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探究
2021-03-08罗娟
罗娟
摘要:一直以来,幸福都是每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期望。但在这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并没有随之提升。我们开始反思,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在体验幸福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障碍?如何提升幸福感?.本文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对提升幸福感的路径进行探究,引导大家进行自我调适,提升主观幸福感。
關键词:幸福感 提升路径
一、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幸福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也有人认为,幸福就是远离疾病、身体健康;还有人说,幸福就是爱别人也能感受到别人的爱。由此可见,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感受。人们对自己是否幸福的评价主要依赖于个体内定的标准,而并非他人或者外部世界的准则。
心理学家将幸福定义为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称为“主观幸福感”,包含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
二、提升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一)目标理论
该理论指出:幸福感产生于个体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幸福与维持幸福的来源和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潜能和价值的实现看成是最高的幸福感。在此基础上,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主观幸福感也会相应地得到提升。
“目标”影响“主观幸福感”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来实现的。目标的确立与维持、目标的靠近与实现都能使人感到生活充满意义,自我效能感有所提升,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缺少目标、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从而也降低了主观幸福感。因此,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合理,过高的目标设置会让人产生为难情绪,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也影响了主观幸福感。
(二)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幸福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将自己同别人作横向比较,如果个体比其他人更优秀,那么他就会感到高兴和满意,则会提高幸福感,反之则会降低幸福感。研究发现,幸福的人经常向下比较,不幸的人向下比较也向上比较,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而悲观、抑郁者却相反。
(三)认知决定论
该理论指出:生活事件本身并非直接决定人们的幸福感,而人们对生活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简称“ABC理论”,其中A是指发生的事件;B是指对事件的信念;C是指情绪及行为后果。
同样一件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信念或者认知方式的不同,所以信念合理与否,决定了一个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
三、幸福的障碍
大家都在追求幸福,但有些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遇到了障碍。只有清除了障碍,幸福也就不远了。
(一)对愉快情境的习惯化和适应
人们原以为获得美食、衣服、汽车或房子就会更幸福,但在得到这些东西之后不久,他们就习惯化了,幸福感也随之降低了,从而人们又想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这种对愉快情境的习惯化和适应也正是解释了为何我们的物质生活已极大丰富,但我们依然不开心。
(二)消极的社会比较
在远古社会,人们会和自己周围的人比较,希望自己是群体当中最好的。正因为这种比较的存在,每个人都希望获得群体中最好的资源而使基因得以延续。所以这是人类进化中的一种适应性特征。而在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互联网也越来越普遍。大众媒体如电视、电影等给人们呈现出这样一些状态:优越的生活方式、完美的伴侣、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但其实这些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永远都达不到的。所以,当我们以媒体中呈现的虚假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时候,会导致我们的不愉快和低自尊。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满意度。例如,媒体上出现的“高富帅”或者“白富美”的形象会弱化现实生活中个体对自己伴侣的认同感,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及其家庭稳定性。
(三)对同等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等反应
对于我们,丢了1000块钱所带来的沮丧感要远远大于挣了1000块钱所带来的愉悦感,这就是对同等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等反应。即与同等大小的收益带来的情绪体验相比,人们往往对损失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程度要强烈的多,因此降低了我们对于幸福的体验。
四、提升幸福感的路径
(一)拥有正确的幸福观
1.幸福不能仅仅确立在物质满足上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通过判断一个人的财富有多少,进而判断他有多幸福。但是“金钱就是幸福”这一观念并没有得到证实,反而大量调查结果表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并没有随着金钱的增长而提升。美国在1947年到1998年将近50年的时间内经济取得了巨大增长,但是他们的平均生活满意度却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国内很多幸福感指数较高的城市,如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就不是收入最高的地方。所以,我们不应该夸大金钱的作用。一般来说,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存在一个确定的阈限。在这个阈限之内,金钱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但如果超过这个阈限,金钱对主观幸福感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因此,我们应当追寻的是基于物质但又超越物质满足的持久的快乐感受和精神幸福。
2.幸福取决于我们自己
幸福不与物质的满足直接联系,幸福和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和我们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心态和思维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与我们所拥有的外在物品以及他人都无关,幸福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取决于我们自己。
3.个人的幸福追求必须和他人幸福、社会幸福和谐一致
自我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人都会不断地追求优越、超越自己,这表现在人们的生活风格中。不难发现,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有的人是“损人利己”,无视甚至是伤害了他人的幸福。而损人利己历来为人类道德所不齿。我们在寻求幸福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社会利益型”的人。即在自己获得了利益而体会到幸福的同时,又不能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与幸福。比如人为了获得爱的幸福,就应当学会爱他人、爱社会。
(二)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健康是幸福的重要条件,身心健康是获得幸福的基础,所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研究发现,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能减轻抑郁和压力,改善情绪。因此,我們需不断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转换生活的压力为动力,成为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人。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个体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对改善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呢?我们要积极增加社会交往。只有积极主动参加有益的人际沟通活动,才能掌握社交技巧,积累社交经验,提高社交能力。同时,与人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和社会,使自己的幸福感得到提升。
(四)学会品味
通常情况下,当个体遇到不好的事件,产生了负面情绪时,人们会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去“对付”这些负面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常用的方法包括:合理发泄、注意转移、改变态度等。试想另外一种情况,当工作上取得进步,追上心仪已久的女孩,接二连三的好事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延续这种愉悦的感受呢?我们有意识地去感受愉悦,并试图去延续这种愉悦的感觉,心理学上称之为“品味”。生活中,通过与别人分享、记忆重建、自己恭喜自己、投入等方法养成品味的习惯。
(五)提升抗挫折能力,培养意志品质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败,但挫败何尝不是一种提醒,尽管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当面对这些困难时要认真分析挫败产生的原因,同时也要学会拥有积极的思维方式,能够充分认识到挫折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而,提升抗挫折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当你最终克服困难,走出困境时,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六)处理习惯化和适应
我们要承认对愉快情境的习惯化和适应这一现象是存在的。要知道以前能带来幸福的物质商品,现在不一定有同等功效。所以我们应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主动地感受幸福。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比想象中的自己要幸运很多,也会回想起很多可能因为太小而被淡忘了的、幸运的时刻。研究表明,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幸福感。
(七)调整期望值,学会正确与人比较
由于攀比心理的影响,通常人们对自己的期望值会比较高,而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人们则容易陷入困惑与苦闷之中,从而影响了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调整自身的期望值。先给自己设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慢慢实现之后再设定更大的目标。同时,我们须学会正确与人比较。很多时候,人是要通过社会比较才能体会自身的处境状况,正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俗语,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我们自己经历的并不是最糟糕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和解决的压力与问题。不妨接受“阿Q”精神,比比那些比你差的人,这样,你会更乐观,主观幸福感会更高。
结语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幸福取决于我们自己。只有树立健康、科学、合理的幸福观,走出幸福的障碍,培养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才能提升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拉娣,尹邦满等.幸福的持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26.
[2]朱莎莎.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路径研究[J].湖南大学,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