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植物蜜源—吴茱萸
2021-03-09张猛夏晓翠王春华张串联叶武光徐细建伊作林曹旭梅娄文韩兵庚
张猛 夏晓翠 王春华 张串联 叶武光 徐细建 伊作林 曹旭梅 娄文 韩兵庚 │文
1 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南昌 330052;2 江西婺源县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婺源 333200
吴茱萸系芸香科(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吴茱萸属植物,小乔木或灌木,花期6~7月,主要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浙江等地,该属植株具有吴茱萸、石虎、疏花吴茱萸等变种[1-3]。其近成熟果实是一味传统中药,具有治疗呕逆吞酸、厥阴头痛、五更泄泻和中枢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4]。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吴茱萸药理特性,随着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后,自然虫媒授粉难以满足充分授粉需要,笔者于2021年6~7月开展吴茱萸授粉前瞻性试验,初步证实蜜蜂为吴茱萸授
粉的可靠性,为充分掌握国内吴茱萸植物资源分布情况,进一步推广蜜蜂授粉技术,本文就吴茱萸分布情况,生长特性,栽培要点和病害防治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今后吴茱萸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一、研究进展
图1 吴茱萸种植基地
1.分布情况
目前,国内吴茱萸药材主要来源于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石虎、疏毛吴茱萸三种变种未成熟的干燥果实[5]。作为药材主要栽培地点有重庆秀山、重庆酉阳、湖北咸丰、湖南新晃、湖南娄底、湖南浏阳、贵州铜仁、浙江平阳、江西樟树、江西鄱阳、广西柳城、广西阳朔等地区[6,7]。据高国赋等报道吴茱萸分布与纬度存在相关性,国内主要分布区在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东部和中部各省(图2),在江苏、福建、台湾、广东、河南、云南等地区也有少量分布[8]。
图2 吴茱萸样本分布热力图(引自植物智)
2.生长特性
吴茱萸为多年生小乔木或灌木,树高3~10m,人工规模化种植后为便于日常管理,通过修剪一般控制在5m 以下。如图3所示,吴茱萸叶片左右对生,叶片5~9 片,通常以7 片居多;花朵成簇状,花轴基部有对生苞片2 枚,花瓣为5 瓣,雄花具有5 个雄蕊,雌花的花瓣较雄花花瓣大。
图3 吴茱萸叶片和花朵
吴茱萸为异花授粉植物,随着规模化种植易出现授粉不充分的情况,影响种子发育,通常采用根插和枝插等无性繁殖方式扩繁[9,10]。
3.栽培要点
吴茱萸喜阳,不耐寒冷,不耐涝,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亚热带季风区,年均降水量充沛。依据吴茱萸生长特点栽培时可选择海拔0~1500m 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流畅的平地或向阳坡地,深厚的土层(约50~60cm)有利于吴茱萸根部吸收营养,疏松的土质和排水良好的场地有利于根部透气减少根腐病的发生[11,12]。
4.主要病虫害
吴茱萸主要病害有煤污病、锈病、根腐病等;虫害有褐天牛、凤蝶、小地老虎、红蜡蚧、桑白盾蚧等[11,13]。
吴茱萸病害中以锈病最为常见(图4),高发于5~7月,主要危害叶片、幼果和新梢,发病初期叶片背侧出现大小不一橙黄色锈斑,后期病变部位变黑,导致叶片焦枯,逐步引起整株植物叶片提前脱落。预防阶段可通过增施肥料和做好种植基地排水工作,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发病初期可喷施石硫合剂、代森锰锌悬浮剂和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药物治疗[12-14];病害严重时及时清理携带病原菌的枯枝、病株和落叶,集中销毁截断病原菌的传播链。
图4 患有锈病的叶片
虫害主要以褐天牛和蚜虫为主,蚜虫多发生在早春吸食嫩叶的汁液,严重影响吴茱萸植株的发育,褐天牛则是幼虫时期在枝干内部啃食,造成枝干中空折断,进而导致吴茱萸死亡,多发于7~10月。蚜虫可采用杀螟松等药剂治疗,褐天牛采取人工捕杀或直接在受害植株上孔洞内喷施氟虫腈和氰戊菊酯 EC 进行防治[15]。
二、讨论
1.重视吴茱萸资源普查,建立蜜源基地
当前,吴茱萸分布较为分散,尚无明确数据表明全国吴茱萸总体栽培面积以及各地区详细的栽培面积,难以发挥吴茱萸辅助蜜源的作用。据笔者调查仅在江西省吴茱萸种植面积已超过5 万亩,如图5所示,吴茱萸蜜结晶前为浅琥珀色,颜色介于洋槐蜜和荆条蜜之间;结晶后颗粒细腻介于野桂花蜜和椴树蜜之间,前期试验数据显示吴茱萸蜜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掌握更全面的吴茱萸生物学特性,了解吴茱萸开花时间、流蜜情况,适时引导蜂农对吴茱萸授粉采蜜。
图5 吴茱萸蜜
2.重视吴茱萸蜜蜂授粉,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国内吴茱萸种植面积日益增加,但用于吴茱萸传粉昆虫却屈指可数,已远远不能满足吴茱萸充分授粉需求。利用蜜蜂为吴茱萸授粉,能有效解决吴茱萸授粉难的现状,让自然授粉转变为高效、节省劳动力的蜜蜂授粉技术,来提高吴茱萸的授粉效率。加大吴茱萸蜜蜂授粉增质增产宣传,走出一条种养结合,实现农牧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