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红芳:用真实影像向世界讲述中国减贫故事

2021-03-08马力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攻坚村民

马力

2020年底,央视新闻频道导演柴红芳忙完了脱贫纪录电影《落地生根》的后期工作,这意味着她和她的团队完成了为期四年的艰难拍摄制作。2021年1月7日,从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传来消息,柴红芳的这部纪实电影,代表云南省入选中宣部全国脱贫优秀节目和国家广电总局“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公益展播。这样的消息对柴红芳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2020年11月14日,《落地生根》剧组宣布杀青。与此同时,云南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这其中就包括柴红芳纪录电影拍摄地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至此,中国已有包括云南、新疆在内的17个省区市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

柴红芳的纪录电影《落地生根》,是以中国脱贫攻坚为背景的纪录电影,被誉为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

“《落地生根》讲述的是云南省怒江州一个边远贫困山村的命运变迁史,整个片子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展现的是在中国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当地政府和群众勇敢直面贫困、战胜贫困的故事。”柴红芳如此描述这部电影。

一场用时四年的真诚记录

2017年5月17日,柴红芳集结了北京、云南两地9人组成的拍摄团队,进驻福贡县匹河乡沙瓦怒族村。他们要在这个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偏僻山村长时间驻扎下来,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脱贫攻坚的纪录电影。“纪实电影没有剧本,要真实记录这个山村脱贫的整个过程,所以拍摄周期在我心中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柴红芳说,进村之前她就做好了长期驻扎的准备,在她心里,拍摄和当地的脱贫一样,都是一场难打的战役。

2017年5月正式进驻拍摄点之前,柴红芳和策划在怒江全州进行了踩点,最终他们把拍摄地点选在了沙瓦村。“不怕你笑话,部队出身的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体不错,第一次去沙瓦村竟然没有爬上去,坐在半路我特想哭,沒想到中国居然还有如此难以抵达的村落。”柴红芳告诉《今日中国》记者,第二次当她耗时6个小时爬上沙瓦村时,她再没有了抱怨,眼前的景象一扫身体的疲累。“远处的皇冠山轻雾飘渺,一片片水田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金光,孩子们在村子里光着屁股追逐嬉闹,劳作的村民不时用袖管抹去额头的汗水。”柴红芳说,眼前这个与世隔绝、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小山村就是她心目中理想的电影拍摄地。“虽然贫穷,但这是一个有水有田、能够自给自足的小村落,贫穷的根源就是这里没有一条出山和进山的路。”

沙瓦村的风景很美,但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拍摄团队进村的第一晚,柴红芳就和大家讲明,“我们当中的任何人如果想退出,今晚就可以走,今晚没走的,就要留下来坚持到最后。”说话和办事雷厉风行的柴红芳用这种方式给每位成员立下军令状。“因为沙瓦村的条件太艰苦了,我们在这里拍摄不是一两个月,可能会一两年甚至时间更长,当时真怕大家撂挑子不干,心里真的没底儿。”柴红芳说,当时带着团队进入沙瓦村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险。

“一间废弃的小学教室、三张旧书桌、几条旧板凳、几台电脑就组成了我们的后期机房,队员的宿舍紧靠村民的猪圈,每天清晨大家不是在鸡鸣中醒来,常常是被母猪的呼噜声和猪仔的吵闹声叫醒。夏天,房间的墙上和床铺上会爬满各种虫子。这样的环境,每个人都要过心理上的一道关。”柴红芳说,团队成员进村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学会如何去适应这样的环境。

环境的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群“外星人”不能融入村民们的生活。“因为这里长期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很少有外界的人进到村子里来,村民见到外人都非常害羞,刚进村时,他们见到我们就躲或很快跑开,彼此之间没有对视和交流。”柴红芳说,这种情况对于纪录片人来讲是一个致命的障碍,“后面的一切工作都要停滞”。

