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同步实现现代化需要速度和质量的统一
2021-03-08杜凤莲乔世君侯建昀
杜凤莲 乔世君 侯建昀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指出从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和国家同步,到2035年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是速度和质量的统一。
一、2035年内蒙古现代化目标
现代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角度讲经济的现代化。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到2035年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需要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根据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1985年价格计算,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14826亿元(大致相当于当前价格的4.7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5.92万元(大致相当于当前价格的18.9万元),那么在2035年之前这两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就必须达到4.7%。要实现目标,就需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二、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及其变化
经济增长源泉简单来看,可以分解为要素投入的增长和技术进步。要素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和物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需要同时考虑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本报告用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表示劳动投入的质量,将就业人口数量和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相乘表示总的有效劳动投入。
(一)GDP的增长核算
按照五年计划分期,对内蒙古的经济增长进行核算,计算结果见表1和图1。在1985-2016的三十多年里,内蒙古的GDP年均增长12.3%,其中,资本增加带来的增长为7.53%,占到总增长的61%,劳动增加带来的增长为0.77%,人力资本增加带来的增长为3.17%,二者合并,得到有效劳动增加带来的增长为3.94%,占到总增长的32%,全要素生產率增加带来的增长仅为0.83%,占总增长的7%。
“十五”和“十一五”是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这期间有连续7年年均增长位于全国第一。计算表明,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资本增加带来的增长都接近11%,占到总增长的三分之二;有效劳动增长带来的增长为2.3%到5.4%,贡献占比为13%到34%。需要注意的是,在高速增长前一个阶段,即“十五”期间,TFP增长的贡献较为显著,带来的增长有4.13%,占这段时间总增长的24%。在高速增长后期,即“十一五”期间,TFP贡献不显著,几乎可以忽略。从波动情况看,TFP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应该是和经济的景气循环有着一定关系。总之,这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仍然是以投入特别是资本的快速增长为支撑的。
关于增长核算的两点说明。一是为了避免起止年份异常波动导致的增长率高估或低估,本文将变量的对数对时间趋势回归,用时间趋势斜率系数的估计值作为该变量在样本期内的年均增长率。二是以往关于内蒙古经济增长核算的工作大多是不考虑人力资本投入的,只是将增长分解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部分。本文用人力资本增广了增长核算模型,模型中加入人力资本变量后,和未增广的模型相比,技术进步的贡献显著减小,说明人力资本的贡献被从Solow余值中分离出来了。如果把本文人力资本的贡献合并到全要素生产率当中,本文的计算结果也可以和未增广人力资本的分解进行比较。
(二)消除经济景气循环对增长核算的影响
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以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随时间变化做更详细的考察。如图2所示,全要素生产率随时间周期性波动。1985年到1991年,内蒙古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直线降低,大约下降15%;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到1997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持续增加,增加大约20%,恢复到1985年水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开始下降,到2001年结束。1999年西部大开发,2003年我国加入WTO,全要素生产率开始上升,一直到2008年;之后,北京奥运会结束,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截至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一直下降,到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仅比1985年高2%。期间,从2001年开始,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都高于1985年的初始水平,2008年达到最高的1.23,这段时间正好和内蒙古高速增长的十几年是重合的。TFP指数为1.23,意味着假设投入水平是相同的,因为生产率的提高,2008年的产出要高出1985年23%。
为了消除经济景气循环对增长核算的影响,需要增加分期长度,在一个更长的时期内将经济上行和下行的影响抵消掉。2000年到2011年是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按照这个时期,将样本期分为高速增长前(1985—1999年),高速增长期(2000—2011年)和高速增长后(2012—2016年)三个时期。除了第三个时期较短只有5年之外,前两个时期分别有15年和12年。增长核算的结果见表2和图3。可以看出,和五年计划分期的分解结果相比,现在的分解就显得较为稳健,不再有频繁波动。
分阶段看,1985—1999年,在9.12%的总增长中,资本贡献为5.41%,占比59%,有效劳动贡献为3.05%,占比33%,TFP贡献为0.66%,占比7.2%。在高速增长的2000—2011年,总增长为16.66%,资本的贡献为10.82%,占比65%,与前一时期相比,资本贡献占比增加了6%;有效劳动贡献为4.09%,占比24.5%;TFP贡献为1.76%,占比10.5%,与前一时期相比,TFP贡献占比提高3%。从2007年开始,内蒙古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增长率从2007年的17.6%,逐年递减。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内蒙古的增长也从2012年的10.8%,一路递减到2016年的6.9%。2012年—2016年,年均增长7.59%,较高速增长前低1.5%,资本和有效劳动力对增长的贡献下降到了和高速增长前相当的水平,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了2.45%。高速增长后的经济表现基本上回到了高速增长前。
总的来看,1985年到2016年,人力资本贡献在各个阶段的表现都比较稳定,基本上在年均2.2%到3.4%之间;资本贡献最为重要,年均5.4%到11%之间,平均贡献占比在60%;劳动(就业)贡献相对较低,0.7%到1.56%之间,全样本期不足1%。值得注意的是高速增长后的经济下行期间,劳动力投入年均增长2.82%,显著高于前面两个时期。后续关于三次产业增长核算的分析表明,这是该期间第三产业就业高速增长的结果。TFP对增长贡献水平较低,全样本期不足1%,且不稳定,在高速增长后还出现了负增长。
