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道: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要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
2021-03-08小单
小单
【人物名片】
李文道,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发展、自我管理习惯培养、性别与教育。专著《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副主编)获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十五”科研成果集和论文集一等奖,与人合著有《拯救男孩》《十几岁决定孩子一生——自我管理习惯培养》等。
李文道博士是我国教育界的知名专家,早年与孙云晓、赵霞合著的《拯救男孩》一书风靡一时,现在仍是家长的必读书。李博士是心理学专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十分关注,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日前,笔者采访了他。
现状——令人震惊:平均每分钟就有2名青少年自杀,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
笔者:最近一段时间,媒体报道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好像增多了,您有这方面确切的数字吗?
李文道(以下简称李):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青少年自杀的事件接二连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
其实,自杀现象只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冰山一角,在自杀现象的背后是发生率更高的各种心理疾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球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还会增长50%,心理障碍将成为儿童、青少年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此严重,会对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李: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财富,是社会稳定的正能量,能提升国民的总体幸福感;而心理不健康的人不但在创造物质财富上受到限制,而且会耗费大量社会财富,降低国民的总体幸福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让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抑郁症为例,有统计显示,抑郁症在我国造成的经济负担为每年622亿元人民币,其中直接经济负担为每年141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负担为每年481亿元人民币;抑郁症的治疗代价约占我国卫生总支出的3%。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问题让我国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原因——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持续高发,三大症结不容忽视
笔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此严重,您认为原因何在?
李: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以下三大症结值得家长们反思:
第一个症结是忽视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不可否认,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早在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虽然身处现代社会,但很多家长还坚持传统的健康观念,把健康狭隘地理解为生理健康,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
有的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误解,如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变态,有意无意地歧视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人,导致他们不愿求助而延误矫治良机,最终付出更高的健康和社会成本。
还有家长认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往往是成年人,小孩子心情不好不足为虑。殊不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年龄正逐年下移,严重威胁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笔者:您说的现象的确存在。第二个症结是什么?
李:第二个症结是应试教育。毋庸讳言,应试教育严重压缩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本应立德树人的教育被异化为工具属性的应试,儿童、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心理健康更容易被忽视。
笔者:您这样说是否有失公允?
李:我批评的不是教育体制,而是偏颇的教育现象。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压力,经由家庭和学校逐级累积,最后传递给学生,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等现象日趋严重,使许多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从小处于沉重的学业压力之下,經常处于心理应激状态。这些层层累积、不断增加的压力一旦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就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应试教育还剥夺了儿童正常生活的权利,生活变成学习,学习变成考试,而正常的生活正是健康心理得以发展的平台和载体。缺乏正常生活的调节和缓冲,各种压力极易成为压垮儿童发展的力量,最终危及儿童的心理健康。
笔者:社会大环境是否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李:没错,社会转型带来的消极影响正是第三个症结。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关头: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穷走向富裕,由乡村走向城市,由中国走向世界。社会转型容易导致价值观混乱,传统的价值观在逐渐消解,新的主流价值观尚未确立。在稳定的传统的社会中,价值观往往是明确的、一元的;在不断变动的转型社会中,价值观往往是模糊的、多元的,甚至是混乱的,这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过程中的孩子容易造成消极影响,因无所适从而心理失衡。社会转型导致整个社会的稳定性下降、不确定性上升,职业变动的速度越来越快,离婚率不断攀升,家庭的不确定性增大……这些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破坏了孩子心理健康的诸多保护伞和安全网,加剧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措施——家长保护儿童心理健康,要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
笔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有目共睹,您认为家长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行防范?
李:仅靠家长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协同作战的优势,切实重视心理健康,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不断完善的矫治体系,降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减缓减轻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影响。
笔者:请分别谈一谈。
李:好的。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要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巨大优势,从上到下,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的管理与服务机制,确定领导机制,厘清教育部、妇联等相关部门的责任边界,明确各种相关机构的分工,让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其次,要重点做好预防。“一两的预防胜过一吨的矫治”。科学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将极大地提升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极大地降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因此是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把儿童心理健康比作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那么家庭教育是树的根基,学校教育是树的主干,社会教育是树的枝叶。
最后,要完善矫治体系。要完善现有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矫治体系,使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能够得到及时的矫正与治疗,减缓儿童心理问题的消极影响,提高儿童心理疾病的治愈率。
笔者: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第一条防线,家长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均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如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早期的创伤性经历往往导致了成年以后的心理疾患。
笔者:请谈一谈具体的举措。
李:具体来说,父母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与时俱进,更新健康理念。科学的健康观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的健康。
二是掌握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在了解自家孩子的认知、个性、情绪表达等方面特征的基础上,针对自家孩子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教育,强化孩子的心理優势,补足孩子的心理短板。
三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融洽的夫妻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既能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正能量,又能营造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氛围。
四是给孩子提供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正常的生活孕育正常的心理,正常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儿童健康赖以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环境。正常的家庭生活既有学习,还有娱乐、社交等,既有室内活动,还要有户外活动,既要接受家人服务,又要服务家人。
笔者:现在国家正在推进“家校共育”工程,您认为家庭和学校在保护孩子心理健康方面应该有哪些协作?
李:我认为,家庭和学校应该通力配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
“早识别”是指家长和老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孩子心理问题的判断指标:一是日常行为是否正常;二是社会功能是否正常;三是思想认知是否正常;四是情绪状态是否正常。
“早干预”是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中介机构及时进行干预,尽可能把孩子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尽可能避免心理问题恶化为心理疾病。
“早治疗”是指家长和老师要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关的社会专业机构建立联系,发现孩子有问题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因为心理问题越早介入,治疗效果越好。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