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思考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2021-03-10张一奇

绿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思政

应 君,戴 靓, 张一奇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1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向着以人民群众美好向往为导向的趋势发展,坚持以人民主体为中心,不断地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在社会治理上也追求创新。由于人居环境与人民生活发展息息相关,故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少不了人居环境的全面发展。园林专业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引领性作用,使得风景园林师的角色在社会发展中承担了更重要的责任[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园林先锋陈俊愉先生坚持将“以社会为本”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全人教育观,认为德智体美劳这五育,德育放在第一位是很正确的,强调“为人”与“为学”的统一[3]。从社会导向到专业发展,都在启示着园林专业思政的必要性,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如何融入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又如何能持续地发挥作用,这是每一位从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园林专业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 现状与问题

教育部在2011年将风景园林学科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并列为国家一级学科,这不仅是进一步融入人居环境建设的标志,更是多学科交流的开始。庄晓敏总结出园林作为人居环境主要学科具有复合性、实践性、融贯性的特点[4],这些特质决定了园林专业课程中结合课程思政能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行,园林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对课程思政的思想认识、结合方式、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不足。

2.1 缺乏以中华传统文化为魂的工匠精神培养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多样的传统文化,其中工匠精神是从传统技艺中提炼出的优秀文化。以浙江农林大学园林专业为例,通过对授课学生的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工匠精神所表述的不只是匠人的坚持,更应该是坚守岗位的职业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5]。园林学科所涉及的课程亦文亦理,技术与艺术并进,传统园林所传承的造园手法、设计原则更是艺术瑰宝,学生需要钻研发现独有奥义才能更加明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这份责任感融合着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缺乏以持续性培养为主的课程机制

课程思政本意在于搭建全程式的育人形式,学科教育与价值观导向协同合作。学科不同,类别不同的课程要结合其特点,分阶段打造特色思政的演变路径和目标。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长久的培养,教育要践行“立德树人”就离不开整体发展。现有的园林相关课程思政改革大多具有瞬时性或者单一阶段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持续发展。离开在校的课堂,缺少持续的跟进,学生对思政课堂的积极性逐步下降。在自媒体时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专业课教师还需要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外,利用线上网络有效增长综合学习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2.3 缺乏以课程专业为主的多学科思政思想的结合

从2004年出台课程思政文件至今,各专业各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实例。思政教育从哲学类、经济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历史学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军事学类、管理学类和艺术学类出发,有相似点的学科可以互相总结经验、探究出共通的课程思政融入途径。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存在以孤立学科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理论”规范学生,或单纯地以抽象的、结论式的“哲学知识”灌输学生的现象,没有把多学科融合的传授知识和启迪其思政智慧相结合[6]。

3 必要性与优势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除了人文社科类,还有自然科学类的风景园林学科。风景园林设计是包含绿地与空间的科学和艺术,应用性与人文感并存。既建立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上,又实践于人文艺术学科。风景园林独特的学科内涵,使其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独具优势。风景园林学科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提升学科内部的传统文化优势与建设成果,乡村振兴的战略、美丽中国的建设,改善的是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增强的是乡村景观学术交流的成果。时代的变迁,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与充实,为更全面地开展课程思政奠定了基础。

思政教育使得客观性和主观性在课程上结合,也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具有客观性,又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反映的是当下主流价值内容。课程思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必然包含了价值的引领,这就是课程思政最明显的导向——育人[7]。对“课程思政”而言,硬性改变专业课程的原本属性是不合理的,提炼学科蕴含的价值基因,用隐形渗透、元素融合等方式,在专业教学中开展包含精神指引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才是有弹性并且合理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8]。”园林专业所教授的课程中涉及的科学、人文、艺术、技术等方面内容与思政教育易于形成较高契合度,并且涵盖维度较广,有利于增强课程思政的目标性、系统性、有机性、深入性,将课程思政浸润到每一个细节。浙江农林大学园林专业教改将思想政治教育根植入专业理论,把教育的价值升华,将课堂变成传播价值思想的政治站台,聚集中华文化底蕴,树立贯穿式、持续式思政教育的典范。

4 建设目标策略

浙江农林大学根据全面发展的方针把园林专业课程建设目标分为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教学目标为深入发掘和梳理《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德育素材,做好教学设计,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园林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政学习习惯;育人目标即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专业上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设计理念,明确标准规范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职业素养;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实现专业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园林设计是一种独特的设计类型,要求设计者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视觉效果、环境空间体验以及精神世界共鸣等多维度的设计结果[9]。对于初入大学的本科学生来说,通过课程启蒙可以迸发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紧接着结合园林规划设计的专业原理与项目案例的实际规划,进一步打稳园林专业素养基础。最后进行实例的集合,积极响应政策进行巩固,形成以课程启蒙出发,理论融合转承,时间巩固完结的三阶段策略。课程思政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找准契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内在契合关系[10]。各个阶段具备独有的融入性原则,是一个健全的完备策略(表1)。

表1 三阶段的融入性原则策略

课程启蒙阶段主旨在于明确园林设计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学生思政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做铺垫。通过分析时代背景下的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发展,以传统文化和师法自然为融入性原则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自由发言,发表对于“建设美丽中国与风景园林学的使命”的看法。

理论融合阶段致力于在专业理论的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实现专业授课中的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以公平正义、生态文明为原则,采取解读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园林设计的发展成果以及发展趋势;根据案例、人物分析讨论新时代园林设计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设计思想、将专业发展趋势与国家发展趋势相结合分析等方法,以思政角度为切入点探讨进行园林艺术与设计时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与设计初衷,将思政与专业的理论知识相融合。

实践巩固阶段侧重于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在具体方案设计过程中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的原则,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选取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带学生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学生可以根据知识与经验积累独立完成方案设计,实现真正的持续性教育。

在融入性原则下孕育出的园林学子,经历着从启蒙到过渡至最后巩固发展,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也接受了新时代最新的精神思想,持续地、实际地坚守着园林的匠心,成长为时代的匠人。

5 思考与建议

园林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教育的育人本质。目前各农林院校积极重视课程思政,形成了可观的教改成果,但系统机制管理和平衡融入的缺陷,让园林专业思政教育的稳步前进受到阻碍。从传统文化出发,到现代政策引领,像盐溶于水一般,相互渗透且持续交融。风景园林已经不仅是一个以美学为出发点,以规划和设计室外休闲空间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而是一个能够构建区域生态格局,丰富生物多样性,改善人类生存空间,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11]。因此,园林专业应该着眼于学生发展,成为立德树人的引领学科,培养出更多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养厚实、综合素质全面的园林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园林思政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