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技术获取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差异
——基于时滞视角的比较分析

2021-03-10许玉云张一飞尹相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年3期
关键词:时滞申请量高技术

许玉云,王 军,张一飞,尹相荣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2.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0 引言

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市场形势。当前的技术创新具有复杂程度高和跨学科等特点,企业在知识、技术和创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力量往往无法满足技术创新的要求[1]、难以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2],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开放式创新”[3]。获取外部技术是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方式,对我国企业来说,国内技术购买和国外技术引进是获取外部技术的两条主要路径。

现有研究中,将外部技术获取作为一种创新模式进行讨论的比较多,而对国内技术购买、国外技术引进这两种细分的外部技术获取方式进行详细讨论的还比较少[4],将这两种来源的外部技术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时滞差异纳入分析的相关研究则更为鲜见。对于外部技术获取方式,企业面临国内技术还是国外技术的选择,而购买引进的国内外技术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有无差异、在时滞性上又有何不同,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在选择创新战略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高技术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的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获取国内外两种来源的外部技术,并通过自身研发投入将其吸收转化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外部技术经费支出作为非研发创新支出,是高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合理用于两种不同来源的外部技术购买引进,以实现自身创新目标,对于高技术产业企业具有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运用2012-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国内技术购买和国外技术引进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时滞差异,并考察内部研发支出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文的贡献在于:①从比较新颖的视角即时滞差异的视角,对国内外技术获取影响创新绩效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国内外技术获取与创新绩效间关系;②目前讨论技术购买、技术引进两种细分的外部技术获取方式对创新绩效影响差异及形成机制的文献较少,本文丰富了相关研究。本研究分析视角及实证结论可为高技术产业企业根据自身创新发展战略选择不同来源的外部技术,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1 文献回顾

本文主要探讨国内外技术获取即国内技术购买、国外技术引进(以下分别简称“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

与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相关的观点大体上可归为两类。一是技术引进更有利于企业提升创新绩效。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宜的国外技术可以更快地实现本国技术进步[5],进入“引进—创新—再引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6]。一些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引进对企业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而技术购买的促进作用不显著[7];技术购买对专利并无显著提升作用[8]。二是技术购买更有利于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由于技术引进的是国外成熟技术,而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加之我国企业消化吸收水平不高,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却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长期依赖技术引进挤出了企业自身研发投入,使企业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9]。一些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引进对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具有抑制作用,而技术购买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10]。技术引进对专利生产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并且对新产品销售收入没有显著影响,而技术购买提高了专利生产水平。另外还有一些其它观点,如有学者认为技术引进和技术购买都能促进创新绩效提升[11];有学者用PVAR模型进行动态关系分析,认为技术引进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而技术购买对新产品销售收入逐渐产生促进作用[12],但是,这种方法未能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内在机制。

综上所述,对于技术购买和技术引进两种不同形式外部技术获取对我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学者们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产生分歧的可能原因是:①现有研究多从单期检验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未充分考虑国内外技术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时滞差异;②在创新绩效衡量指标、样本数据范围上存在差异等。针对现有研究局限,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检验技术购买和技术引进在不同滞后期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二是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两种衡量创新绩效的指标,以对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的差异性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国内外技术获取与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一般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或专利进行衡量。这两个指标衡量的角度不同,新产品销售收入反映产品新颖性,并且在实现过程中包含市场因素,而专利反映企业在技术上的新颖程度[13]。

