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思政育人“1+X”模式的构建

2021-03-09黄洁张磊殷琳

商洛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黄洁,张磊,殷琳

(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这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然与其他组织、团体存在社会关系,承担着为国育人的神圣职责。同时,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其自身包括了不同的教学单位、党政部门以及后勤服务部门,也是由教师队伍、管理队伍以及后勤服务队伍构成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各部门、各育人力量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而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则必然要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调动各方力量,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之所以要研究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育人模式,是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近年来,国内有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模式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相关学者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运用教育规律,积极寻找适合新时代“大思政”教育的好途径、好方法。 王石径[2]、孙立军[3]、陈权[4]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刻把握时代要求,通过加强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造就具有明确使命、崇高价值、坚定信仰、高尚道德、朝气蓬勃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协同育人的现状和必要性,并结合当前形势对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进行了探讨。冯刚[5]、肖香龙[6]等强调为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变革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课堂内外互补、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的育人模式,实现三全育人,要立足“思政课程”实现“课程思政”,以协同育人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石琳[7]、张青[8]、沙招友[9]、石丽艳[10]等,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状况,从宏观和微观、平台、观念、模式和体系等层面对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进行了探讨。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对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多数研究是就全国高校整体进行宏观阐述,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一方面或者具体方法的研究,期于从某一方面找到突破口或切入点,还没有营造出全员参与、相互联动、多方发力、协同培养的良好环境。因此,本文立足党的十九大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领导,提出必须落实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和部署,做好顶层设计,在营造浓厚思政教育氛围的基础上,调动学校所有力量和资源,打造“1+X”模式的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机制。

一、大学思政1+X模式的协同育人机制及其创新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教育的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性决定了高校教育具有其他领域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健全的体制机制,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从事思政教育的专家。因此,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任务,与时俱进,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育人机制是广大思政工作者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大学思政1+X模式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高校必须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全面系统谋划,树立起“占领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教育理念,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坚持一个核心,树立两个把握,实现三个育人,发挥四支力量,解决四个问题,落实五大工程”,构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协同机制,见图1。

图1 大学思政1+X模式的协同育人机制

1+X协同育人模式是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统一体,该模式中的“1”是一面旗帜,是顶层设计,是指高校党委以及党的基层组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党委要切实担好主体责任,全面负责学校的党建工作,明确高校为谁育人的问题,努力办让国家放心、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同时,高校各基层党组织、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好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围绕工作要求,唱响主旋律。“X”是一个系统,是协同机制,是指高校思政工作要始终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团组织及广大教职员工组成的四支育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

一个核心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两个把握: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二是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三个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四支力量:一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课程的育人功能,贴近学生实际,从内容和方法上改革传统的授课形式和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果;二要建设并配齐、配足思想素质高、政治立场坚定、作风过硬的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发挥好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三要重视学生党团组织建设,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努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远大报负,有知识才干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四要充分调动其他教职工开展思政育人的积极性。四个问题:一是解决好怎么看的问题,即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需要,看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解决好怎么学的问题,党的理论、国情世情、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简洁明了、富有哲理的语言等,都是大学生的学习重点;三是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好高校各支力量的作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四是解决好怎样评的问题,各高校要改变过时的人才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及考评方法,要充分体现学生道德水平和道德素养在人才评价中的中心地位,培养本领过硬,思想上靠得住的人才[11]。五大工程:一是教育工程,要从教材、教师、教学等要素出发,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协同育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二是营造红色文化氛围,通过红色文化、革命传统、主题宣传等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三是优化党团组织建设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加强对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与再教育;四是打造科学的思想品德评定体系,改变人才评价标准和方法;五是着力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要选拔一批政治理论功底厚、思想认识水平高、理想信念坚定的教师从事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大学思政1+X模式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

1.既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又充分发挥各育人主体的作用

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教育的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性特征决定了高校的独特优势。与“三全育人”不同,本文所提出的育人机制进一步强调了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绝对领导,高校党委要做好顶层设计,促建“大思政”格局,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明确了育人的主体以及各主体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后勤服务、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各主体要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明确监督、指导与服务职能,即如何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党团组织、各职能部门及广大教职员工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和协同育人模式,增强教育的广泛性和渗透力,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

2.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具体措施,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目标与方法相结合

在协同机制建设过程中,本研究充分认识到高校党委及党的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核心和引领作用,提出一个核心、两个把握。同时,在协同机制构建中,提出了协同育人的具体措施。强调协同育人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不断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多管齐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与引导作用。积极创新育人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明确职责,强化分工合作,凝聚教育合力,加强协调沟通和联动互动,增强思政工作效果。

