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丝带有冰啦
2021-03-08王敬泽
王敬泽
国家速滑馆即景
工作人员在国家速滑馆内调整赛道旁的缓冲围挡。
国家速滑馆大气磅礴。
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1月22日,国家速滑馆速度滑冰赛道首次制冰顺利完成,等待三年,“冰丝带”终于有冰了。
国家速滑馆工程于2017年4月奠基。此后的1000多天里,在冬奥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实现了精耕细作、拔地而起、编制天幕和丝带飞舞等重大施工节点目标,于2020年12月25日完工。建成后的国家速滑馆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因此被称为“冰丝带”。完工后的“冰丝带”与雄浑的钢结构“鸟巢”、灵动的膜结构“水立方”,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国家速滑馆将承担速度滑冰比赛,这里将诞生14块金牌。
今年1月,国家速滑馆开始向下一个目标——最快制冰迈进。
专家负责
考虑到赛后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全冰面设计,冰面总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包括3条400米的速度滑冰赛道、1条速度滑冰练习道、2块多功能冰场和1块活动冰场。赛后,这里既能举办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等项目的比赛,也为全民健身提供了新的场地,可以接待两千人同时进行冰球、冰壶等多种冰上活动。此次制冰的区域是速度滑冰赛道,冰面面积约为5500平方米。
负责此次制冰工作的马克·梅塞尔来自加拿大,曾担任索契冬奥会和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的制冰师。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的工作人员知道马克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在他回国前准备了一份礼物——一枚刻有他名字“马克”的钟鼎文印章。在中国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饶有兴趣地将印章沾满墨水后,小心翼翼地印在了一张餐巾纸上,虽然口罩遮住了表情,眼中却闪烁着喜悦。马克说:“这是我参与冬奥会工作留下的一份个人印记,我觉得非常荣幸。在這里得到这样的礼遇,以前我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我很高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更棒的是得到认可的不仅是我,还有这座场馆的所有建设者,以及参与制冰的工作人员。”
马克是冬奥组委体育部特聘的制冰专家,他和两位助理以及四位从长春、哈尔滨选拔的制冰师组成了制冰团队。制冰的过程非常复杂,包括底板清洁、底冰浇筑、喷漆划线、分层多次浇冰等多道工序。四位中国制冰师也都经验丰富,但是他们在与马克的合作中有了新的收获。制冰师何小龙说:“马克先生在制冰细节方面非常出色,比如浇冰,以往我们没有时间限制,就是洒水以后等待冻结。马克要求一圈要在45分钟内完成,这样匀速浇水制成的冰特别平。”
冰面外有一圈麻绳,是马克教给中国制冰师的另一个妙招。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家峰说:“马克让买几根直径2.5厘米的绳子,我们很奇怪是干什么用的。冰板的细节设计上,马克说麻绳必须在混凝土板内侧10厘米的位置,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通过首次制冰,我们知道了它首先起到一个挡水的作用,达到了边际控制的效果,其次确定了防护的位置。”马克对细节的把控令工作人员叹服。
马克和中国同事们相处得很融合,他说:“我希望能为这座场馆留下奥运遗产,所以需要培养人才,让他们在奥运会后继续为场馆制冰。这些中国制冰师已经是团队的主力,我们知无不言,一起学习,大家的收获和在团队中的责任都是一样的。”
科技护航
国家速滑馆主场馆的建筑面积约为80000平方米,能容纳大约12000名观众。身处场馆内,一般摄像机的广角镜头也无法完全捕捉到场馆的壮观。除了一目了然的宏大与壮美,国家速滑馆还暗藏着很多高科技。这里是全球首个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的冬奥会速度滑冰场馆,力求打造世界上平原地区滑行速度最快的冰。想提高在冰上滑行的速度,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二氧化碳制冷剂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最好,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
这种新技术对冬奥建设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速滑馆制冰联合体项目经理李燕敏说:“‘冰丝带的冰面下是120000米的管道,加上主管到机房的管道,差不多130000米,也就是13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雄安的距离。”场馆团队要保证所有管道不能有任何泄漏,因为里面是流动的低温二氧化碳,保证制冷效果。整个制冷系统有11000多道焊口,疑似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9.27%。到比赛那一天,所有的焊口会100%合格。宋家峰说:“二氧化碳管道做得非常平,打上混凝土后的误差在5毫米之内,保证制冰之后冰面的光滑平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用来形容“冰丝带”的制冰工作再合适不过。1月22日,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国家速滑馆速度滑冰赛道完成了首次制冰。
冠军点赞
“冰丝带”的这块冰实战效果如何,运动员自然最有发言权。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速度滑冰项目竞赛主任王北星成为第一个踏上“冰丝带”冰面的人。她是温哥华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500米季军,与她“比赛”的是国家速滑馆总经理张绍辉。一个曾经是专业运动员,一个是滑冰爱好者,对“冰丝带”的体验也有不同的感受。
张绍辉少年时喜欢在什刹海、紫竹院的冰场驰骋,这是他第一次踏上专业的冰面。张绍辉说:“这个冰感觉很硬,业余选手适应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在自己制造的冰上滑冰还是非常激动。”能够参与“冰丝带”的首次试滑,王北星前一晚激动得险些失眠。她说:“好多年没有滑这么快的速度了,冰面平整度很好,整体上不错,目前的硬度更适合短距离项目。”
马克说:“这次制冰只是用来测试,冰的状态并不完美,这不是我们能制的最好的冰。第一次的经验让我们可以检测设备,测试各种制冰工具,熟悉温度和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每次制冰我们都会有收获,冬奥会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制造出最好的冰。”
在如此大的速滑馆观赏比赛会觉得冷吗?工作人员的解释让人打消了顾虑。宋家峰说:“国家速滑馆的温度、湿度采用分区控制,比赛区和观众席的空调是不一样的通风系统,冰面在赛时要保持在零下7到零下9摄氏度,观众区会保证温度舒适。”观众席的座位下方有出风口,比赛期间会送出暖风,保持体感的舒适。
在去年底完工之后,国家速滑馆从建设阶段转入运行阶段,测试赛运行团队已经进驻场馆多时。王北星深入场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她的职责所在。王北星说:“我们正在模拟赛时的状态,尽快让工作人员以赛事为中心去开展工作,还要把疫情防控做好。办赛的过程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会把困难想在前面,把准备做在前面。”
首次制冰已经完成,场馆运行团队开始工作,这标志着国家速滑馆已经具备了迎接测试赛的条件。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国家速滑馆的运行团队会继续打磨细节,做到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