新产品销售收入表明企业生产的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获利情况。外部技术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提升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实现。直接路径表现为,外部技术是现成可用的技术,为企业省去了研发、测试等大量环节,相比自主研发具有周期短、风险低等特点,企业可以将购买引进的外部技术尽快运用到新产品生产中。所以,即使本身没有研发活动或研发能力比较弱,企业仍可以通过购买外部技术生产新的产品[14-15]。间接路径表现为,外部技术相对企业现有知识技术具有异质性,并与企业现有技术形成互补,如果企业自身具备研发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将获取的外部技术与现有技术整合,实现新产品性能改善。外部技术获取有效补充、扩展了企业自身知识面,从而拓展了企业提高产品创新的途径和思路,使企业能够进一步创造出新产品。因此,不管企业研发能力如何,技术购买和技术引进都能够在短期内直接提升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技术购买和技术引进均能在短期内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表明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对企业而言,可以将外部技术中所含的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吸收并转为自身知识储备,实现技术上的再创新,从而促进专利生产。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对专利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即兼有促进作用和替代作用。一方面,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可能促进专利生产。首先,购买引进外部技术使企业直接得到相对自身具有差异性的技术,企业在掌握、运用差异性技术的过程中,有助于打破自身思维局限,产生新的创意。其次,引进的技术一般是相对自身比较先进的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学习和模仿创新的基础,企业如果能够对其中含有的隐性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则能够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专利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可能抑制专利生产。首先,如果企业购买引进外部技术后只是简单地对其显性知识加以运用,未对其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则难以发挥外部技术对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其次,企业外部技术获取需要占用相当一部分研发资金,企业的创新投入资源是有限的,将资金用于对外部技术购买引进,则用于内部研发的资金就会减少,因此,既直接制约了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又降低了对外部技术吸收转化的能力和效率。再次,在很多情况下,外部技术获取使企业不需研发即可满足自身技术需求,因此可能会替代企业自主研发努力,使企业形成技术路径依赖,导致企业忽视甚至放弃自身研发投入,从而损害企业专利生产。所以,内部研发支出和外部技术间存在替代效应[16]。

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在短期内对发明专利申请量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可能同时存在。这两种力量方向相反,到底是促进还是抑制,要看两种力量大小的对比。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技术购买和技术引进在短期内对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在方向上存在不确定性。

2.2 国内外技术获取、内部研发支出与创新绩效时滞性

不同来源外部技术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最优的时间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购买引进的国内外技术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时滞不同。

购买引进的外部技术复杂程度以及与企业现有技术间差异程度往往不同,这会影响企业对购买引进的外部技术的掌握、运用以及吸收转化。在外部技术复杂程度较低、与企业自身技术差距较小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将其顺利投入运用并吸收转化,当外部技术复杂程度较高、企业现有技术水平与其技术差距较大时,企业对其掌握运用以及吸收转化的难度也会增加。从知识复杂性上讲,企业购买的国内技术相比引进的国外技术总体复杂程度低,对企业来说,对国内技术进行吸收利用对企业自身吸收能力要求也比较低。国内企业拥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更加便捷和频繁,因此,技术水平差距较小且技术存在相似性[17],对国内企业来说更容易获取国内技术中的隐性知识[18]。近些年来,我国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差距不断缩小,但相比之下仍有一定距离。我国企业多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这些技术相比企业自身来说复杂程度更高,且由于国内外企业所处环境和技术体系不尽相同,引进的技术与国内企业现有技术差异也比较大。另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企业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掌握运用速度和吸收转化效率。不同国家间存在文化背景差异,也使企业不能顺利地完成对国外企业知识技术的吸收[19]。因此,由于不同来源外部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使得技术引进相比技术购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达到最优所需的时间往往更长。

技术吸收能力也是影响企业对外部技术掌握运用和吸收转化的重要因素。技术吸收能力包括获取、学习和利用外部新技术的能力,企业对外部技术中的隐性技术知识获取依赖于技术吸收能力[6]。在相关研究中,内部研发支出一般可以用来表示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20]。内部研发支出具有双重效应,除直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外,还能提高企业吸收能力。一方面,内部研发支出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提高识别市场上相关信息的能力,使企业获得更加合适的外部技术,并对所获取的外部知识实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即提高企业潜在吸收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在充分消化吸收外部知识的基础上,将其顺利加工利用并生产出产品和服务,从而完成对外部知识的转化,即提高企业吸收能力[21-22]。所以,企业内部研发支出会影响企业吸收能力,进而影响企业对外部技术的吸收转化效率。

总的来说,引进的国外技术相比购买的国内技术复杂程度更高、差异更大,这些因素增加了企业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掌握运用和吸收转化难度,相比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最优所需时滞更长。同时,由于企业吸收能力的发挥受外部技术来源及复杂程度的影响[22],使得企业在同样的吸收能力下,对购买引进的国内外技术的吸收效率不同,因此,代表企业吸收能力的内部研发支出,同时期在两种不同来源的外部技术与创新绩效间表现出的调节作用不尽相同。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技术引进相比技术购买在更长的时滞期对创新绩效存在正向效应。

H4:内部研发支出在同期对技术购买、技术引进与创新绩效间的调节作用不尽相同。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数量通常可以用来衡量创新绩效。专利数量包括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等,由于专利授权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23],而专利申请量可以及时反映当期研发活动的初步成果,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更能反映技术创新水平。因此,为更加全面地检验外部技术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本文选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量作为被解释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将国内技术购买和国外技术引进作为两个核心解释变量,以重点分析国内、外两种不同来源的外部技术对不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分别用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表示。

