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高中生作文彰显力与美
2021-03-10杨德林
【摘要】高中生的作文选材要有时代感,能够围绕生活展开,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让自己的文章反映生活,服务生活;学生作文要有丰富的枝节,而不是单调乏味,枝节之间又要可以贯通,这样的文章才会有力与美的展现;最后,作文的结构要明畅,拥有张力,而不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十分混乱,清晰的结构才能够彰显文章建筑的力与美。
【关键词】作文;力;美;时代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4-0129-02
【本文著录格式】杨德林.如何使高中生作文彰显力与美[J].课外语文,2021,20(04):129-130.
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在优秀民族精神的塑造方面,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所体现,使他们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他们应有的努力。而语文教学方面,除了让学生传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外,还要在写作方面,让他们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彰显高中生应有的朝气与活力,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又有利于学生在精神境界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作文写作要有时代感
我们知道无病呻吟是作文写作的大忌,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时代感,那文章就会显得有些空洞,尽管有人说时代感这个主题可能太大,但只要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都可以理解为时代的内容,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去写生活中正能量的东西。当然,社会上也会存在一定的让人痛心疾首的不好风气,也是我们要抨击的对象。
作文素材往往是阐释立意的重要支柱,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是这样,因为文章的内涵是源于素材,又通过素材这个载体展现出来,如果没有好的素材,就难以写出让人诚服的文章,并让读者产生共鸣。那么围绕生活的素材,如何才能体现力与美呢?
生活中的东西最真实,也是最具有人情味的,最能感动人心的,最有贴合力的,也是最容易感染别人情绪的媒介。我们要鼓励学生选择生活中的素材,就算是虚构,也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所以,只有生活中的素材,才能彰显生活的力与美。
如王敏在《贺州日报》上发表的《临变不慌》的文章中,描述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她(主人公)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公司的策划部上班,很多方案有时会因为领导高层的临时改变,而给大家带来很多调整,也会相应带来很多额外的工作,大家都充满了怨气,后来公司新来了一个张经理,他的表现让主人公对于工作转变了观点。一次企业联欢,公司老总看到节目十分出色,临时增加了一些奖项,面对突然的变化,张经理没有抱怨,而是积极协调大家的工作,临时分工,因为分工合理,策划部完美完成了这次任务。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办法总是要比问题多,只要大家积极努力,调整心态,认真面对,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看到,作者所选的素材十分贴近生活,就是一般人工作中发生的事情,此外,张经理机智地解决了问题,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工作案例,通过对生活中事情的叙述,且有助于解决大家生活工作中所要面对的问题,这样的题材十分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而且文章读起来也有力量。
文章除了贴近生活以外,还要多选取一些能够表现“爱”的主题,因为人生苦短,如果只有对别人的索取,而对別人没有爱,这样的世界是多么冷漠和凄凉呢?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选择一些体现“爱”的素材,并且可以让人读了之后,感受到“爱”。
如雷宣的文章《临终前的叮嘱》,文章描述了法国小说家威廉·豪夫的故事,豪夫被医生断言活不过一年,他的朋友穆克前来看望他,豪夫叮咛穆克,希望他给自己写的葬礼曲不要太悲伤,而应是喜庆的,因为豪夫一生主要是给孩子们写童话,到时候在葬礼上,小朋友朗读自己作品时,豪夫不希望给他们带来过多的悲痛。最终,在葬礼上,穆克写给豪夫的葬礼曲略带欢快,孩子们看着作家安详的面容,他们表现得十分安静。豪夫留给世界的慈爱让大家十分容易产生共鸣。
高中生的作文尽量要围绕生活和爱来展开,让文章更多地富有时代性,这样才能真正地拥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作文要有贯通的枝节
