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舞?展新颜
2021-03-08范吴瑕
范吴瑕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考察的最后一站——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与当地群众聊发展、话民生,为战旗村乡村振兴指引方向。
凭借敲响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等探索而声名远播的战旗村,在近三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总书记牵挂的乡村振兴、非遗文化传承落实得如何?春节前,本刊记者来到战旗村,看村民的幸福生活,听乡村振兴的声音。
东风送和煦,鹃城万象新。阳光透过屋檐倾洒在“壹里老街”的青石板路上,精巧的雕花木质门和店门前的大红灯笼装点着白墙黛瓦的民居,让战旗村美如画卷。
那一天,也是这样一个暖阳天气,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嘱托战旗村要把乡村振兴抓好,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充满力量。近三年来,战旗村不忘初心,主动求变,利用现代农业、生态人文、非遗文化等优势资源,大力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一个个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加快聚集。
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说:“要让‘战旗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高高飘扬。”
改革,为村级集体经济添动力
◎镜头回放 在战旗村,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战旗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很强,现在有几千万元的集体资产,而且这里是人人参与,都有股份,大家都有获得感,农民收入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川西平原一个普通的农业小村子,到如今闻名全国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高德敏说,“改革”是战旗村发展的关键词。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的近三年时间里,高德敏带领村干部和全体村民把总书记的嘱托记在心里、落在实处,土地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土地改革最重要的是‘整合与‘盘活。”高德敏道出了其中要义,既整合土地,更盘活资源,最终达到产业得发展、农村得治理、农民得利益的目的。
这几年,战旗村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土地改革,利用村民闲置后房、偏房,打造一条古色古香的“壹里老街”商业街,让“废弃资源变资产”。2020年5月,战旗村以6.5亩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与天府旅游公司合资建设“战旗天府酒店”,成为全省第一宗真正完成“作价入股”全部交易程序的集体建设用地。
事实上,这并不是戰旗村第一次在土地上“做文章”。从2003年开始,战旗村就以土地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形成土地规模化,用以种植花卉苗木和蔬菜等。同时,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引进商业服务综合体项目。
“第五季·香境”项目就是战旗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结出的硕果,而土地入市拍得的资金主要用来修建“乡村十八坊”项目。大胆探索,创新实践,战旗村在充分盘活土地的基础上,抓政策抓机遇,真正把集体资源转变为资本形成集体经济,把集体资金变股金,让农民变股东。高德敏笑着说:“盘活了资源,就能变成钱。 ”
现在,以“乡村十八坊”“壹里老街”为代表的项目已相继开业,乡村有了人气,经济效益逐步显现。2020年,战旗村集体资产达7200万余元,集体经济收入580万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余元。
看着不断增长的集体资产,今年58岁的高德敏对“经营”村庄又有了新想法:启动散居院落规划设计,动工建设酒店、电影院,“把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盘活做成生意,农民才能真正致富。”
融合,三产联动多业发展
◎镜头回放 在战旗村“精彩战旗”特色产业在线服务大厅,听说崇宁萝卜干通过“梳妆打扮”创品牌,卖出了“肉价钱”,总书记鼓励企业搞农旅融合发展,小萝卜干还有大空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在战旗村“精彩战旗”特色产业在线服务大厅,通过“互联网+”,唐元韭黄、郫县豆瓣、云桥圆根萝卜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实现了网上交易。“2019年,我们不仅建成了集加工、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崇宁萝卜干博物馆,还延伸出了‘产业伴手礼‘文化伴手礼等系列产品。”崇宁萝卜干专合社理事任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许,创新品牌,孵化平台,让小萝卜干有了发展大空间。
殷殷嘱托,深情厚望,牢记心间,化为战旗村前行的动力。
近三年来,战旗村探索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乡村旅游为核心、教育培训为配套”,三大特色产业体系成为战旗村乡村振兴的基石。
“400亩蓝莓、草莓种植基地,1000亩高标准农田,800余亩有机蔬菜,400亩生态生菜基地,900多亩特色花卉,还有正在建设中的‘鱼牧蔬田菜鱼共生项目……”高德敏细数着战旗村的“家底”。三年的发展,战旗村通过不断优化农业生产体系,形成了以有机蔬菜、农副产品加工、郫县豆瓣及调味品生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以“妈妈农庄”、“第五季·香境”商业综合体、“乡村十八坊”、吕家院子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
