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来比去,你是人生赢家吗

2021-03-09韩婧

大众健康 2021年2期
关键词:亲戚子女阿姨

韩婧

春节到了,同学见一见,朋友坐一坐,长久不联系的亲戚团相互之间问候、畅谈、聊聊天,是中国人传承几千年的风俗习惯。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除了亲友相聚、阖家团圆的喜悦,很多人对即将面临的比来比去,也是深感焦虑。

中小学生仿佛听见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殷切”的问候:“有没有考一百分啊?这次年级排第几名?成绩不行啊,你看你表哥成绩就没让人操过心……”

漂泊在外的“打工人”自然也免不了被议论:“公司待遇怎样?就这点钱还‘996,不如在老家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吧?”

剩男剩女更是让长辈操碎了心:“你张叔家的儿子二胎满月酒刚办完了,你看你还挑来挑去,结婚就是找人搭伙过日子,差不多得了!”

已婚未育的更是逃不脱:“我啥时候能抱孙子啊,这可是我现在最大的盼头了,你看楼下的姑娘跟你一样大,孩子都会跑了。”

你以为生完小孩的就成为人生赢家了吗?太傻太天真!新一轮的比孙子热潮刚刚开始。

为什么人们热衷比较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汀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个体在缺乏客观评价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借此确认自己的属性。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倾向于跟“与自己类似的他人”作比较。这也就解答了为什么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来比去。

过年回家被父母拿来比较的对象基本上也是这个范围: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邻居阿姨的儿子,父母同学的女儿等。你纵使对此有万分不满和无奈,对他们说“人家林志玲也是40岁才结婚”,而这也确实是一个非常客观和直接的例子,但最终仍免不了被批“不切实际,你和人家明星能比吗”

父母和亲戚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脉,关注的朋友圈重点都和子女相距越来越远,这就导致了彼此沟通过程中的差异性。而父母及亲戚思维相对固定,很容易贴上一个“你和我想法不一样就是你错了”的标签,进而去评判子女,觉得他们在比较中处于下风。

对此,子女如果试图去争论,往往招来更多的不被理解,最终陷入深深的无力和自我怀疑中,认为“没有如父母所愿就是错了”。

我的一个朋友就对此深有体会:“结婚两年,家里催着要孩子的频率越来越紧了,过年回家肯定又是轮番轰炸。我很认真地跟父母表示,自己还没有做好当妈妈的准备,不想说生就生。但说完后他们总是说,‘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四五岁了,当时也没啥准备啊!有了孩子这些问题就解决了,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显然,父母听了她的担忧,但没有听进去她的担忧,更没有尝试去理解她的想法。

这也是春节过年回家的缩影:你的恋情、婚事、生育、孩子、收入、工作,都将被一一议论。

你与他人不同,你没有如他人期待的那样生活,都会在一次次聊天中成为谈资和“靶点”。

实力不够?战术来凑

既然比较无法避免,那如何在这当中占上风,尽可能平和地度过一个美好的春节呢?

首先,在争论前学会倾听。通常而言,个人被放到一个被比较的位置上,肯定是不舒服的,内心容易被激怒,迫切想要表達自己不一样的观点,这样自然少了平和讨论的空间。争论前,我们不妨慢一点,先多听一听家人催促背后的关心,听一听他们对你身体健康或者出门在外缺少照顾的焦虑,听一听他们因为距离太远无法关心你的担心。当你听到这些的时候,或许急于解释、争辩的心情就会有所缓解。告诉他们你在理解他们的心情,当他们感受到了你正面的回馈,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喋喋不休。

其次,学会灵活应对那些没有恶意的比较,在不产生冲突的前提下,明确界限。比如,当被问及有没有对象的时候,你可以显得好奇的样子去问对方:“阿姨,你和叔叔感情这么好,给我传授点经验呗。”这时,对方自然会开始说她的故事,矛头就从你身上转移了。通过这种方式,你没有硬碰硬,但也捍卫了你的界限。

最后,放下改变对方的念头,接纳他们的表达。接纳不等于认可对方所说,而是说我尊重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我自己也是有选择的。我可以选择听从或者违背,这是我的自由。当我们看到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权利的时候,迫切想要改变对方的念头也会有所改变。我们将关注的重心放到自己身上,多一些自我情绪的觉察,问问自己:为什么我对这个表达如此愤怒?这才是让自己更加稳定的关键。

纵使别人有情绪,我们也要告诉自己,个人才是自己情绪的主人,不必为了取悦他人而过他们想要的人生。

最后,我想用自己喜欢的一句话结尾:“就像老友之间,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度过许多时光。我们路径不同,甚至观念也不尽相同。我们一边干杯,偶尔彼此调侃。我们接纳对方,包括接纳对方的错误。”生活确是这样。

猜你喜欢

亲戚子女阿姨
Tomb-sweeping Day
比亲戚
加菜
推销
引避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简单快乐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