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消费者影视文化需求视角探索其对中华家风文化的传播价值

2021-03-08郭书君

公关世界 2021年2期

郭书君

摘要:《记住乡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共产”重点项目,开播五季,三百多集,却依旧经久不衰。这是因为其兢兢业业的创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创作本领以及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又可以具体表现于中华家风文化。本文旨在通过《记住乡愁》纪录片,从消费者影视文化需求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影视文化产业对于中华家风文化的传播价值。

关键词:影视文化产业 中华家风文化 《记住乡愁》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在传统而寂静的村落里、在朴实而纯粹的民风民俗里、在自然发展的人文景观和渊源久远的历史文化里,在镜头面前展示出了“仁义礼智”等的中华优秀家风文化。其作为影视文化产业的代表,将主流价值观与社会文化融合,满足了消费者的影视文化需求,因此权威更重、影响更深,同时也让古老村落和其中深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留,这是我们未来研究中华家风文化的重要脚本,也是我们探索影视文化产业如何抓住消费者需求的重要范例。

一、《记住乡愁》传播的中华优秀家风文化

《记住乡愁》每一集包含的文化主题均不相同,但是都或多或少的呈现了中华优秀的家风文化。例如孝文化便是中华家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记住乡愁》纪录片中的村落为切入点,了解被该纪录片记载于传播的部分中华优秀家风文化。

(一)孝敬父母:以真诚为基础

《记住乡愁》第一季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获浦村的申屠忠君原本在北京工作,他的父亲因为修缮村子里的孝子故居而病倒,他回乡探望,了解到父亲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愿意让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根脉就此沉寂下去,他毅然放弃了北京大好的机会,选择留在嘉兴,翻修兰桂堂。在申屠忠君的努力下,原本浩大的工程,提前竣工,而他父亲久治不愈的病居然好了起来。

这是申屠忠君以对父母的孝换来的。不是敷衍、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在了解父亲的内心的情况下做出的最真诚的决定。《盐铁论孝养》说道:“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申屠忠君不正是做到了让父亲实现心中信念的上孝吗?这不也正是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体现吗?

(二)立身行道:以奉献国家为信念

要奉献国家与社会需要立身行道的信念和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在《记住乡愁》的第一季的第33集中,讲述了身处大陈村的汪氏家族,有108位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舍小我成全大我,为国献身的英杰。第十六世孙汪乃恕生活于抗战初期,是衢州的首富。他造桥修路、建飞机场,无论是出钱、出田地、出力,他总是首个站出来的人。

没有国哪有家,唯有无数的中国人有着与祖国共命运的觉悟,立身行道,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也是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代表,这一观点站在家庭与国家的层面,其实又深深地扎根于实际。

(三)推己及人:以爱抵御寒冬

“爱心敲门小组”出现在第三季,这是一个真实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状——留守老人的故事,这些老人的儿女大多外出工作,而他们只好选择独居。但是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许多时候照顾自己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焦秀梅正是看到了这一现象,换位思考,组织热心妇女为独居老人提供“敲门服务”,以这样的形式去了解老人的安全,及时为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

这一点善意,对于“焦秀梅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对于老人们却可能是寒冬里最大的温暖。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推己及人,便更有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的觉悟。

二、纪录片《记住乡愁》的当代价值

(一)影视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典型

当代的影视文化的整个市场是良莠不齐的,《记住乡愁》作为一部好作品,如果没有做到满足消费者的影视文化需求,那么其可能就会成为一部被蒙上尘埃的好作品,而无法做到为众人所熟知,更加无法实现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记住乡愁》牢牢抓住了消费需求,在发展速度快、生活压力高的当代,更多的人成为了远离故土的游子,而去远方追寻梦想。《记住乡愁》让人们通过影视作品重返安宁的小村庄、简单的村落生活、朴素而真诚的人际交往之中。这符合了现代人们通过影视文化作品获得一定的精神慰藉的需求。因而《记住乡愁》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能够在激烈的影视市场中存活下来。

(二)传承与弘扬中华家风文化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习场所,而一个家庭的家风对于长久生长其中的孩子而言是潜移默化的。因而对于祖国与社会而言,好的家风文化便是一种“聚合”力量,它推动了这个社会的青年向上,也带来了整个社会风气的醇佳。好的家风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思想意识建设的作用,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中华家风文化博大精深,家训、家风、家礼、家学……好的家风对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这样的家庭培育出来的人,会对自己更自律、更愿意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因而传播优秀的中华家风文化,便可以使得家风文化更为社会化,波及更广,一方面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传承与弘扬,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记住乡愁》为代表影视文化产业在家风文化的传播中的地位便不断凸显,这一传播方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也契合了大众的喜好。

