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化学实验,提高课堂实效
2021-03-10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车疃中学平占斌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车疃中学 平占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还能激发他们探究化学的兴趣。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实验的过程,从而习得知识、获得方法、提升科学素养,是每位化学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就不可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在创设教学情境上下一番功夫,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教师可事先在一张白纸上用酚酞溶液画上花朵,用石蕊溶液画出叶子,将纸在阴凉处晾干。上课时,用小喷雾器向白纸上喷稀氢氧化钠溶液,瞬间白纸上就会出现“蓝叶红花”图案。
这种像变魔术一样的课堂引入会让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向白纸上喷“水”会出现一幅画?水里含有什么物质?带着这份好奇心,学生能顺利地进入课堂。
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找一块棉布手帕,在盛有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工业酒精与水以体积比1 ∶1 混合)的烧杯中浸泡,让两位学生用坩埚钳从烧杯中取出,面向全班展开,另一位学生用打火机或火柴点燃手帕,会发现整块手帕燃起大火,但火熄灭后手帕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
图1 用小喷雾器向白纸上喷稀氢氧化钠溶液
图2 用打火机点燃手帕
当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让学生参与实验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化学实验中的主角。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由于学生参与了课堂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找后进生来做,当他们被鼓舞、被信任、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时,就会树立起自信心,产生更高的积极性。
三、明确实验目的
任何一个实验都是有目的的。没有目的,实验就没有指向性,更谈不上有效性。
教师在演示实验前,必须认真分析该实验的目的,并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始终围绕实验目的开展教学。在进行分组实验时,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清楚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这样在做实验时才能有的放矢。
四、理解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的理解是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基础。化学实验原理通常包括化学反应原理和方法、仪器选择和使用、操作先后顺序、分离提纯以及尾气处理等。
不同类型的实验侧重点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实验类型和实验目的,应该有重点地让学生领悟实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例如配制氯化钠溶液的实验,应着重让学生理解仪器选用原理以及该仪器的使用方法。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则偏向于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
做实验时,应该让学生多思考: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如何控制实验条件等。
五、积极开展学生分组实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教材中的个别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分组实验,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分子之间有空隙”这一实验就可以转化为学生分组实验。先让学生动手做黄豆和大米混合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分子之间有空隙?说出你的设计方案并说明理由。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这一基础知识,也经历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先将实验结果和方案讲清楚,再做实验验证其正确性,这样就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如果教师不告诉学生实验结果和设计方案,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操作乃至分析探究结果,这样学生就会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
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内容主要来自教材中一些易转化为运用探究实验教学方法来进行学习的内容,以及将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内容。
七、不放过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指的是在实验者预料之外出现的实验现象。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就是受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启示而诞生的,它是培养学生好奇心、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必须正确对待,认真分析,绝不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做好实验的开发与拓展
家庭实验等能使课堂化学实验延伸到课外,伴随学生生活。教师应结合实际设计一些家庭实验,让学生自主进行。
例如,可以布置“制作无壳鸡蛋”家庭实验,请学生利用家里的物品制作一枚无壳鸡蛋。学生先自己设计实验,完成任务,再利用课堂时间展示交流。最后大家得出结论:白醋、洁厕剂都可用来制作无壳鸡蛋,但反应速率不同,现象不一样。
图3 利用白醋制作无壳鸡蛋
家庭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