于是,柴红芳很快找到了村里有威望、有文化、会说普通话的阿邓言,并把拍摄团队此行的目的如实地告诉了他,希望在他的帮助下,让村民们放下心里的戒备,配合电影的拍摄。

“ 我每天站在驻地的高台上,与下田劳作路过的村民打招呼,开始大家一看见我就跑,后来我经常请他们到我们这里坐坐,我亲自给他们做饭吃,这样一来二往,村民们和我们熟了,再也不躲着我们了,我们也很快了解了他们各自的生活,影片中重点要拍摄的人物线也随之确定了下来。”柴红芳说,这些人就是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出路》和纪实频道播出的《落地生根》版本里出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坡罗、李建华,驻村扶贫队员朱云,孩子代表腊八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命运的变化,正是中国脱贫攻坚带给7 亿农民的变化。人物和故事虽小,但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在沙瓦村生活和拍摄的1000多个日夜,柴红芳和她的拍摄制作团队克服了恶劣环境带来的身体不适,承受了在封闭环境下内心深处长时间的孤独和寂寞,捧给观众的却是一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诚意之作。“我们驻村拍摄的这四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时刻,中国有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在政府的帮扶下,2020年沙瓦村实现整村脱贫。这就是我们以点带面对外讲好中国减贫故事的意义所在。”柴红芳说,她庆幸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团队用真实影像记录了这个变革的伟大时代。

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

“这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这是一部采用真实电影手法拍摄的扶贫纪录片,导演团队在沙瓦村驻扎了1000多个日夜,最终记录并见证了它‘一步千年的变化。导演用带着温度的镜头和讲述,向世界娓娓道来中国的扶贫故事,是一部难得的纪实诚意之作。”怒江州委宣传部长郑义看过电影后,给出如此评价。

沙瓦村地处怒江大峡谷东侧的碧罗雪山上,2018年之前,这里不仅远离城市,而且没有公路,不通网络,几乎与世隔绝。全村228户800多人多半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全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导演用近乎白描的创作手法,让一个个扶贫故事和主要人物变得生动和饱满。“没有大口号地去宣讲,而是通过人物生活的改变来展现大的主题。”柴红芳希望这部作品“润物无声”,用温暖的叙事,传递希望和力量。所以随着影片的铺陈和叙事结构的展开,观众会看到一个个让人揪心和暖心的小故事:因为路不好走,坡罗背着待修的冰箱下山需要多半天的时间;李建华每次下山卖鸡只能肩挑20只,卖不掉的鸡还要原路背回;和建华的妻子夜间突发疾病,为了安全只能等到天亮被村民肩扛手抬下山去医院;全村孩子缺少学前教育,军分区驻村扶贫队员朱云临时充当幼儿园教师……

“路不通、少医疗、缺教育,其实这种状态是很多贫困山村的现状,我们的脱贫攻坚就是要解决这些现实中的种种难题,普遍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我们的镜头恰好记录了这群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改变,这是怒江直过民族‘一步千年鲜活生动的真实影像。”柴红芳说,沙瓦村2017年9月开始修路,2018年通路,2019年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民们的生活也是在这短短的3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是纽带,是一条故事主线,是村民从贫穷迈向富裕的路,更是一条政府联通民心的路。”柴红芳说,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她希望在沙瓦村再住上5年,用镜头记录下沙瓦村如何在深度旅游开发中迎来乡村振兴的好时代,“我真心觉得沙瓦村的好故事才刚刚开始。”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一定要见人、见事、见时代。在我的心底,最想通过影片表达的是中国农民身上的美德、人格魅力,以及他们勤劳、热爱土地、相信并愿意配合政府的决心。我们的政府也在倾听人民的声音、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不让一个农民兄弟掉队。”柴红芳说。

一本讲好中国人权故事的生动教材

“人民幸福生活即最大人权,这部影片同时也是我们对外讲好中国人人权故事的生动教材。”多年来,柴红芳的纪录作品大多关注了社会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的起伏,聚焦个体人物的生存和发展。“比如我的《寻爱》《穿山》《人间喜事》《菊娘》等,虽然故事各不相同,但都展现了国家对普通人人权的尊重,让每个人都享有幸福生活的权利。”

在《落地生根》影片里,观众可以看到随着道路的修通,坡罗贷款买了运输用的拖拉机,还在村子里开了一个小卖部;李建华的养鸡规模扩大了,并且实现了科学养殖,再不用肩挑6 个小时下山卖鸡了;腊八和村里的孩子们登上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靠易地扶贫搬迁,村民小组长李小二和部分村民进城过上了现代生活。“脱贫攻坚进程中,充分尊重了普通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我们用真实镜头记录下的正是这份平实中最能直抵人心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才能引发国际社会的共鸣。”

猜你喜欢

攻坚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吉安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打赢脱贫攻坚战
奇怪村子的女人
攻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