总体上,在1985-2016的三十多年里,内蒙古GDP年均增长12.3%,其中,资本增加占总增长的61%,劳动增加占总增长的32%,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占总增长的7%。
三、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分解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增长的核心指标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通过对平均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以考察劳动生产率的驱动因素。这里将平均劳动生产率定义为单位就业人口的产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被分解为三个部分,即资本深化的贡献(资本设备投入带来的效率提高)、人力资本的贡献以及技术进步的贡献,见图4。
在1985年—2016年的整个样本期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中,资本深化的贡献占到60%多,人力资本积累增长的贡献占到接近30%,TFP的贡献只有7.65%。内蒙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靠资本深化来驱动,其次是人力资本,TFP的作用有限。
四、内蒙古经济增长预测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对内蒙古2020年到2035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作一个预测。首先,预测固定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等投入的增长,然后利用两个不同的方法和模型进行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最后综合各种预测结果,给出一个尽可能稳健的预测。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TFP等四个因素的各种情境搭配,共有5×4×3×3=180种组合。计算最乐观,最悲觀两个预测,确定出预测的范围,综合预测结果见表3。
以上预测是在一些假设下进行的。外部环境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假设未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保持稳定,我国一直处于和平时期,社会一如既往正常运行。地区增长也往往受国家需求因素的驱动。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本文并未考虑将来国家的功能区定位、对资源能源的需求等因素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影响。预测是在历史模式可以延续的假设下进行的,未来还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不可能都在模型中体现。经济预测没有水晶球可以用,只能在相对合理的情境下,有条件的利用有外推价值的模型对未来进行描述。
如果选取上述综合预测的平均结果作为最终预测,按1985年价格计算,到2035年,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1482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5.92万元,那么在2035年之前这两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就必须达到4.7%。
五、现代化进程中内蒙古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
连续16年4.7%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如何实现?下面从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两个方面做一个简单分析。
预测表明,劳动投入的增长并不乐观,未来十几年劳动适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直线下降,预计劳动力为负增长,年均减少1%(假设人口机械增长为0)。根据前面的增长核算,在内蒙古的经济增长中,劳动的增长是第三位的,贡献相对较低。因此,即便真如预测的那样,劳动供给减少,也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的增长和劳动力的重新配置来弥补。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随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高中、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将继续增加,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教育回报率逐渐增加,预计人均人力资本年均增长3%。
TFP的变化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好估计。在1985年到2016年间,TFP增长率在1%到2%左右的有9次,不到1%的有6次。根据这个历史经验,TFP增长率可以按照0%,1%和2%三种情况设定,这三种增长水平分别对应了从完全外延式增长到高质量内涵式增长的三种不同的增长质量。很多研究表明,我国TFP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是改革开放。在之前一些难度较低的改革之后,今后需要面对的是难度更大的改革。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我们可以预料,未来保持1%到2%的TFP增长率将变得非常困难,提高增长质量的工作会越来越艰巨。
增长核算表明,固定资本积累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占到60%。如果今后经济增长仍然延续这个模式,固定资本投入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作为地方经济,资本的增长具有较强外生性。如果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快,经济增长的质量较好,保证预测增长率所需的固定资本增长率就不必太高,对固定资本投入的压力就可适当降低。我们可以根据增长核算的估计结果,从劳动、人力资本和TFP增长率反推固定资本增长率,以此来大致判断要保证4.7%的目标增长率,在其他因素的各种可能情况下,固定资本的增长必须保持在何种水平。
第一种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等于0,未来这段时间完全是外延式增长。如果人力资本年均增长为0或3%,劳动投入年均减少1%,那么要保证国内生产总值4.7%的增长率,固定资本的增长就必须达到12%或8%的增长。该增长率比1985年到2016年内蒙古固定资本增长率略低,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因素,资本增长达到这个水平也并非不可能,但是,需要在利用国家政策和招商引资方面做更多工作。
第二种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在4.7%的总增长中,TFP贡献占比为21%。假设其他要素设定和第一种增长方式相同。在这种设定下,要保证国内生产总值4.7%的增长率,固定资本的增长需要达到10%或者6%。这个增长率相当于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之前(1985年到1999年)的固定资本增长率。
第三种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在4.7%的总增长中,TFP的贡献占比达42%,在三种方式中,这种方式增长的质量最高。假设其他要素设定和第一种增长方式相同,要保证国内生产总值4.7%的增长率,固定资本增长的压力相对较小,只需要达到8%或者4%的年均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方式需要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做更多工作。
总之,这三种增长方式都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在不同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工作的重心会有所不同,但要同步实现经济现代化必须要体现增长速度和质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