(3)控制变量。根据已有文献成果及实际经验,从研发创新支出、非研发创新支出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选取控制变量。在研发创新支出方面,内部研发支出是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4],是企业进行研发活动、实现创新的物质基础,用R&D经费内部支出表示。非研发创新支出方面,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作为非研发投入也是影响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消化吸收经费是直接用于对所引进技术进行掌握、应用、复制等活动的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可以优化企业生产和技术条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加优良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方面,创新市场竞争程度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此用“有R&D活动的企业个数”表示。另外,高技术产品进口会影响高技术企业在产品市场的竞争,也是企业学习模仿的渠道,从而影响企业创新,在此用高技术产品进口额表示。

3.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从2013年起按照《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进行统计,之后统计口径较为一致,但该年鉴2018版没有发布。在所用数据中,2017年各变量数据来源于相应版本《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其余数据来源于2013-2017和201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7年“有R&D活动的企业个数”没有统计,用前后两年数据均值进行插补,最终样本为2012-2018年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各变量的代称及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代称与描述性统计结果

3.3 模型设定

为检验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影响,构建计量模型。开放式创新情境下,企业为提高创新水平而进行的投入,除研发投入外,还包括非研发投入[1]。研发投入中最重要的是研发经费投入,非研发投入包括技术改造、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等;另外,企业创新绩效还受市场竞争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创新投入要素对创新绩效影响具有时滞性,将所有解释变量同时取滞后期。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Qi,t=β0+β1domtechi,t-n+β2fortechi,t-n+β3controli,t-n+εi,t-n

(1)

该模型为基本模型,其中,被解释变量Q为新产品销售收入或发明专利申请量;i为地区,t为年份,n为滞后期数,control是各控制变量的合集,ε是误差项。

关于n的取值,从现有研究[24]来看,不论是内部研发还是外部技术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都存在一定的时滞。借鉴现有研究结论和经验,本文构建回归模型时将所有解释变量先后同时取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即n先后取1和2,一方面较符合现实中研发投入和非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影响的时滞性特点,另一方面便于对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在两个不同滞后期影响创新绩效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将解释变量取滞后一期、二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计量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

模型(2)在基本模型(1)基础上加入内部研发支出与技术购买、技术引进的乘积项,以分析内部研发支出如何调节技术购买、技术引进与创新绩效间关系。乘积项系数如果显著为正,说明内部研发支出与外部技术间存在互补效应,内部研发支出吸收了外部技术,从而有利于创新绩效提升;如果显著为负,说明内部研发支出与外部技术间存在替代效应,内部研发支出对外部技术吸收不足,外部技术对技术创新产生抑制作用[19]。为缓解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在回归过程中需对乘积项作中心化处理。

Qi,t=β0+β1domtechi,t-n+β2fortechi,t-n+β3domtechi,t-n×rdi,t-n+β4fortech×rdi,t-n+

β5controli,t-n+εi,t-n

(2)

4 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有很多优点,如可以缓解遗漏变量问题和内生性问题,数据量相对较大,得出的回归结果较为稳健。

4.1 单位根检验

考虑到回归序列非平稳会影响回归结果有效性,本文对所用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为提高检验结果稳健性,同时使用LLC、IPS、ADF-Fisher、PP-Fisher 这4种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从表2可以看出,除IPS检验和PP-Fisher检验中个别变量未通过检验外,其余大部分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说明各变量是平稳的。

4.2 假设检验

经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各模型均采用固定效应进行回归。表3中是模型分别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量为被解释变量并分别取滞后一期、滞后二期的回归结果。模型(1)是基本模型,模型(2)是加入乘积项后的模型。

4.2.1 国内外技术获取与创新绩效时滞差异

本文中样本数据为年度数据,一个滞后期的周期为一年。通常在核算中将一年及一年以下的时期作为短期,本文中滞后一期是最短的滞后期,因此,本文将滞后一期作为短期,这也与前面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相对应。

从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1)回归结果来看,在滞后一期,技术购买的系数为24.133,在10%水平上显著,技术引进的系数为31.589,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在滞后一期即短期,技术购买和技术引进均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假设H1得到支持。在滞后二期,技术购买的系数不显著,技术引进的系数是59.616,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在滞后二期,技术购买对新产品销售收入没有显著影响,而技术引进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仍有显著促进作用。

