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循环使用还需努力破题

2021-03-08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校园内用书旧书

本刊综合

新闻链接:“卖了一麻袋的书,最后只能买得起一个麻袋。”“定价 1000 多元的书 10 多元就卖给了废品站。”网络上不时能看到毕业生类似的留言。近日媒体报道,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免费教材已经展开循环使用,但是与大中小学生每年使用的教材总数相比,已循环使用的教材数量仍不及教材总量的零头。二手教材难以循环使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国家新闻出版署提供的数据显示,近5年全国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课本及教学用书的零售数量,平均每年约28亿册、金额超200亿元。这些教材若循环使用一年,节约的费用可援建约4万所希望小学。

教材作为一种载体,留下的是知识,承载的是努力学习的回忆,如果将其传承給有需要的人,会更具价值和意义。一方面能节约资金,减少树木、纸张、印刷等方面的消耗,另一方面也能从小培养学生环保、节约的意识。令人遗憾的是,教材循环利用现状堪忧。

教材循环使用之所以阻力重重,在于现实中还面临诸多堵点。一是在种类繁多的纸制品中分拣可二次利用的书本,前期人工成本过高、后期销售渠道太少,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二是对于教材是否会改版、旧书的卫生情况如何,家长和学生难免心存疑虑。三是政策法规不完善,二手教材卖家或遭遇法律风险等。

促进教材循环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赖于学生及家长、学校、教育部门、教材出版商、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全面、系统且操作性强的、能覆盖中小学乃至高校的平台,打通教材循环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关键。

一方面是要做好校园内循环,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内容相对固定、延续性强,可以由学校建立教材循环使用制度,实现校园内免费教材的循环使用。针对非免费教材,也可以建立教材回收机制,对符合循环使用条件的教材折价回收,探索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捐赠二手教材。

另一方面,要打通校外大循环的堵点。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在依法规范出版物发行活动的同时,区分商户和个人卖家、新书和旧书,因类施策,营造一个鼓励二手教材流通的法律环境,以促进相关共享平台的发展。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从身边做起,打通“旧书循环”有助于让节约成为社会习惯。而对于每一个用书、读书的人来说,爱护每一本书,怀着珍重之情将之交给下一位读者,也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

猜你喜欢

校园内用书旧书
校园里若有人行凶
是谁对书不敬
吃书与用书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校园内不同区域空气微生物分布的调查分析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旧书报为什么会发黄
旧书
旧书
读者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