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思潮在2020年的新表现、新特征
2021-03-10陈鹏
陈鹏
【关键词】实用主义 主体需要 批判扬弃 【中图分类号】B087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实用主义进一步引发了民众的反思和批判
在社会领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和规律,每当重大矛盾问题或事件的冲击来临时,如战争、经济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暴发等,实用主义就会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暴露时期。2020年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诸多矛盾变化进一步加速,在思想领域也带来巨大震荡,引发诸多反思。各种社会思潮在疫情的冲击下,都有某些“应激反应”,这些“应激反应”往往更加真实直接地暴露其本质,为我们的观察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总体上看,2020年实用主义思潮因为疫情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更加突出了。这主要是因为疫情的冲击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使得持实用主义态度的势力更加露骨地采取相应行动。而在国内,2020年实用主义有明显的暴露,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同心协力为了人民健康奋力抗击疫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果。这对国民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国际上各种力量在疫情问题上的复杂表现也让中国民众在对比中看清看透了实用主义的各种表现及其后果,深切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人民性,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和接受度无形中得到了提升。这在客观上使其他思潮包括实用主义的实际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辐射空间缩小。虽然中国国内个别地方、个别领域、个别问题上也暴露出实用主义的现象和问题——尤其在疫情初期较为明显,但这些现象却进一步引发了民众的反思和批判,在这种反思的“阳光”照射下,实用主义及其他负面思潮的阴暗面被暴露,并被进一步批判消解。不少人和事的实用主义面目的暴露,又成为鲜活的教材进一步教育了民众,使其认识到实用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在疫情面前,党的英明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展现、国内外应对疫情的举措和效果的对比,让民众更加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马克思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看实用主义思潮的特征和软肋
实用主义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思潮。它的特点主要是:第一,有着很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第二,紧贴实践和生活;第三,具有很强的综合目的性,并不囿于理性或者非理性需要,而是在综合考量中突出优势需要的满足;第四,很强的伪装性和寄生性。实用主义以主体的需要为转移,把一切作为手段。所以它常常披着各种思想主张的外衣,而未必真正认同这些思想主张。不同的思想逻辑常常是其手段。当按照某种逻辑不能达到其目的或者不能满足其需要时,它会果断地抛弃这种逻辑更换另一种逻辑或者进行无逻辑的直接跳跃,即强词夺理。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为例,在有的阶段、有的问题上他们采取自由贸易的政策,而在有的阶段有的问题上他们又采取保护主义的政策,在有的阶段有的问题上他们采取多边主义的政策,而在有的阶段有的问题上他们又采取单边主义的政策。其实其骨子里始终没有变,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一切以需要和利益为转移。今天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表面“多元”,实质上是“一元多样”,“一元”以“多元”的伪相表现出来。
由于实用主义具有将各种要素作为手段运用的特征,所以受这种思潮影响的人往往会将其他思潮或者主张拿过来作为手段使用,而其真实的目的往往被隐藏起来,不过是利用这些思潮或主张来说事,暂时满足自己的某种具体利益需要和目的。当这种具体利益需要或目的满足之后,是否還坚持这些思潮或者主张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有能进一步满足其需要的其他思想主张,他们很快就会转向,并将原来利用过的思想主张抛开。所以实用主义思潮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寄生性,它在不同问题上往往披着不同思潮的外衣,让人一时难以鉴别。需要经过几个阶段在若干利益问题上的变换,实用主义者才会暴露,使人有可能洞悉其本质。
那么实用主义的根和真正立足点到底是什么呢?是主体的需要,这是其真正的轴心。因为事物或者观念是否有用,要看其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及对需要满足的程度。不管这种满足需要的东西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行动的还是思想的。所以实用主义者往往会出现逻辑跳跃,往往存在多重逻辑。而对于逻辑之间的关系他们常常不过多考虑。不同逻辑和事物不过是满足需要的工具,工具之间的联系在他们眼里并不重要。如果说有什么联系,那就是对主体的需要是否有意义这一点。所以说实用主义的核心,是对需要满足的有效性,一切以此为转移。但是需要有很多种,在每个个体甚至群体那里,各种需要的先后排序并不一样。而需要的先后排序又反映出价值观的差异。于是具有不同需要、不同价值观的人,可能都是实用主义者。实用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转向和态度,主要并不在于其具体内容,所以不同阶级不同社会角色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实用主义者。但相比较而言,它更容易和极端个人主义挂钩。
