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聂耳故居有感
2021-03-09刘荣先
□ 刘荣先
聂耳
我一直以为聂耳是玉溪人,曾经到玉溪“聂耳公园”旅游过,但这次到昆明出差,徜徉在昆明最繁华的南屏街,走累了,为闹中求静,有朋友提议到花鸟市场逛街,无意之中偶遇聂耳故居——昆明甬道街72号,成春堂中药铺,才知道聂耳真是出生在这里。
对于聂耳,人们都想唱一唱他的歌,让我们活在他的歌声中,他也活在我们的歌声里,因为他是一位为《国歌》作曲的云南音乐家。
走在甬道街狭窄的路上,近看72号门前有一棵挺立的柏树,左边是一幅大型展板,上面有放大的聂耳图像和国歌的曲谱。正中三间二层楼房是经过修缮的“三坊一照壁”住宅,中间挂着一匾“聂耳故居”四个大字,吸引着行人们的眼球。走进屋里,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各种有关聂耳的资料、书籍、图片。楼上一间屋里有一张旧式大木床,上面标注说明:1912年2月1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早晨,聂耳诞生在这张大床上。
通过与管理员交谈和看资料,才对聂耳的事迹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聂耳的父亲聂鸿义是玉溪有名的中医。1902年秋天,父亲聂鸿义和母亲彭寂宽夫妇俩到省城昆明谋生,租下这幢小楼挂牌“成春堂”悬壶行医。现在的屋里还有许多当年他们行医时的用具和留下的一些药方、衣物等遗物供游人参观。这里2010年被定为昆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有专人管理,免费开放,让到过这里的人知道聂耳的事迹。
父亲为聂耳取名守信,字子义。聂耳是他在上海取的名字。他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四岁时丧父,母亲是云南玉溪峨山县的傣族妇女,善良好学,且懂医药,她继续养育子女,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
聂耳从小天真活泼,勤奋学习,兴趣广泛。他特别爱唱歌,爱听母亲唱花灯调,讲董永、孟姜女等民间故事,立志长大要做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他10岁时进入昆明求实小学读书,对音乐的爱好更加强烈,学会了笛子、二胡、三弦、月琴,在同学中他是一位能歌、会弹、会演的多面手。小小的聂耳不但活泼灵巧,且善于团结同学,曾经担任过学生会会长和班长。1925年他考入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开始接触进步书刊。192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主修英语。1928年3月30日,聂耳亲见共产党员赵琼仙壮烈牺牲于反动派的屠刀下,心中敬佩她是为理想献身的英雄,于1928年秋加入青年团。同学们都喜欢这位多才多艺的聂耳同学。1930年5月,聂耳在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前夕,因为思想进步、敢于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被反动派列入了黑名单,三哥聂叙伦要求聂耳出外躲避反动政府的迫害。
1930年7月10日,聂耳告别家人,绕道越南奔赴上海。他到上海的“云南申庄”当店员,开始独立谋生。同时,在这异地他乡,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同伴和战友。他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后失业,又去报考明月歌剧社,被录取后,更刻苦学习小提琴,参加歌舞演出,并开始尝试音乐创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聂耳亲眼看到日本强盗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他决心以音乐为武器,投入对日寇的抵抗斗争中去。在抗日文艺宣传中,他认识了田汉,得到了亲切的教诲和指导,直接参加了左翼戏剧演出活动。这时他又结识了导演和音乐家蔡楚生、郑君里、任光等。聂耳深感救民救国需要擂响战鼓、吹响军号,向敌人冲锋陷阵。他不满足、不愿意再把歌舞当作无聊的消遣和庸俗的娱乐。他以“黑天使”“浣玉”等笔名撰写文艺评论,批评著名的音乐家黎锦晖的小市民味,并毅然离开了明月歌剧社。他到北平住了三个月,与于伶、宋之的、王旦东一道参加左翼戏剧活动。他曾到清华大学舞台上演奏《国际歌》,与少数右派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斗争。1933年,由田汉介绍,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介绍他进入“联华”影片一厂工作,开始学习苏联音乐,写出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歌曲。
1933年夏,聂耳写出他的第一首歌曲——为电影《女性之光》谱写的《开矿歌》 (田汉词)。他参加拍片配乐,辛苦勤奋,勇敢斗争,被厂方借故辞退。1934年春,聂耳与任光、张曙、吕骥等组成左联音乐小组。4月1日进入英国人的“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协助任光、安娥工作。他们创作的《渔光曲》 《开矿歌》 《大路歌》 《开路先锋》 《毕业歌》灌制成唱片,在城市街道处处播放,影响深远。聂耳满怀激情为田汉歌剧《扬子江暴风雨》谱曲,到黄浦江码头体验码头工人生活,写出激动人心的《码头工人歌》 《打桩歌》等插曲。1934年是聂耳创作的高峰期,为电影《桃李劫》写的《毕业歌》、为电影《大路》写的《大路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35年,聂耳担任联华影业音乐部主任,为电影《新女性》、话剧《回春之曲》写了《回声歌》 《梅娘曲》等插曲。1935年3月,他主动承担起为夏衍编剧、田汉作词的电影《风云女儿》谱写歌曲的任务。聂耳全身心投入紧张的工作,满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他写出了一生最辉煌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电影和歌曲受到广大群众热爱,而敌人则惊恐万状、恨之入骨。反动派采取卑鄙残酷手段,逮捕了左联领导田汉、丁玲、阳翰笙。聂耳的处境也十分危险。党为了培养和保护聂耳,派他东渡日本,再到苏联、欧洲学习。1935年4月15日,聂耳乘日本轮船“长崎丸”号赴日本。4月18日到达东京。聂耳勤奋学习歌剧话剧音乐,学习日语,参加东京中华青年会活动,演唱自己的《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
昆明甬道街72号聂耳故居
1935年7月17日下午,聂耳与友人到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被汹涌的海涛夺去了他年轻宝贵的生命,时年23岁。聂耳遇难后,音乐家张天虚把聂耳的骨灰由东京带回上海,又由聂耳的三哥聂叙伦带回昆明,安葬在风景优美的滇池之滨的西山。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会讨论国旗、国歌等事项,画家徐悲鸿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大家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顾虑,周恩来总理当即支持徐悲鸿的建议,认为此曲雄壮、豪迈,有革命气概,节奏鲜明;建筑家梁思成也说好;最后毛泽东主席根据大家的意见表示同意。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聂耳歌曲最突出的特点是:战斗的气息,大众的精神,民族的风格和抒情的色彩。因此,他的作品是时代的号角,是百姓的心声,超越当时的文艺潮流,独领音乐风骚,成为经受住时间考验、思想与艺术高度和谐的经典之作。
聂耳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但聂耳的歌曲永远跳动在我们心中。我们要高唱聂耳的歌曲:“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伟大的祖国,将在聂耳歌曲的鼓舞感召下,“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去建设繁荣富强的美丽中国,锐意进取,攻克难关,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为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积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