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文化方舟稳济商业沧海
2021-03-08莫雅卓伯先郭宇
莫雅卓 伯先 郭宇
摘 要:文化与商业二者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如今商业浪潮急剧翻滚,传统文化不负其扰,以致于现存的许多文化遗产更多的是被赋予一些商业价值,而导致其本身的文化价值的流失。对于此类越发普遍的现象,我们团队开展了对于以古建筑群落为主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商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平衡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古建筑的现状远比我们从表面资料所了解到的更为危险。大多数古建筑群落在商业的威胁和逼迫下陷入窘境,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本文以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为切入點,简述文化方舟乘风破浪的渡海之行,以项目研究者的角度重现研究过程中的艰辛,体现文化方舟的真实境况及保护传承的难度之大,从而呼吁社会加强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重视,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完善体系,为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保驾护航,在历史长河中稳步前进。
关键词: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开发;平衡点;古镇;名城保护
1.前言:严峻的文化形势
文化方舟在商业的侵袭之下颓废已久,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我们的研究不能流于表面,不能仅仅是浅薄地呼吁大家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我们应该从文化遗产的保护走向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记忆挖掘和认同,从单纯的保护走向保护、管理、运营的整个过程,使建筑文化遗产得以成为各方关注、共同参与的话题。对于以古建筑群落为主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是阻止进化而是管控变化,其目的是为未来发展提供史地维度和创造源泉。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尽管这一条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有许多前辈走过,依旧难免有荆棘簇簇。诚然,要想真正提出一种可行且有效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更多。但我们愿意以自身的绵薄之力为文化方舟保驾护航,无畏苦难艰辛,挂文化之帆,济商业之海。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许多的难题。缺乏论文撰写经验等问题频频出现,让我们措手不及。但好在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也有了逐渐深入的了解,也正是这些问题的解决让我们初步形成了以古建筑群落为主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雏形模式。
2.过程:繁复的调研工作
2.1调研前的准备
2.1.1陌生的课题与思维
在相当长一段的时间里,我和团队都在寻找一个可供探究的课题切入口。哲学与社会科学是一个大范围,也是一个大命题,它与我们息息相关,但基于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找寻一个新颖且具有探究价值的课题是非常困难的。
陌生的课题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不熟悉的抗拒感,更多的还是一种思维上的茫然与未知,平时鲜少涉入的这个领域,在调研开启之前就给了我们一次降维打击,纵有风雨,但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2.1.2调研方向的确定
历经多次探讨,我们在千千万万个调研课题中选择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这一方向作为我们的工作展开基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渐渐重视的这个时代,物质文化遗产却因为它的不可移动性而走到了群众视野的背面。
在开题前,我们曾利用大数据进行过调查,发现举凡世界名胜景点,大多都渐渐走向没落,除了少部分是由于风吹雨打、山崩地裂等不可抗力因素外,大多数景点(其中有大部分是物质文化遗产)却由于人为因素,如强力拆迁等,遭到不可修复的毁灭性破坏,从高耸入云的百年朱楼弹指间便化为一抷黄土。
因此,我们将调研方向确定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要探究它“何致于此”,就必须面对其背后的是非争议,甚至要与利益之手进行一次博弈。
2.1.3论题的确定
将调研方向确定后,我们开始积极寻找能影响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因素,在阅览诸多文献资料后,我们不难得出,商业开发的确是在这背后起着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
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经完全的开发,那么它们在人群中的知名度是较低的,换言之,随着时代的更迭,今时的人对待它们完全不能与古时的人相比,因此我们承认,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开发,但必须适度。
然而商业开发总是一锤重击,贸然砸下,虽然给予了物质文化遗产以较高的群众知名度,但同时也让它们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平衡二者呢?因此,我们将论题最终确定为——探究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平衡点(以古建筑群落为主)。
2.2调研过程
万事开头难,在调研的最开始,便是需要面对经费的筹集问题。
我们选择的调研地点,除了成都市中心的三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之外,其他的十三处古建筑群落散落分布在四川的东南西北,来回周转的交通费、住宿费与调研费用,实在不是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能够轻松承担的。
在小组商讨无果后,我们找到了项目的指导老师伯先老师,向他说明实情后,伯先老师建议我们初步先以线上音影视频为调研第一步,利用网络大数据时代的便利条件来完成对调研对象的初步认识与了解,然后再根据调查的初步结果进行第一次整理,挑选出来几座最具调研性也最典型的古建筑群落,再进行实地调研。
伯先老师的一番话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为了弥补经费的不足和周转的不便,我们最开始是依靠线上调研来完成调研的初始工作的,在第二环节时,我们发动了周边同学,借他人之口和相关拍摄图片来进一步了解这些古建筑群落的基本情况,在第三环节时,我们筛选出来了最具调研性的地点准备进行实地探访。
