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编剧:不断妥协的“白衣少年”

2021-03-10欧阳少侠

当代工人 2021年3期
关键词:卢比创作

欧阳少侠

【编者按】

如果说好的电影是一栋房子,那么好的编剧便是承重梁,它能架起一个宏大的叙事逻辑,也是所有表演艺术的现实依附。随着网剧的甚嚣尘上,青年编剧们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所熟知,有些甚至和明星一样成为被追捧的偶像。然而,光鲜的另一面,是不少冰冷的现实——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灵感枯竭的焦虑以及收入的“正太效应”……青年编剧们诉说着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在上演着各自的众生相。

追击内心的龙卷风

“所谓编剧,就是用无数的暗夜,迎接一个短暂的光亮,然后再陷入暗夜中,循环往复……”谈到自己的日常工作,90后编剧卢比西脸上瞬间没了笑容。停了几秒后,或许是觉得自己刚刚的表述實在有些消极,又故作轻松道:“每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在荧幕前一晃而过时,那种成就感算得上是最高褒奖吧。”

“你们的收入应该很高吧?毕竟编剧属于稀缺资源。”他没有直接地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做了一个对比:“拿影视业高地的好莱坞来说,他们每年在编剧上的投入是9亿多美元,而中国一部几千万元成本的电影,在剧本上的投入一般不会超过10万元,这就是中国影视行业食物链的现状。”

“即使再小的事件或现象,也有发展成兴趣甚至专业的基数。我不是很善于与人沟通,但对一些人或事,有着自己比较与众不同的感悟能力。同样一件事,其他人看来可能只是细微的气流,却能在我心里卷起龙卷风。”在卢比西看来,做编剧他有一些天赋。

5年前,卢比西以兼职的方式产出剧本,随后便加入了网剧《千禧坊少年》的编剧团队,开始全身心地投入网剧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一个苦行业,转到了一个更苦的行业。至于原因,“因为这行对于像我这种文青,有一种说不清的吸引力。”

不同于传统编剧的文学专业背景,卢比西自比为“半路僧”,土木工程毕业后,他的生活困在公司、工地和住所的三点一线中,仿佛和编剧这个职业是永远不会有交集的两个平行宇宙,纵使心里隐藏着无数天马行空,也只能在每晚睡觉前,一个人躺在床上暗自揣度,然后不知在哪个章节情景中悄然入睡。

近几年,随着90后、95后甚至00后成为观影主要人群,他们在社交媒体掌握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同时,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影视平台相继崛起,架空、穿越等在年轻受众中有广泛认知基础的新兴题材影视内容,逐渐成为编剧创作的新主流。

正是借着这股浪潮,卢比西才有了机会凭借着对于网络文学的热爱,以及大学时期在天涯论坛连载小说的经历,成功将兴趣转换成自己的新职业。“辞掉土木工作的那晚,我和几个同事在‘苍蝇馆撮了一顿,聊到半夜两点,时而笑时而哭,第一次觉得自己离梦想那么近。”卢比西把那晚的宿醉,当作是对过去的告别仪式。

不仅仅是笔杆硬

“在编剧行业,同样有着传统师徒制,并且带你入圈的那个人非常重要。”卢比西介绍说,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制片人+编剧+导演”的三角体系,同样在编剧团队内部,也有不同的角色分工。“菜鸟时期”的卢比西,跟着一位很有行业影响力的编剧大咖工作,形成了“总编剧+多位编剧”的团队结构。

“我接到的第一个项目,是负责创作一条支线故事,作品上线后,我的名字不会出现在屏幕上,就相当于是外界俗称的‘枪手,直到我能够独当一面时,才是我能够拥有姓名之时。”刚进入编剧行业时,卢比西对于这种行业潜规则,有些不解甚至愤懑,直到浮躁的心在时间的浸润下逐渐安静下来,他才越发理解了其中的合理性:“就像郭德纲说的那样,相声行业的台阶在门里面,进入这行容易,但要发展为‘饭碗却要不断提升修为,我觉得这话在编剧行业同样很适用。”

外界普遍将编剧约等于文采好,其实不然,任何商业化团队或架构,都有严谨的创作逻辑,大到背景题材、故事主线,小到分镜脚本、台词,都有明确的责任归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笔头功夫。剧本团队和上下游产业链,决定了观众所看的剧情,这是远超文笔本身的创作体系。

“完美主义和商业创作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都是青年编剧的‘阿喀琉斯之踵。”随着接触的项目越来越多,卢比西渐渐厘清了编剧的工作逻辑——“编剧是服务于商业的,不是纯碎的个人表达,无论你有多么丰富的创作和阅历,你都要将创作的起点,放在观众的认知基础之上。”

从穿越剧、玄幻剧到耽美同人(耽美为同性题材;同人为对于某一经典作品的再创作),不同题材热的背后,是观众观影诉求的迭代,符合观影诉求的剧本才符合商业利益,否则就是“主观主义”。因此,编剧们必须学会保持‘空杯心态,时刻把自己当作一个新人,悲观点讲就是不断妥协,不断地和自己达成新的和解。只有先和自己达成和解,才能拥有创作上的自信,因为编剧的创作内容,映射的首先是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情绪。

文字匠

经历了网剧行业沉沉浮浮的卢比西,不无担忧地表示,网剧仿佛正在往“爽剧”的道路上蒙眼狂奔,“请两个顶流明星组CP(荧幕情侣),剧情各种曲折,让观众看嗨即可,至于背后反映的价值观和社会问题,以及是否能沉淀下来人生意义,不是编剧的KPI(绩效指标)。”在他看来,当下,青年编剧们都热衷于炫技,埋设各种“神转折”,被“粉丝经济”裹挟着往前走,这些成就网剧风靡的推手们,如同是在浅海种下了暗礁,舆论终究会有倒戈的一天。

就像对某些知名IP的改编,经常会引来原著迷的疯狂抵制,称之为“魔改剧”,并时常因为价值观取向问题,被一些权威媒体点名批评。一如前段时间声讨“同人剧”那般,只是这股声浪暂时被网剧的繁荣喧嚣盖住了,但飓风往往起于细微的气流变动,网剧保不齐也会有翻船的那天。

“这就需要重新审视网剧的价值。”卢比西寄希望于编剧们能摆脱炫技思维,简单地从观众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作品,即使被商业框定了架构,也能有办法去主动创造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和生活的饱满度。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观众能够给予编剧们更多的理解。对于大多数青年编剧,他们根本没有话语权。即便知道情节幼稚不通,在资本的逼迫下也必须硬着头皮创作,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我觉得中国的编剧挺苦的,因为在大家的固有认知里,只有投入了摄影器材和演员成本的一环,才是最为关键的,编剧不过只是动动笔杆而已,所以编剧经费占比一直是低的,经费的占比也是话语权的体现,编剧在影视产业链中缺乏主导权,一部影视剧被差评时,粉丝们往往会拥护偶像,转而把问题全归咎于编剧,这就像一道菜没做好,不埋怨厨师,反而指责切菜的一样。”卢比西不甘于背锅,却也无可奈何,毕竟妥协才是生活的常态,“像琼瑶阿姨那般,一个字都不允许演员改的编剧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未来,卢比西并没有宏大的逻辑和期许,只是很坦诚地说:“不要肥胖,不要油腻,努力做一个内心住着‘白衣少年的文字匠吧。”

猜你喜欢

卢比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德里“天价停车费”令人咋舌
毕恭毕敬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