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西方民族学理论

2021-03-08谭萌姜爱

科学与财富 2021年6期

谭萌 姜爱

摘 要: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英国人类学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两位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的学术思想核心是“需要”与“功能”这两个概念,他的理论被称为“功能论”;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学术思想核心则围绕着“结构”与“功能”他的理论被称为“社会结构—功能论”。英国功能学派诞生于西方民族学大发展时期,田野调查法在这一时期也确立了基础性地位,英国功能学派的诞生不仅对当时英国人类学界的影响是巨大的,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民族学理论; 英国功能学派; 文化功能论

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类学赶上了西方民族学的大发展列车,1922年,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达曼岛人》同时出版标志着英国功能学派的诞生。文化功能论是功能学派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对研究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一、功能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一次次地冲击英国的殖民体系,使得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变得越来越艰难。在此情形下,英國政府迫切希望伴随着海外拓殖而产生的人类学,能提出管理殖民地的有效办法,以维护其殖民统治。这是功能主义兴起的重要社会背景。

在社会思潮方面,随着进化论思想的退潮,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内部,比较研究和功能研究开始盛行。这些都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提出功能主义学说提供了社会和思想基础。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社会原因和时代背景,功能主义理论一经提出,即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其追随者颇众。功能主义一下子成为人们研究和看待社会若干问题的主要视角和方法。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

马林诺夫斯基出生于波兰卡拉科夫,是英国功能人类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启发下,开始对人类学发生兴趣并潜心研究民族学和文化史。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科学的文化理论》、《野蛮人的性生活》等。

马林诺夫斯基除了受社会学派的影响,还受到冯特、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的影响,导致他除了关注社会、文化之外还关注个人。他把生理、心理需求看成是最基本的需求,而社会需求是次生的。马林诺夫斯基的“需要”有三个层次,即“基本需要、派生需要、整合需要”。基本需要实质就是满足生理需要,如人的新陈代谢、生殖繁殖、身体的舒适、安全、行动、生长、健康等;派生需要是任一社会对于这些基本需求,都会有自己相应的文化措施,个人是以文化而非自然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的,如各种工具、物品、技术、信仰等,以上这两种人们的需要,也可理解为直接和间接的区别。马林诺夫斯基有时又将文艺、娱乐、巫术、宗教、科学等从“派生需要”这个层次抽取出来,称之为“整合”的需要。

“功能”这一概念是功能学派的灵魂,其概念的解读不断在更新。简单来说,这一概念的要点有三:一是文化的功能是满足人类的需要,反对古典进化理论将文化现象视为历史的遗留,并作为恢复人类历史原貌的主要依据;二是要从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中去研究文化的功能;三是功能的眼光就是一种整体的眼光,看事实在完整的文化体系内占什么位置,各部分怎样的相互联系,这体系又以何方式与周围的物质环境互相联系[2]。马林诺夫斯基将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并力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的功能的一般法则,他不反对历史观点,但是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和利用权威、详细的资料来研究社会变化的过程,他不拒绝历史,但拒绝构拟历史。他的功能思想被称为文化功能主义。

1914-1918年期间马林诺夫斯基在特洛布里恩德群岛进行了两年多的田野调查,《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就是那一时期调查的最初成果并首次运用了功能主义的思想描述了巴布新几内亚东部群岛上的一种叫做“库拉”的交换制度,以及与这一制度相关的当地土著日常生活等,这本书也是第一部现代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志。开展田野工作马林诺夫斯基虽然不是第一人,但是他创立了一整套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规范和原则,在时间、空间、技巧、语言、方法、理论这六点上做了详细的要求,非常注重现实社会的详细描述,他所提倡的参与观察成为了整个学科的共识至今仍被推崇。

三、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

拉德克利夫·布朗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早年在剑桥大学修习道德科学。他对功能概念初次的应用受以杜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年刊派的影响。1906-1908年和1910-1912年先后在印度安达曼岛、澳大利亚西部从事人类学实地考察。1922年出版的《安达曼岛人》布朗提出最初的结构功能论概念,描述了安达曼岛人社会组织、仪式习俗、宗教和巫术信仰,认为土著的仪式是一套维系和传递社会情感的情感意向,进而凝聚社会组织的情感意向。

布朗与马林诺夫斯基都强调对功能的研究,但是布朗强调功能研究的同时还强调结构的研究,因此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思想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他受涂尔干的影响较大,更关心社会制度认为社会先于个人的存在而存在,不以个人的消亡而消亡。他认为只有认识了社会的结构,才能够明确这一结构在社会中所起的功能,这也是他们之间相互的关系。布朗的社会结构包含着三层逐步递进的含义:一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组合的各种群体及个人在这种群体中的位置;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制度”支配的,制度是指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关于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原则是群体形成的基础,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则是对某种关系中人的正常行为的固定;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变动不居的[3]。认识社会的结构就是认识了社会的内部产物,认识了社会的功能就是认识了社会结构对它所作的贡献,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二者结合起来,就组成了社会体系。

布朗继承斯宾塞的思想赞成进化理论,但是他并不认为进化就是进步,只是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更加复杂化。进步一般是指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升以及道德的发展,这里的进化是指社会结构一种趋异的发展,一种内外均衡的结构状态迈进。布朗与由于重视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布朗还强调共识性研究,而共识性研究的对象是文化的本质、结构与功能。研究文化实际上就是研究文化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文化结构再到文化功能,综合到文化体系。

前面提到的共识性研究实际就是横向的研究方法,是布朗所主张的比较法中的一种,就是把处在同一个时期位置不同的社区的社会文化进行比较。另一种是纵向的研究,考察同源文化不同地方差异的原因及发展的过程,即研究文化变迁的问题。布朗认为人类学的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家一样,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必须进行广泛的实地考察,极力主张运用比较法去观察社会变迁中的规律。布朗对考察工作要求严谨,主张对一个地区应进行反复的实地调查研究,并对后期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在实地调查中不断的去核对其结论,力求得到最真实可靠的研究成果。

英国功能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英国人类学界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学派,两位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都倡导文化整体论,注重实证研究,把民族学的研究从书本带到了田野,从历史带到了现实,确立了现代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典范。但是二者侧重点存在着一些差别,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解释的是文化如何满足个人的需要,把个人作为起点,以文化为中心,强调的是文化的生物基础,侧重對文化进行功能分析;而布朗的功能论,探讨的则是社会结构如何在时间的推移中保持自身的作用,从社会出发,以社会为中心,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研究,强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更加系统、清晰地阐述了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4]。只有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区别,才能真正理解功能学派阐述的理论和方法论,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9.

[2]朱炳祥.社会人类学[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7.

[3]朱炳祥.社会人类学[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1-62.

[4]杨璐瑶.试述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01):31-33.

作者简介:

谭萌(1985.11—),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学;

本文通讯作者为: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