真抓实干,善作善为。战旗村还在下一盘更大的乡村振兴“棋”——在废弃老旧工厂上建立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目前学院已培训4万多人次。”高德敏透露,“研学+旅游”是战旗村未来的定位,通过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教育培训三大特色产业相互促进,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了传统农业向休闲旅游业转变、传统农村向精品景区转变,展现农商文旅体融合、一 二 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面貌。
创新,让传统文化“绽放异彩”
◎镜头回放 总书记来到“唐昌布鞋”展示台前,唐昌布鞋技艺非遗传承人赖淑芳提出想送总书记一双鞋,话刚说出口,总书记就笑着说:“送我不行,我花钱买一双!”布鞋标价160元,总书记坚持付给她200元钱。
62岁的唐昌布鞋技艺非遗传承人赖淑芳至今仍记得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买布鞋的场景。那一年,对赖淑芳和她的唐昌布鞋店来说,是转折点。唐昌布鞋店2018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大关,2019年唐昌布鞋产量突破1万双,利润超过30万元。
2018年8月,赖淑芳将她的新店铺搬到了“乡村十八坊” 。在这里,赖淑芳拥有了占地180多平方米的工作坊。打布壳、打堂底、捶底……经过32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一双唐昌布鞋才会最终成形。
指着面前一排黑色白底的布鞋,赖淑芳告诉记者:“坊内可以集中完成布鞋制作、展示、销售和体验,让大家能够了解这一双小小布鞋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底色。随着各级各部门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做了40余年布鞋的赖淑芳更加坚定,她开始琢磨如何让老工艺焕发新色彩。
在战旗村村“两委”的“撮合”下,唐昌布鞋开始尝试多种形式的融合创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战旗村看到的蜀锦蜀绣成了布鞋上的新元素,成都蓉锦蜀绣公司董事长蔡世民、蓉绣坊绣娘张勤成了赖淑芳的合作伙伴。“我们和蜀绣大师合作,推出蜀绣婚鞋、棕編布鞋等18种新产品,丰富了唐昌布鞋的产品线。另外,我们还和成都纺专等学校合作,联合打造出具有保健功能的新型布鞋。”赖淑芳介绍,现在中高端布鞋价格在168元—198元之间,高端布鞋可以卖到千元以上。
绣娘张勤一边绣着“市花”芙蓉花,一边笑着说:“我们经常会接到‘赖阿姨的订单,在唐昌布鞋上增加手工绣花,这样布鞋技艺与蜀绣就有了完美结合。”
销路畅了、订单多了,战旗村的布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教授唐昌布鞋制作技艺,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成了赖淑芳现在做得最多的事。凭着非遗技艺奔小康,战旗村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以唐昌布鞋、郫县豆瓣、竹编等为代表的18种传统非物质文化制作技艺,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
宜居,乐享幸福新生活
◎镜头回放 崇宁小学的欧可洪老师送给总书记“福”字时说:“我们这儿的老百姓都说,有人有房有田,就有福了,我把这福字送您,祝福我们祖国在您的领导下,国泰民安。”总书记欣然接过“福”字,连连说好。
82岁的抗美援朝老党员冯家祥握着总书记的手说:“您是我们的好领袖,中国人民的福星。”总书记微笑着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
在战旗村,五公里长的“战旗绿道”有机串联了锦江绿道、横山绿道,向着远处不断延伸,与周边村庄的特色林盘、河流湿地、田园综合体相得益彰。
沿着绿道来到欧可洪的家,他正计划着把自家院子收拾出来,免费教村里的小朋友画画;已经84岁的抗美援朝老党员冯家祥正忙着筹备“醪糟坊”的开业,身体健朗的他说: “当时总书记问我过得幸不幸福,肯定幸福呀!现在的生活更好,环境优美,还能跳跳广场舞、做点小生意。 ”
村民宜居宜业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乡村绿色发展。以“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建设为契机,按照“一村一风格、一片区一特色”的思路,郫都区将乡村总体规划与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结合,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让“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的乡村田园风光无限。
“乡村振兴博览园建设的核心区,以战旗村为引领,与周边火花村、横山村等村‘五村连片‘一盘棋规划,打造现代都市田园综合体。”三年前为村民煮汤圆、与习近平总书记话家常的易奉阳如今已成了唐昌镇火花村的党委书记,他把在战旗村积累的经验带到了火花村,“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村民安居乐业。”
统筹规划、连片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打造乡村振兴博览园、建设没有围墙的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2019年,战旗村成功晋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4月,以战旗村为核心的唐昌国家农业大公园开门迎客。
借力改革东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战旗村村如其名——犹如一面飘扬的旗帜,始终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用高德敏的话说,“要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村庄” ,始终围绕战旗村的发展需要,着力引进一批有情怀、有技术、有实力、会经营、善管理的“新村民” ,形成“新老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一份牵挂,寄望殷殷;战旗飘飘,信心满满。冯家祥和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乡村振兴的战旗已高高飘扬。(责编/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