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绿”的底色?生态脱贫双赢
2021-03-08秦莉萍
秦莉萍
四川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打好转型仗,做好“竹文章”,发展特色产业,让绿色成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0年10月22日上午,在宜宾市屏山县岩门韵绿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门前,50户大乘镇双峰村的村民排起长队领分红款。前来领分红款的村民杨华高兴地说:“今年的保底分红有500元。村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茶产业日益壮大,受益的都是咱老百姓。”
在脱贫攻坚中,宜宾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实现了保生态和促脱贫的双赢。
“煤都”蝶变 贫困山村迈向振兴
1月29日,在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开门见绿,处处皆景。满山的茶树,苍翠欲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银星村党支部书记张显亮介绍,还有二十多天银星村的茶园就将开园。这两天,家家户户都在为明前茶的采摘做准备。村里的茶企,也将机械设备反复检修,只待新叶出市,就投入加工制作。“今年我们的3万亩茶园,预计将采摘春茶鲜叶630万吨,实现产值3.78亿元。”
筠连县是川南有名的“煤都”,矿产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一煤獨大”。但随着资源枯竭和煤产业遭遇市场寒流,近年来筠连县果断转型开启生态发展的新征程。
在银星村,种茶和制茶有着有多年传统。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476人。2016年以前,银星村茶产业发展还是以粗放模式进行,加上村里的茶企小、散、乱,抵御风险能力较低,茶产业在当地并未被视为主导产业,茶农不种茶,到就近矿上务工的不在少数。
2016年底,在筠连县委的统筹指导下,银星村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将当时还未合并的银星村、和平村、土房村、上游村四个村联合组建为银星茶产业综合体,成立联合党支部,带领群众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带动贫困人口致富增收。
在技术支撑上,银星茶产业综合体采取联防联控、统防统治模式,提高茶产业种植生态,逐年提升茶叶鲜叶品质;在企业培育上,由党支部带动,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引导企业抱团发展,不断提高当地茶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如今,银星村的优质茶叶加工企业已达10家,其中,规上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且全部由当地村民组建。采摘的茶叶在家门口就能变成“票子”,茶农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银星村家家户户种茶,家家户户靠茶致富已形成良性循环,476名贫困人口全部因茶脱贫。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牢固树立,银星村还构建起“猪—沼—茶”模式,以生态种养大大提升茶叶品质。同时,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银星村以大数据为依托投资600余万元,搭建“智慧茶园”系统,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全程可追溯。
刘汉生夫妻俩,前些年一直辗转于成都、乐山等地务工,回乡后发展了近10亩茶树,一年有五万多元的收入,让他们成功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胡常均长年重病,勤劳的妻子张从琼在村里的帮助下,发展了3亩茶树,还养了4头猪,成功脱贫的她乐呵呵地说:“现在的生活不用愁了。”
张显亮介绍,银星村还整合了中、省党建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扶贫专项资金,投入520余万元,引入全国最先进设备,建设年生产量为4000吨的茶叶生产企业,即将正式投入运行,盈利后将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点“竹”成金 绘就美好图景
隆冬时节,兴文县僰王山镇南部的教场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竹子望不到尽头,顺山而下的白龙河,与山间竹林构成了一幅精妙绝伦的山水画卷。
教场村虽然竹林资源丰富,但在过去,由于受交通条件制约,竹子派不上大的用场,守着漫山遍野的竹子,村民却只能靠为数不多的田地吃饭。由于经济效益低,收入得不到保障,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291人,贫困发生率20.47%。
“竹子终生只需种植一次,三年后每年都可以砍伐,平时几乎不需要管理,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竹资源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巨大宝藏。”宜宾市委组织部驻教场村干部罗家麒介绍,由于运输成本高,当初村民抚育竹子的积极性不高,偏远地区的村民要么让竹子烂在山里,要么砍下当柴烧。
如何将漫山的资源优势变为搞活经济、造福百姓的经济优势?转变发生在2018年。
2018年,宜宾市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要充分发挥好宜宾林竹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竹产业发展,着力把竹产业打造成为富民产业、绿色产业。
竹资源丰富的教场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循着这样的思路,教场村帮扶单位宜宾市委组织部牵头,邀请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围绕竹产业发展制定产业规划,邀请“竹荪婆婆”黄文培等竹产业专家为教场村把脉问诊。
教场村还发展“飞地经济”,在离教场村7公里、离县城25公里的新河村,建设生产量在30万吨以上的竹片加工厂 ,定向为宜宾纸业输送纸浆竹原料,既解决运输成本的问题,又为村里丰富的竹资源打开了销路。
在此基础上,村里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竹荪、林下养鸡和林下中药材种植等多元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拓宽致富增收渠道。
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金福经过几年的勤苦努力,竹林栽种面积已达30亩,加上林下养鸡以及帮助村民运输竹料,李金福年均收入达7万多元,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蜕变为全村的致富带头人。去年,李金福还买了一台轿车,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绿色银行”让“生态美百姓富”同频共振
岁末年初,正值油樟收购旺季,位于叙州区樟海镇的宜宾油樟现代林业示范区内,和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江林银正在收集油樟树叶。
2018年,江林银申请产业扶持金和扶贫贴息贷款,将没有改造的荒山开荒,全部种上了油樟,三年内发展油樟约50亩,年产樟油1千多斤。如今,江林银年均收入已达5万元以上。
宜宾素有“油樟王国”“世界樟海”的美誉,全市现有油樟林47万亩,樟油年产量1.4万吨,占全国70%以上、占全球的50%左右。近年来,宜宾市出台《关于加快油樟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大油樟产业发展力度。
和丰村位于宜宾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核心区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162人。近年来,和丰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实现林业产业集约化经营和发展方式大转变,全面提升“宜宾油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创建和丰村“油樟银行”,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地租+分红+劳务收入”等六大利益联结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2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和丰村还创新探索出以国有控股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等多方合作的“共赢模式”,引进宜宾宸隆林业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油樟集中蒸煮场,解决“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今的和丰村,满眼油樟成为百姓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在油樟核心区打造“世界樟海”和中国油樟小镇等旅游景点,文旅互动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已具规模,“生态美、百姓富”正在和丰村同频共振。(作者单位/宜宾日报社)(责编/黄薇)