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自己的平凡并不羞耻
2021-03-10杨时旸
杨时旸
每逢岁末,我们都会以“致××”为题邀约各界人士分别撰写文章,组成一组封面专题,以往的主题包括“致父母”“致爱人”“致故乡”“致十年后”等等,这个策划成为了一项传统。
刚刚过去的2020年实在太过特殊,疫情袭扰反复不断,所有人都陷入空前焦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衡量和思索了许久之后,我们决定将今年的岁末专题定名为“致平凡”。总之,希望作者们可以在这样一个大主题之下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讨论围绕着日常与生活的一切。
实话说,每年的“致××”系列约稿都很不容易,这些主题需要作者有大而化小,将宽泛落于实处的能力,也需要作者既具备思考大命题的实力,也有乐于做小文章的兴趣。我们筛选和邀约的作者中既包括以书写日常琐细见长的90后作家王占黑,也包括熟读庄子、从中悟出生活之道的前辈作家学者止庵,既有当红的法学学者罗翔,也有一直关注普通人生活和二本学生的大学教师黄灯。我们之所以选择他们,就是希望这些作者可以从不同维度,经验地或者超验地去探讨“平凡”的意义与价值,探讨为什么当下的人们如此难以接受自己和自己孩子的平凡,却又在某些时刻如此渴望被平凡抚慰。
当代中国是个急速向前的社会,人们似乎被设定于一种不许问原由的奋进程序中,不拼命向前就是后退,不奋力向上就是下坠,似乎每个人必须要争先恐后。想做一个平凡人,做平凡事,过平凡人生的想法成为了异数,但我们却总会感觉到焦躁不安,那些拼杀过后也总令我们怀疑其意义,所以有了葛优瘫的盛行,有了“窃·格瓦拉”的狂欢。其实,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我们需要承认这一点,即便我们有着不凡的野心。但愿这组文章能给那些焦虑的人们一些抚慰,能让激流之中的人们得到片刻安静。
封面反馈
6/2021 總第984期
@0:物质丰盈的时代,人人不为温饱所困,衡量生活标准的维度升格为精神世界,令人踟蹰的是,这个世界如此繁复杂芜,每个个体都可以构建起自己的思想宇宙。至此,不同的行为方式如山泉般汩汩而出,平凡与惊艳,都成了大时代的小注脚。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宁当捣蛋鬼,不当异乡客》
这样的捣蛋鬼挺好,生活是自己的,就应该有自己的过法。(@张庆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