三、《记住乡愁》对影视文化产业传播中华家风文化的启示

(一)抓人目光:符合了消费者的影视文化产业需求

成为一部可以一直流传下去的好作品,首先要考虑其精神内涵,像《记住乡愁》这样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间,并通过用心的制作将其表现出来,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其次要考虑如何能够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更多的考虑消费者,需要符合消费者对于该类纪录片的期望、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传播与弘扬优秀傳统文化的纪录片并不在少数,但是许多纪录片只考虑文化角度,而没有考虑经济角度。因而,《记住乡愁》的成功是影视文化产业学习的典例。

(二)百炼成钢:大量调研是创作基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记住乡愁》对于中华家风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立足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其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人夜以继日的努力,百炼成钢正是对于纪录片产业传播中华家风文化最好的启示。唯有大量调研,才能最终呈现最为真实的中华家风文化。

以2019年2月播出的“百色老街百炼成钢”为例,其从第一次的踩点到拍摄,再到剪辑与播出,历时近六个月,仅仅是一个分集,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已然让人动容。百炼成钢,炼的是“脚力”,是扎实而充足的调研;炼的也是“眼里”,是从几个乃至几十个散乱的信息点中敏锐抓住有用信息的能力。片中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色,或许便是工作人员在同一条街道来回走了几十遍的结果。影视文化产业真正要做到传播中华家风文化,需要的是从了解到深入。抛弃老旧的思想与传统的思路,寻找真正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因此大量的调研才是锻造钢铁的基础。

(三)精益求精: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

影视文化产业,尤其是纪录片,要想真正的反映一种社会现实,或是起到某种文化的传播作用,那么创作者必须能够看到故事背后的故事,也就是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记录乡愁》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并非是创作者脑袋一熱而取出来的,而是不断的读取信息点,进行提炼总结,最终才呈现了有思想引领作用的故事。

《记录乡愁》中有一个故事的主角叫做麦琼方,人称“扁担妈妈”。她从1979年开始,挑着扁担给困难山区的老人孩子赠送物资,近年来因为革命老区脱贫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她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线之中。因此,她习惯了镜头,表现落落大方,语言表达也很好。但正是这种“好”,让需要自然的纪录片拍摄陷入困难。如何找到全新的信息点,如何让她在镜头面前做回自己,不喊口号,而是真实表达,成为难点。由此,在真实拍摄前,我们花了一段时间和她相处,我们发现看似大嗓门、爱说爱笑的背后,是麦琼方中年丧夫,为了养活16口人,她曾经打三份工。但是这些都没能拖垮她,反而逆境成全了她的坚韧。她帮扶的孩子中有二十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这是她最为骄傲的事情。而这一点点骄傲之中也是往事的辛酸,在她最想放弃生活的时候,正是孩子们围在她身边,说“妈妈你不要怕,爸爸走了,你还有我们”,让她最终有了走下去的力量。冗杂的背景和资料背后,是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但是要如何挖掘到这些故事,并非是易事。影视文化产业想要真正起到更有影响力,要的便是这份精益求精。

(四)专业提升:传承与弘扬为己任

对于影视文化产业而言,专业提升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唯有专业,才能有拨开重重迷雾,揭开本质的力量。尤其对于纪录片而言,它需要真实,又需要有趣。这就要求强大的专业能力。首先是文字创作能力:有感染力、共情力的文字,可以引起读者更多的共鸣;其次是对于故事背景深入了解,一边是党的思想、方针政策,另一边是社会现实情况,必须都吃透才能充分而自由的创作,才能引起大众关注;最后是选材能力,好的作品往往蕴藏极深的底蕴,例如对于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传播,便是一种值得深入的选择。

《记住乡愁》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拍摄质量与品质上,也在其广度与深度上,这源于创作团队一丝不苟的工作状态、丝毫不愿松懈的艺术追求。它的成功,给影视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启示;给大浪淘沙的影视文化产业制作播出环境提供了优秀的示范样本;给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带来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周玮..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描绘文脉传续新图景[N]..光明日报,2018-03-02(015).

[2]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15(001).

[3]王海涛.讲好中国故事.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视听,2018(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