就这样,基本解决了经费缺乏的难题。
但一事将毕,他事即起。虽然我们的调研方案策划得足够完善,事实上,我们还是对实地调研缺少足够成熟的考虑和思量。
在实地调研环节,最困难的就是与当地住户和商家的沟通环节。这也是调研中最重要的走访环节,但当地住户对于我们的到来,都有一种很强的戒备心理,在同我们谈论起课题时,也多是一种拒绝或麻木的姿态,走访在这里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并且,跟商家的沟通是最为艰难的,景区负责人帮助我们联系了进驻当地的商家,当我们试着与他们谈论起商业开发的利弊时,多数商家认为,商业开发并没有错,甚至是百利无一害的,他们关注的角度更多的是在于物质的层面,即经济需要发展,商业急需开发,他们认为一味的保护和传承只是让大多数人都饿着肚子,这对于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利好。
我们认为他们的话有一定道理,但奈何太過片面性,要知道,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以一方的毁灭性破坏为前提的,这其中一定有值得挖掘和能够找到的平衡点,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在当时艰难的瓶颈期中仍然坚持初心,不忘对调研结果的继续找寻。
2.3调研结果的完善
2.3.1整理归纳调研结果
实地调研之后,紧接着便是资源的整合。
由于调研对象的特点不一、分布不均,在诸多资源的整合工作上,也是一大难点。我们需要对不同城市的不同古建筑群落进行分类整合,但同时也要对各个地方的调查结果进行提纲挈领的分析。
这是一个漫长且枯燥的工作过程,须知不同的古建筑群落,它的历史来源、建造时间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又有着相同的特点,例如我们调查的川西旅游联盟的十三处古建筑群落中,就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是沿袭丽江古镇的开发模式,以古镇与购物相结合的方式来吸引商业集聚。诸如此类的调研结果还有很多,我们为此也花了大半时间来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
2.3.2从调研结果中提取核心观点
完成了重复单一的资源整理工作之后,便是本次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了。那便是试着去找到一个以古建筑群落为主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之所以称其为重中之重,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平衡点是整个研究的核心和目的,更是因为在有许多前辈已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之后,再去提出一个新的模式的难度之大。我们需要切实考虑其可行性以及效用和风险,我们需要寻找的所谓“平衡点”,是要在偏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又不能过度地阻碍商业发展,在能够保证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又尽可能降低其商业价值的下降。
这样的观点在此前从未以成型的项目研究形式出现,那我们将遇到的困难也可见一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我们归纳出了目前来说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措施,历经无数次的讨论与总结,在导师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提出了改造性复制的概念,并最终完成了论文的撰写。
3.结论: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间的关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难题,也历经了许多的失望和挫败。所幸我们坚持了下来,才有今天的成果。而背后支撑着的,只是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看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瑰宝在商业浪潮淹没之下不断沉寂之后的悲愤和不甘罢了。
不管这些古建筑经历了多长时间的沉睡和衰败,我们希望这些只属于我们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被留下,不要让这些宝贵的财富淹没于时间洪流,最后变成历史记载中的文字和图片。这也是我们研究这个项目的初衷,希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仅是要停止因商业发展而损害古建筑群落的现状,更是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我们的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传承下去。
而到了如今的地步,我们的醒悟已经迟到了很久。在商业巨浪之下的文化方舟早已失衡,而浮沉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及时止损,惋惜已经失去的,挽回正在消失的,保护尚未被开发的。
同时希望我们所提出的保护措施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集思广益寻找一种真正完善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能够应用于以古建筑为群落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文化的方舟立足于商业巨浪之下,带领中华文明跨越时间和地域,陪伴炎黄子孙走到时间和世界的尽头。
参考文献:
[1]俞坚.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野[J].建筑与文化,2020(08):11.
[2]郭思维,荣玥芳. 古渤海国上京城遗址保护性开发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Urban Planning Society of Chin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Urban Planning Society of Chin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4:10.
[3]吴欣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创新探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7
[4]张杰,霍晓卫,张飏.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创新和实践探索.清华大学,2017
[5]郑松岩,赵金华.我亲历的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福建党史月刊,2019,(1)
[6]李爽,尹君,焦艳红.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河北农业大学,2019
(成都师范学院 6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