从以发明专利申请量为解释变量的模型(1)回归结果来看,在滞后一期,技术购买系数为0.022并在1%水平上显著,技术引进的系数为-0.007并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在滞后一期技术购买对发明专利申请量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而技术引进对发明专利申请量有显著负向影响。可以看出,在滞后一期即短期,外部技术对发明专利申请量影响的方向并不一致,假设H2得到支持。在滞后二期,技术购买的系数不显著,技术引进的系数为0.018,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在滞后二期技术购买对发明专利申请量无显著影响,而技术引进显著提升了发明专利申请量。

从本文考察的两个滞后期综合来看,技术购买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正向促进作用都发生在滞后一期,而技术引进在滞后二期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有正向促进作用,技术引进相比技术购买在更长的时滞期对创新绩效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假设H3得到支持。

本文分析的重点是国内外技术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内部研发支出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所以,在此不对回归结果中控制变量作赘述。

表3 模型回归结果

4.2.2 内部研发支出的调节作用

为进一步考察国内外技术获取对创新绩效影响时滞差异的内在机制,需要分析内部研发支出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模型(2)是有乘积项且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滞后二期的回归结果。加入乘积项后,原来模型中解释变量系数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主要观察乘积项系数正负及显著性。

在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2)中,技术购买与内部研发支出的乘积项系数在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分别在1%、10%水平上显著为正,即在两个滞后期,内部研发支出在技术购买与新产品销售收入间均产生正向调节作用,且两者乘积项系数的大小和显著性在滞后二期相比滞后一期降低,说明技术购买与内部研发支出之间的互补作用在滞后二期相比滞后一期减弱;技术引进与内部研发支出的乘积项系数在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分别在1%、5%水平上显著为负,即在两个滞后期,内部研发支出在技术引进与新产品销售收入之间均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这说明虽然技术引进在两期内均提升了新产品销售收入,但主要是通过将引进的国外技术直接应用于新产品生产而实现的,即企业自身无需内部研发支出就可以获得新产品收益[22],并且这种直接获益远远大于由技术引进对内部研发支出挤出造成新产品研发减少而损失的收益。另外,技术引进与内部研发支出乘积项系数的大小和显著性在滞后二期相比滞后一期降低,说明两者间替代作用在滞后二期相比滞后一期减弱。

在以发明专利申请量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2)中,技术购买与内部研发支出的乘积项系数滞后一期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在滞后二期不显著,即内部研发支出仅在滞后一期正向调节技术购买与发明专利申请量间关系,说明购买的国内技术在滞后一期被企业较好地吸收转化,并提升了发明专利申请量,且在滞后一期已经基本完成吸收转化,在滞后二期吸收转化效应不再显著。技术引进与内部研发支出的乘积项系数滞后一期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滞后二期为正但不显著,即在滞后一期技术引进挤出了部分内部研发支出,加之内部研发支出对引进的国外技术吸收不足,技术引进与内部研发支出间表现为替代作用,在滞后二期内部研发支出对引进国外技术的吸收有所提高,使得两者间呈现一定的互补作用。这说明技术引进在滞后二期对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对引进的国外技术吸收转化而产生的,另外可能的原因是,企业对国外技术经一定时间掌握运用,相对先进和更具差异化的国外技术有利于打破企业自身思维局限,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导向和激发作用,从而使企业提升了发明专利申请量。

对比同一滞后期两个乘积项系数的正负及显著性可以看出,内部研发支出在技术购买、技术引进与创新绩效间所起的调节作用不尽相同,假设H4得到支持。

4.3 进一步分析

技术购买在滞后一期提升了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滞后二期对这两种创新绩效并未产生提升作用;而技术引进在滞后一期只提升了新产品销售收入并对发明专利申请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在滞后二期技术引进对两种创新绩效均产生了显著提升作用。

以上结果说明,技术购买对创新绩效的提升集中发生在短期,而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所需时滞更长,原因可能在于,从国内购买的技术比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复杂程度低,加之国内企业间技术差距相对较小、文化和成长背景更加相似,企业对国内技术很容易掌握运用,并通过内部研发支出实现吸收转化,进而能够在短期内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引进的国外技术相对而言复杂程度更高,企业对其彻底掌握运用需要经过一定时间,而且国外技术更具差异性和多样性,能够更多地与企业现有技术形成互补,使企业持续创造更多新产品,从而使国外技术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提升作用持续时间更长;目前我国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23],企业在短时间内对引进技术难以实现吸收转化,经过一定时间,企业通过内部研发支出对其吸收转化有所提高,并且对更先进、更具差异性的国外技术的掌握运用能使企业打破自身思维局限,对技术创新产生导向作用和激发作用,也使得技术引进对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提升需要更长时滞。