高中生的语言修养还处于一种不断提升的阶段,特别是语言风格方面,学生的语言往往十分啰唆,有时还有“初中腔”,也就是像初中生写作文那样,在记叙文方面,他们十分喜欢使用第三人称,通过他或她,在哪里讲故事,不断绕弯子,最终有可能都不知道人物是谁,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这种写法十分不高明,在人称叙述方面花了很多功夫,而没有什么精明的故事枝节,让人读了之后感觉索然无味,也就是徒有花哨的形式,而没有实质的故事内核。作文如果想要有力和美,就离不开精明的故事枝节,也就是可以吸引人阅读的故事内核,也就是告诉同学们,在设计故事时,要注意剪裁和撷取核心,而不是没有任何计划性的叙述,最终只是描述了很多没有用的情节,然后情节又不是十分紧凑,就变成了一些琐碎的场景连成一个断断续续的线,读者的思绪也被分隔成无数个段,最终没有任何力道和美感,好的文章是有着丰富的枝节,而且枝节还是可以贯通的。
如秦延安的文章《人生况味一碗粥》,文章描述的是一碗粥背后的智慧,粥看似简单,却被作者赋予了很多内涵。此外,文章有很多重要的枝节可以牵连,文章最开始讲述粥的历史悠久,到了宋朝人们又认为粥可以延年益寿,到了明朝,人们对于粥的制作工艺以及食材的要求都有了明确规定,另外,粥做起来也是慢功夫,需要用心去慢慢煎熬,而且在情感方面,粥也可以很好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外,粥也有很多凝固的内涵,如白粥,象征本真、单纯。最后,作者还讲到,中国人十分有智慧,善于将“贫贱物妙笔生花”,也就是在粥中加入一些其他食材,如绿豆、黑米、番薯、胡萝卜等,以至于后来出现了《粥谱》。
通过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一碗粥蕴含着无数的道理,而且作者从纵向、横向不同角度来描述粥所蕴含的智慧,给人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因为有了丰富而贯通的枝节,既让我们看到了粥支持中国人不断向前的那种民族智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粥的力道,柔中有刚,此外,一个简单的物,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象征,让我们感受到了平凡之中所带来的美感。
尽管有些文章采取草蛇灰线的线索布置法,但最终还是可以贯穿到一起的,对于高中生而言,如果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还是认真地将文章中的枝节贯穿好,而不是支离破碎。各个枝节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美感,避免了单调乏味,又因为可以贯通在一起,进而给人一种实足的力量感。
三、作文结构要拥有张力
作文结构的力量和美感,对于整篇作文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我们知道文章的内容是文本的支撑,而结构的精妙与否则会影响作文的张力美,而且也会影响到作文的力道是否到位。
作文结构该如何拥有张力呢?
文章的结构也就是文章思路的脉络,对于记叙文而言,取决于是平铺直叙,还是倒叙、插叙等叙述方式,不同的形式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如倒叙的手法,结构上就好像倒金字塔一般,先交代结局,给人带来一种悬念,但读者又不知道造成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就会又往下面去认真阅读,到了最后,突然一切水落石出时,再结合文本最开始的结果,就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这种结构就要比平铺直叙有更妙的效果。
再如议论文,如果是平行式的论述结构,最好是可以逐层深入,有一定梯度,这样能给人一种入木三分的效果,完全平行式的结构往往会给人一种平庸的感觉。而正反对比论证,往往能凸显矛盾冲突,通过比较,引出作者正面的观点,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剑拔弩张的感受。此外,正反对比论证的语言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文章先是举了闭关主义、送出主义两种现象,其实它们都属于作者批判的对象,闭关主义是自己选择闭门造车,不利于国家之间的交际;而送出主义尽管比闭关主义好一些,但同样具有一种文化自大的嫌疑,此外,也难以避免外部国家强加到中国人身上的色彩,所以,作者笔锋一转,提出了拿来主义。我们要动用自己的脑髓去拿,不管是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还是外国的东西,我们要先拿来,然后再进行挑选。
对于散文,我们该如何让它们的结构拥有张力呢?散文十分注重情感的凝结,需要什么样合理的结构来抒发情感呢?作者往往通过赋予事物人的情感,让事物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而这种形式结构有助于移情效应的产生。
如林清玄《风铃》一文中,作者一个朋友从欧洲给他带回来一个风铃,风铃十分敏感,即使有一点微风,也可以发出叮当的声响,风铃的声音交织成优美的音符,此时作者想到,风是没有形象、没有色彩的,也是没有声音的,但依托于风铃这个载体,因而有了声音。作者借助于风铃,将其内在的道理,移情于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就像风一样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如果有了人内心的风铃,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了。即使生命走过了,依然会给人留下痕迹。散文的象征手法,让人生与物象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美感。
高中生正处于不断提升语文素养的阶段,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的机遇。在文章中,学生要能彰显自己个性,让文章拥有力与美,并给人带来更多的震撼。
作者简介:杨德林,1970年生,江蘇扬中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写作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