷企业在传承优秀陶瓷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可以在不破坏非遗传承本质的情况下,采用“非遗文创”的方式,适量将现代元素融入陶瓷非遗文化中,让非遗变得活态。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故宫文创”。故宫推出相关影视作品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让故宫打破了之前的神秘气息,开始接地气了,变得“活态”起来。

鉴于此,若将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在陶瓷非遗传承中合理地加以利用、创新、发展,陶瓷非遗传承必将出一改所受关注度不高的状况,在支撑陶瓷行业的同时为非遗传承及相关产业带来产业收益与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与大道造物联袂打造的“古窑故事”文创空间店也正式启动[11]。通过深入挖掘了古窑人文历史,将这里独具特色的陶瓷艺术文化、风俗民情、通过现代创意设计语言予以新生,以其独特的方式动情地讲述传承古窑的故事。

同时,景德镇相关陶瓷企业及非遗科普基地、陶瓷类博物馆应该积极探索陶瓷文化及非遗传承相关事宜。吸纳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加盟,让其成为工作人员或科普人员。在企业或基地为人们宣传、展示、科普更多的陶瓷非遗文化知识。让陶瓷非遗文化“活态”起来,不在像之前一样冷冰冰地放在博物馆里单做陈列展示,应该变得有温度,走出传统的禁锢,多与民众接触,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可与政府联袂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如在公众号平台、互联网、露天荧幕、等多方式多角度传播陶瓷非遗文化。同时也为陶瓷非遗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杰出贡献。

4 结语

“三位一体”非遗传承新模式,立足于政府主导、高校加盟、行业参与。它让非遗模式变得“活态”,让非遗变得“动起来”、“活起来”。相对于静止不动的非遗来说,“活态非遗”更能吸引观众,增强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推动非遗融入生活,使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下得到较好地保护与传承。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传承而保护,而是要传承非遗文化中所蕴藏的文化力量,使之在现代社会中适时发挥文化的力量,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自信心。

猜你喜欢

制瓷景德镇遗传
非遗传承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