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奇方大黄(庶+虫)虫丸
2021-03-10何贵祥
何贵祥
大家都知道冬至和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但是否知道,饺子的发明人是张仲景呢?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让他的弟子们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百姓。他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祛寒娇耳汤”。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不仅发明了饺子,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医学术领域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所以被后人尊为医圣。他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了不朽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流传到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著作到现在仍是中医院校必学的经典著作。张仲景有很多好的方子流传至今,大黄虫丸就是经典方之一。
大黄(庶+虫)虫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全方组成: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庶+虫)虫半升。用法是“取上药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如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原方主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经络营气卫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临床主要用于久病气血亏虚而内有血瘀之证,即虚劳干血证。
对血瘀证有奇效
先分享一个本人亲身经历的实例:有一天刚吃过晚饭,小区门口诊所的医生打来电话,请我去会诊一位40岁左右的女病人。病人除两个眼圈黑外,没有其他不适。我诊脉后又问了月经情况,告诉诊所医生,让病人服用北京同仁堂“大黄廑虫丸”一次1丸,每天两次,连续吃。该病人连续服用3个月后,完全恢复正常。我用药的依据就是上述《金匮要略》的条文:“……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缓中补虚,大黄(庶+虫)虫丸主之。”这条也是我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跟随李博镒老师进修时,他老人家常常给我们讲解的条文。
老中医岳美中擅长用大黄(庶+虫)虫丸治疗早期肝硬化。《岳美中医话集》记载了这样一个病例:张某,男,49岁,机关干部。1968年秋出现肝区疼痛不适,食欲减退,疲乏消瘦。1970年1月突发高烧,体温达40℃,昏迷24小时,伴有呕吐、抽搐等症状,经驻京某医院诊断为肝昏迷。经治疗,症状缓解出院。一个月后,又因高热昏迷、肝区疼痛、恶心、腹泻入院治疗。此后反复发作,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于1972年发现脾肿大,肝区疼痛,后确诊为早期肝硬变。肝炎虽然多数由湿热为患,但日久失治可以有多种转归,或肝肾阴虚,或脾虚肝乘,或阴损及阳,或气阴两虚。当求其本以治,不可概用清利湿热之剂。此例病久入络,结合舌边尖红、面黧黑、胁痛、肝硬、脉有涩象等,诊为血瘀气滞。处以大黄(庶+虫)虫丸,日两丸,早晚各服1丸;并配合化瘀汤剂,每日一帖。药后病人体力渐增,疼痛渐减,药病相符,遂依此法随症加减。计服(庶+虫)虫丸240丸,化瘀汤180剂,其问问服柴芍六君子汤加当归、瓦楞、橘叶。
一年后病人的肝脾已不能扪及,肝功能正常,面华神旺,恶心呕吐消失,纳佳食增,胁肋疼痛基本消失。1974年4月病人恢复工作。岳老认为:肝为阴脏,肝藏血,肝炎久病人络在血,早期肝硬化有瘀血体征,所以用大黄(庶+虫)虫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大黄(庶+虫)虫丸原方主治的证候,就是多因过饱、过饥、暴饮、忧郁、房劳过度、劳累过度导致经络气血损伤,气虚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流行不畅,导致血瘀内停,日久形成“干血”。瘀血久郁化热,致阴血也损伤,不能营养肌肤,出现肌肤甲错,不能向上营养于双目,就导致两目黯黑。笔者治疗的“两目黯黑”的病历也是具备痛经、舌质暗红、脉沉涩的血瘀证的表现。
应用虽广也要慎用
临床上该方可以应用如下病证:
肝硬化、肝肿大、脾肿大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多学科疾病。
这些病通常具备以下临床表现:1.疼痛特点为刺痛,痛久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2.肿块的性状是在体表者包块色青紫,腹内者触及质硬而推之不移。3.出血的特征是出血反復不止,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或妇女血崩、漏血。瘀血色脉征主要有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露青筋,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或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脉多细涩或结、代、无脉等。符合久病人络、正气不足、瘀血内停的表现才能应用大黄(庶+虫)虫丸。
大黄(庶+虫)虫丸临床应用很广泛,但也要注意以下几点:该药中虫类药较多,易致过敏,故过敏体质者禁用。少数患者初服时可能会出现轻度腹痛、腹泻,一周左右即可消失。孕妇禁用,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长期脾虚、便溏者慎用。女性月经期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