从马克思主义来看,实用主义的软肋有两点:一是对主体的需要本身缺乏反思,即目的和价值观的局限性;二是围绕主体需要的不同逻辑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清。第一点造成了价值观缺陷,第二点造成了科学性缺陷。例如,当代英美学术界著名的大众文化理论家费斯克指出,历史无非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而构造出来的事件的堆积,并无客观规律性。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在其《信仰的意志》一书中反对机械论的历史观,否定了一切肯定历史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思想。实用主义者正因为“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于是其违背规律而失败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因为并非所有事物都适合作为手段。手段和目的之间、不同目的之间、不同手段之间仍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发挥作用。而这两点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擅长的,并且马克思主义可以将这两点有机融合——即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有着比实用主义更强的彻底性。实用主义在马克思主义面前必败。
从马克思主义可以看透实用主义的本质,而从实用主义却看不透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实用主义的贡献在于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但其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主体性内容的非历史和非辩证处理,却造成了更严重的遮蔽和异化。因为其对这种在特定生产方式下产生的主体性缺少反思和批判。实用主义不能科学地进一步分析主体性和主体的需要从何而来,又有什么历史性的规律。而这个问题的答案,马克思主义早已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施蒂纳的批判就已经深刻地触及到了这个问题。
守正祛邪:对实用主义思潮危害性的应对
实用主义对当今中国社会来说,主要是一种起负面作用的思潮。实用主义对社会的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侵蚀,会造成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而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工具化态度的“伪马克思主义”,即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工具,不是完整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而是肢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断章取义,搞所谓“六经注我”。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要求自己,而是以马克思主义掩盖自己自私自利的企图和目的。第二,侵蚀中国社会精英,造成精致利己主义现象大量出现,目前这种现象在知识分子等高智群体中有比较突出的表现。第三,实用主义的短视性、非理性和极端性对普通民众中素质较低成员的不良影响,容易滋生民粹主义等思潮的思想和心理土壤。
那么怎样来应对和消解实用主义的危害呢?必须充分认识到对于实用主义的应对相较于其他思潮难度更大,这种难度主要在于其隐蔽性、伪装性和多变性,以及其深厚的现代社会交往方式基础。实用主义思潮总是围绕其需要和利益的实效不断调整和变化。它容易将批判者的關注点误导到其手段上去,而使批判者抓不住其要害。要想打中实用主义的要害,关键在于对其价值观以及需要和利益的分析判断,在其变化中把握不变的东西。笔者认为对于实用主义的应对既要“守正”,又要“祛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文化统一战线的作用。统一战线的关键是领导权。建立和保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领导权,需要发展先进的精神生产方式,优化精神产品供给。一方面增强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领导力,另一方面正确剖析解构各种社会思潮,对其进行“釜底抽薪式”的内在批判。对实用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要坚持知己知彼、己彼沟通、强己化彼,实现思想教育的具体化、具象化和“具对化”(具体地比较和扬弃),从学理上深入分析批判。研究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过程中实用主义的两面性,深入批判剖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本质。思想领域不能消极防守而要积极进攻,争取主动权。这主要不是贴标签和进行外在否定,而是要遵循思想文化领域规律,研究异质思想的社会土壤、内容逻辑,揭露其本质并扬弃之。消解实用主义,更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强调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在文化建设领域指出实用主义的具体表现和危害。结合事例,结合时事热点从个人角度分析批判实用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表现和危害。
先进事物只有在与异质事物的比较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自身,只有扬弃异质事物才能坚持和发展自身。当今各种社会思潮在国际国内碰撞激荡,马克思主义要实现自身功能定位,自觉强化斗争意识,要在比较中显示先进性,在扬弃中实现坚持和发展。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世界变局下强化中国精神生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BKS15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张蕊:《论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③汪行福:《马克思“现实抽象”批判四维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2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