两期相比较来看,技术购买和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时滞不同,说明从单期判断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够全面,而通过时滞差异分析两种外部技术获取方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必要的。

4.4 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以上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更换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前文中用R&D内部支出衡量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许多学者认为企业研发和吸收能力不仅受每一期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影响,还受研发资本存量即往年研发投入存量的影响。在此参考吴延兵[25]采用的永续盘存法,将2012-2018年内部研发支出按永续盘存法换算为存量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srdi,t=rdi,t+(1-δ)×srdi,t-1

上式中,srdi,t表示i地区第t年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存量,rdi,t表示i地区第t年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额,srdi,0和rdi,0分别表示初始期地区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存量与流量,g是R&D经费内部支出额的年均增长速度。δ是R&D资本存量的折旧率,参照其他学者的做法[26],将δ取值为20.6%。

用以上方法计算得到研发资本存量数据,并根据原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经F检验和Hausman检验,依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到,更换解释变量后,基本模型(1)中,除以发明专利申请量为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模型中技术引进的显著性有所下降(由1%变为5%)外,两个核心解释变量即技术购买、技术引进的回归系数符号及显著性在其余模型中与原回归结果一致。加入乘积项的模型(2)中,以发明专利申请量为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二期模型中技术购买与内部研发支出的乘积项在10%水平上显著但符号未变,其余乘积项的符号及显著性均与原回归结果一致。研究的核心结论不变,说明前文中回归结果较为稳健。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2012-2018年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在滞后一期、滞后二期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并检验了内部研发支出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①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时滞差异。在滞后一期,技术购买提升了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技术引进提升了新产品销售收入但对发明专利申请量产生了一定的负向影响。在滞后二期,技术购买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均无显著提升作用,而技术引进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均有显著提升作用。即技术购买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集中发生在短期,而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提升的时滞更长;②内部研发支出同期在技术购买、技术引进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间发挥的调节作用不尽相同。在滞后一期,内部研发支出在技术购买与两种创新绩效间均产生了正向调节作用,在技术引进与两种创新绩效间均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在滞后二期,内部研发支出在技术购买与新产品销售收入间、技术引进与新产品销售收入间分别产生了正向、负向调节作用,在技术购买与发明专利申请间、技术引进与发明专利申请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内部研发支出对购买引进的国内外技术的吸收效率不同,即对国内技术吸收转化快,对国外技术吸收转化慢,使得内部研发支出对两种来源的外部技术与创新绩效间调节作用不同,并影响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时滞。

表4 模型稳健性检验结果

本文结论对于高技术产业企业选择不同来源外部技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具有一定启示意义:①高技术产业企业应充分考虑国内外技术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时滞差异。国内技术能够更快地吸收,企业能够将这些技术尽快转化为新产品生产并适应市场需求,以尽快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于企业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说是有利的。国外技术对企业来说消化吸收相对较慢,对创新绩效的提升需要更多时间,但出于保持技术和产品多元化、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间差距等目的,适当引进国外技术依然是必要的;②高技术产业企业应提高对国外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吸收效率。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对购买的国内技术能够较快地吸收转化,对国外技术的吸收转化效率低,没能较好地加以转化利用。高技术产业企业应通过内部研发支出提升对国外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尽快缩小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未来可作进一步研究:①限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采用的是高技术产业层面数据,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和启示,但对具有异质性的高技术企业来说,国内外技术获取对其创新绩效影响的时滞可能有所差别,未来可用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微观数据对异质性企业进行分析;②为细致分析国内外技术获取对创新绩效的时滞差异及其影响机制,本文比较分析了两种来源的外部技术在其发挥效应的两个主要滞后期的影响,未来可进一步开展动态分析,基于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对购买引进的国内外技术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时滞申请量高技术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超5万年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随机时滞微分方程的数值算法实现
变时滞间隙非线性机翼颤振主动控制方法
不确定时滞奇异摄动系统的最优故障估计
138.2万件,发明专利量质齐升企业占大头
中立型随机时滞微分方程的离散反馈镇定
2016年英国外观设计申请量增加55%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