3.既把握方向,又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整体氛围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明确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奉献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充分发挥宣传部的政治理论优势,组建校内思政宣讲团,聘请校外专家学者进校作报告,唱响思政工作的主旋律;思政课教师及学生管理专业人员要积极开展思政工作的课题研究,结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提炼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找准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提升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各任课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明确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的理念,主动把思想性和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增长技能的同时得到灵魂的洗礼;各职能部门要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树立铸魂意识,教育好学生做人做事,形成良好品质,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实现课内课外、学习生活、网上网下联动,潜移默化,形成渗透式教育。

二、大学生思政1+X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功能的实现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谋划,充分调动各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各部门、所有教职工之间的相互协调,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协同机制的育人效力。

(一)高校党委及党的各级组织要坚持立德树人,谋划大方向

1.用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发展

理想信念是精神力量。高校要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武装广大师生头脑,应引导师生积极学习党史、国情、改革开放实践史,增强师生党性观念,增加对党的认识和情感。比如利用“青马工程”“青年大讲堂”等形式,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胸怀祖国,情系天下,立志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因此要大力弘扬和倡导,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树立“好典型”“好榜样”,注意从校园、从身边发现和挖掘先锋模范,用鲜活的、看得见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做真人、做好人。

2.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首先要主动接受教育,感受新思想的熏陶,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政治素养,学校要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者必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策,要和中央保持一致,做好政策的支持者、维护者和宣传者。高校要坚持对师德高尚、品行优良的先进典型人物进行宣传,引导和教育广大教师形成高尚的人格。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要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能力强的思政人才队伍。首先,要将其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想尽一切办法选好人、用好人,并加大对他们教育培养,通过理论学习、实训实践、考核指导,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同时要更加重视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和塑造学生,教育广大辅导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立足本职,紧扣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做学生成才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4.充分发挥高校各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落地落实,而且也决定着广大教师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着身边的广大师生,直接关系着能否为国家、为社会培育更多合格的人才。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各院教学科研机构、人员和工作的实际,合理进行党支部或党小组的设置,可以依托项目组、课题组、教师或学生公寓楼、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学生党支部每年要结合部分党员毕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制定支部工作规划,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同时,要选优配齐各支部书记,并经常性开展教育和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素质好、工作作风硬、示范作用强的党建工作队伍。

(二)各教育教学主体要紧扣思政育人,唱响主旋律

1.以生为本,贴近实际,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地生根

高校教师,尤其是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建立健全与学生的谈话谈心渠道,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征求他们对改革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学生学业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学生志存高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结合国家奖助学金评定资助工作,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加强诚信励志教育。此外,还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针对性地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长效机制。

2.占领网络主阵地,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网络和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校及教师要主动占领网络主阵地,重视网络话语权的把握,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杜绝网络上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利用主题教育网站、微信、微博及“易班”平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制作和传播能够为学生接受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要积极支持学生结合时事政策、社会热点展开讨论,激浊扬清,撰写文章,用主旋律占领舆论阵地,产出一批网络思政精品,网络名师、名作。

3.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好的形式就是润物细无声。首先,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教师进行“课堂思政”,要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四个自信”,主动传播党的好声音,用先进思想、优秀文化影响和感染大学生,开启他们求知向善、心系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其次,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先进理论去回答、破解社会焦点、热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实践。再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切实改变单一说教、灌输式方法,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内容的感染力,提高课堂抬头率,结合思政课育人的特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生活当中去,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开发育人课题研究,开辟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国家的精准扶贫、科技下乡、社区服务等活动,构架“互联网+志愿者”模式,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搭建学生志愿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节假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促使他们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育人资源,营造好氛围

1.用红色文化资源感染人

红色文化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历史积淀,是无数革命先驱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和将来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生动的教材和鲜活的资源。高校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当地红色革命资源,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学习,走进红色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用心品读和感受革命精神的磅礴力量,深刻领会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铸造的“红船精神”“延安精神”“西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真谛,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营养。还可以利用国家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努力使红色文化入课堂、入头脑,滋养校园,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抱负。

2.用大学精神芬芳熏陶人

高校要结合各自的特色,积淀和传承大学精神,通过“举校旗、传校训、唱校歌、讲校史”等活动,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家国情怀。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学生充分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选修课、课外活动等。积极倡导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动校园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围绕校风、院风,紧抓学风,凝练班风,着力打造“一院一品”工程,推出一批反映大学精神和时代风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高校党委和党的基层组织作好顶层设计,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努力营造浓厚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同时,从各个方面入手,寻求突破,形成合力,打造“1+X”协同机制。广大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党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作用,恪尽职守,形成育人合力。同时,高校要整合和利用好教育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摸索出适合新时代能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新方法、新措施,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帮助大学生修德,“既要立志高远,又要立足平实”,为国家、为社会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