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诚信思想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2021-03-08米慧平
米慧平
摘要:诚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拥有诚信品质,能够提升人格素质、融洽人际关系进而实现社会和谐。儒家诚信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根基、方法来源和动力支持。当前高校诚信教育仍然面临着教育不全面不系统、教育机制不健全、自我教育意识不足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要通过优化诚信教育环境、完善诚信教育机制和强化自我教育意识等方式为儒家诚信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以发挥其独特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儒家诚信思想 大学生 诚信教育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诚信问题,曾多次强调要加强诚信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对公民诚信建设作出了具体要求。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诚信思想的的培育尤为重要和迫切。儒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诚信内容与教育方法,深入研究儒家诚信思想能够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一、儒家诚信思想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诚信是完善人格的必备条件之一,实现个人全面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品格,尤其是要注重培养自身的诚信素养。而儒家诚信思想“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它能够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基本的教育方法以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一)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思想资源
大学生诚信教育意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诚信意识,践行诚信行为,培养诚信习惯,进而达到完善人格的重要目标。儒家诚信思想则为实现这一具体教育任务提供了基本的思想资源。儒家诚信思想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明诚信是个人提升品德素质的必备条件;“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说明诚信是与人相处时的基本遵循;“民无信不立”,说明诚信是国家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原则。这些思想资源在现代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德育价值,是我们进行诚信学习的理论来源和支撑。
(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基本方法
儒家誠信思想中不仅有丰富的诚信内容,而且也包含一系列诚信学习方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质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素材。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能够吸引学生进行仿效,进而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反身而诚”是说要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与记录,不断修正自身行为举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持久性。不论是榜样示范、自我反思,又或是环境创造等,这些诚信学习方法都为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指引了基本方向,提供了基本方法。
(三)助力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的实现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诚信思想的教育目标都指向约束规范个人行为,提升道德素质,最终通过人人向善、追求善,以实现社会教化的作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为社会培养具有诚信道德素质的时代新人,这与儒家诚信思想中的教育目标基本契合。可以说,儒家诚信思想与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有效接受儒家传统诚信思想的滋养,能够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提升诚信素质,进而为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增强助力。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诚信教育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比如教育不全面不系统、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以及自我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都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巨大挑战。如何有效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升学生诚信素质是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诚信教育不够全面和系统
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和方案,社会、学校、家庭的诚信教育活动也因缺失了相关方案指引,多呈现碎片化、短暂性的诚信教育,教育效果欠佳。主要表现在:学校缺乏统一全面的诚信教育方案,对高校诚信教育系统化、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诚信思想传播和学习的系列活动,导致诚信教育产生的影响力也不持久;家庭方面没有设定全面有效的教育内容,还是以提升学业成绩为主,缺乏经常性、生活化的诚信教育。总之,系统全面的教育机制和方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这样的方案引导,家庭、学校、社会才能更好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形成三大教育合力,促进诚信教育扎实推进。
(二)诚信教育体制不健全
现实生活中,各大高校对于学生诚信教育体制的建设并不完善。首先是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评价制度不够科学、不够合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德育成绩的评价与衡量往往只是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对于大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与自我反思并不做定性的评价,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提高与进步。其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惩罚力度不够。各大高校对于不诚信行为的惩罚不严厉,没有给出相应的严厉惩罚措施,导致大学生在课程作业、毕业论文、学期考试等方面的“抄袭”“雷同”等问题层出不穷,产生较坏的影响。同时,大学生诚信行为的监督体制不够完善。高校对诚信行为监督不力,没有设置完善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群体监督作用也发挥不足。
(三)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不足
首先,大学生自身知识体系不完善,仍然处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的阶段。因此导致在出现一些问题时,学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能准确认识事件的本质,会出现诚信认知混乱的问题。其次,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人们在开放性的社交平台自由表达、自由评价,一些不当网络信息也由于网络监督不力的问题趁机进入学生视野,较为随意地广泛传播。最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多接受和使用这些数字网络、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这也成为大学生易受网络呈现出的失信行为影响的一个潜在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自身的诚信教育意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诚信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儒家诚信思想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儒家诚信思想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方法,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有效地实现儒家诚信思想融入高校教育过程,以发挥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不断优化诚信教育环境、完善诚信教育体制、强化自我教育意识,进而增强诚信教育实效。
(一)优化诚信教育环境,扩大诚信教育感染力
马克思、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社会、家庭、学校作为诚信教育的三大具体环境,对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学校理应成为主阵地。各大高校可以设置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创新诚信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不断激发高校诚信教育活力。除此之外高校还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增强诚信教育的吸引力和持久性。在家庭生活的過程中,家长要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通过日常生活和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营造诚信家风,善于抓住诚信教育的时机,强化学生的诚信行为。家长也要与学校进行经常性地联系和沟通,通过实现家校紧密联系,凝聚教育合力,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实效。协调这些教育因素同向发挥作用,能优化诚信教育环境,增强教育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健全诚信教育体制,提高诚信教育实效性
环境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难以掌握的,刚性的体制机制能够有效保障诚信教育环境影响的持久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社会诚信建设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之中。在这样的政策贯彻下,学校教育也应该相应地做出调整,比如制定全面的诚信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要建立严格的诚信行为考核制度,对教师和学生分别采用相配套的规章制度;针对具体表现适当予以具体的物质精神激励或严格的惩罚措施,以严格的标准来规范约束行为。此外,还要设定合理的诚信行为评价制度,进行定期的评估鉴定,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给予教育客体具体的反馈,以此推进学生和老师诚信作为。最后要充分发挥群体监督作用,通过大众监督、大众评价,发挥教育主客体的积极性,以营造诚信为本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高诚信教育实效性。
(三)强化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诚信教育持久性
教育环境与教育体制能够从外部条件对学生诚信素质进行渗透和完善,但决定事物本质的还是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这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所以,要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必须要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一方面,鼓励大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自身诚信意识认同,逐步提高大学生诚信素养。另一方面,教育主体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选择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通过集体影响的方式传递诚信思想,鼓励大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接受,增强诚信教育持久性。只有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他们才能更好地将传统儒家诚信思想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不断完善以达到社会的要求;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我反省能力,才能更好地降低不诚信事件的发生概率,更大程度地从根本上杜绝道德失范事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